中國背景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全國各地一些鄉村,人情消費竟然占農民年收入的50%以上。
人情消費風愈演愈烈,與
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一定聯繫,但更重要的是一些人陷入了苦要面子、盲目攀比、窮擺闊氣的消費觀念誤區。提起人情消費,大多數人並不贊同。然而事到臨頭,又往往礙於面子,不甘示弱,互相攀比。不請客唄,又怕人家說“小氣”,捨不得把酒人家喝;不送禮唄,又怕人家說不講義氣,捨不得那幾個錢。真的讓人左右為難,叫苦不迭。於是形成了人情消費的怪圈,很多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債務。這種超負荷的人情消費不僅加重了城鄉居民的債務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文明向上的社會風氣。有的因人情消費鬧得家庭不和、傷了感情,喜事成悲;也有的因人情消費利用職權公款送禮,行賄受賄,以致“東窗事發”……
中國素稱“
禮儀之邦”。注重禮尚往來乃中華民族之傳統。然而,禮尚往來,並非都建立在金錢物質之上。禮尚往來的人情消費是中國人古老的傳統,也是一種溝通人際關係的重要方式。但本意是用來表達情感的人情消費卻日趨演變成為一種赤裸裸的斂財方式,而且愈演愈烈,讓不少人為“人情”所累。人們開始懷疑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到底是“情”還是“債”。
2013年2月底,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新浪網,發起的一項題為“你為人情消費所累嗎”的調查顯示(5795人參加)。受訪者中,80後占32.6%,70後占43.2%,60後占15.9%。
受訪者每年的人情消費層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兩個消費區間占比最高:花費在1000元~2000元區間的受訪者占16.8%,花費在2000元~3000元的受訪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訪者每年人情消費超過了6000元。調查中,53.2%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給他們造成了沉重負擔,其中15.6%的人認為負擔“很重”。認為人情消費負擔“不太重”的占5.6%,認為“沒負擔”的只占3.1%。
人們進行人情消費的對象主要是:朋友(71.0%)、親戚(67.1%)、長輩(51.8%)、同事或同學(48.1%),還有領導(28.1%)、老師(17.1%)及一切社會關係(21.7%)。人情消費種類繁多,包括:婚嫁送禮(69.0%)、逢年過節送禮(46.1)、添丁送禮(45.4%)、同學同事聚會(44.7%)、壓歲錢(42.9%)、生日壽辰(38.3%)、祝賀喬遷(31.3%)、看病求醫(26.6%)、職場打點(23.9%)、升學拜師(17.8%)等。
社會現象
大學生人情消費漸沉重
同班好友小秦考上研究生,要慶賀一番,大家湊個份子;同寢室的小張找到了女朋友,要擺上一桌,送個紅包;老鄉胡哥馬上要畢業離校,大家為他送行,買禮物湊個份子……一個月來,大學生小黃遇到一堆五花八門的“喜事”,按照校園規矩,他需要一一參加並隨禮。月底算賬時發現,月禮金共600元,超出了生活費開支,最後幾天他都是靠刷同學的飯卡勉強度日。對於越來越沉重的大學生人情債,小黃苦不堪言卻又無可奈何。
“像小黃一樣的大學生並不少見,他們現在害怕同學之間有‘喜事’。原來僅僅在同學生日或者畢業聚會時湊份子,現在花樣越來越多,大學校園裡的人情債負擔非常沉重。”河南大學大三學生小楊介紹說。
高晶是鄭州航院的大二女生,2009年寒假前,她拿到了1000元獎學金。請學生會同學吃飯花了近300元,恰好趕上自己生日,又花了近200元,再加上一些其他日常消費,短短兩周,獎學金就剩下不到300元了。她說:“我也覺得這樣不好,但別人都是這樣,就你不請有點說不過去。眼睜睜看著辛辛苦苦掙來的獎學金這樣被吃掉,很無奈。”
劉濤是河南教育學院數理系大二男生,他說:“大學是個小社會,請客吃飯是避免不了的。同學過生日請你,大家都去,你不去不行,參加就得花錢買禮物;吃過別人的生日宴,輪到自己過生日,不請人家說不過去,同學都知道彼此的生日,又都是整天打交道的哥們兒。請撮一頓得三四百元,相當於我一個月的生活費,所以過生日得提前省吃儉用準備錢。”
華北水院的小張說,大二時他當選班幹部,收了500多元的禮金和禮物,僅請同寢室同學吃一頓飯就花了大概450元,加上後來又請其他同學吃飯,總共花了1000多元。他說:“想要獲得一樣東西,有時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多數同學表示,人情消費占據著他們生活費用的很大一部分,超過半數的同學表示每月在人情往來上的費用占據了生活費用的1/3,甚至更多。一位大學生說:“中國人比較注重禮尚往來,都是老鄉、同學,人家有喜事,咱能不祝賀?”
90%以上的人認為人情消費是很有必要的,他們認為人際關係需要去經營,人情消費是一種投資,是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但人情消費要視情況來定,對於一些情況可以不破費,而且人情消費要有自己的消費方法和消費限度,要量力而行。也有一些人認為人情消費是一種負擔,消費不起。
小學生過早人情消費令人擔憂
歲末年初,同學間互贈賀卡表達友情是一種傳統,但很多小學生以收到賀卡的數量作為衡量人緣好壞的標準。對孩子染上的人情
消費觀,家長們頗感憂慮。
小靜(化名)上國小五年級,從2009年11月就不斷收到同學送的賀年卡,沒幾天就達到30多張。一連幾日,小靜在吃午飯時都狼吞虎咽,好像餓壞了,家長很奇怪,詢問原因,在追問下她道出實情,原來她把買早點的錢用來買賀年卡了,“別人送卡給我,我得還禮啊”。看到孩子這么小就學會了人情消費,小靜的母親很擔憂。
小靜把需要回贈賀卡的同學分成不同“等級”:好朋友一定要回贈最貴的,關係一般的就送便宜一點的。她說,同學中達成了共識,別人贈自己賀卡就一定要回贈,收到的賀卡越多就表示自己的人緣越好,“大人們也是這樣啊,有喜事別人送了禮就要記下來,找機會一定要還的”。
這種人情
消費觀在小學生中頗有市場。同學之間互贈賀卡傳情達意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是值得肯定的,但單純地以收到賀卡的多少來衡量自己或他人在集體中的人緣使得美好的東西變了味,還給父母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建議學生們親手繪製賀卡,這樣不僅經濟,表達的感情也會更深厚。
解決途徑
古人有“君子之交淡於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改革開放以來,大部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是富裕一點並不等於就可以鋪張浪費、擺闊鬥富。在人情消費上要依自己的家情、家底而定,不該打腫臉充胖子,盲目攀比,更不能利用職權,揮霍公款,請客送禮。
加深感情、增進友誼的好形式很多。比如,逢年過節發個賀卡、打個電話或發條簡訊,道個祝福;遇有喜事送束鮮花;同行朋友利用雙休日組織一些小聚會,交流感情;親戚鄰里互相幫助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勞務等等。如此這樣“點到為止”,既不落俗套,又節約實惠。情更真,意更切。應該能起到比送金錢物質更加理想的效果。至於單位與單位、下級與上級之間,更應以誠相待,以心換心,以紮實的工作、出色的成績,求得相互的理解與支持。
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反腐倡廉,移風易俗,建立和諧的社會人情
消費關係,需要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更需要廣大民眾都能行動起來,從我做起。
消費爭論
正面支持
有93%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人情消費是很有必要的,他們認為這是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他們還認為對人情消費要有自己的消費方法和消費限度,要量力而行。另有7%的人認為人情消費要看情況決定,對於一些情況可以不破費。認為人情消費很有必要的人中,絕大部分人認為可以負擔得起,他們認為人情消費是一種投資,而且人際關係需要去經營。
負面影響
人情越過
禮儀的範疇,帶來的只能是社會
資源浪費和人情的異化。相互攀比、藉機斂財、巧立名目、
資源浪費正是人情異化帶來的後果。人人都厭惡這種風氣,但誰都不願意先停止,否則就吃虧,因此一旦發生了人情來往,進入了圈子,人情消費鏈不但不會輕易斷掉,而且越拉越緊,推動了人情往來和相互吃請現象的增多,長此以往,社會風氣每況愈下,社會發展成本也大大增加。Ⅰ社會建議
一是從立法上出台法律法規,對行政領域和社會領域可能出現不公的利益利害關係的人際消費、人情支出做出清晰界定,依法規範人們的社交行為。大多行政規章集中對行政事業單位和黨員幹部、鄉村幹部的請客送禮作出了一些禁止性規定,但對社會領域的治理仍然沒有可操作性的規章制度,惟有從受禮和送禮兩個環節考量,才能減緩越演越烈的人情風。這是中國社會建立現代性的必然過程,與一些所謂專家干預
公民社會自由成長的言論有著本質區別。
二是借用非政府力量改革民間陋俗。在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裡,
非政府組織常常在公共權力不及的地方發揮很好的作用。正因為民風是民間的事情,以城鄉社區為依託,制定鄉規民約,改革民間陋俗,當一個人情社會的圈子越轉越大的時候,惟有以公權力推動尋求內部力量的重新集結,成立中介組織來助推改革,宿遷市成立“移風易俗理事會”治理請客送禮,效果不錯。
三是推動城鄉公共產品尤其是社會保障功能的完善和供給。在熟人社會,人情支出具有互助性質,隨著中國社會現代性增強,城鄉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的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全,居民收入的提高,以物質為紐帶的人際之間的相互依賴會大大減弱,來自社會和社區的制度性關懷會增加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從而降低熟人社會的人際依賴。
四是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重慶市社科院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孫元明認為,請客送禮之風不可能戛然而止,扭轉這一現象,要重視並抓好
精神文明建設,搞好宣傳教育,比如“唱紅歌、誦經典、講故事”等,以健康的風氣和價值觀引導民眾移風易俗,從人際交往的怪圈中解放出來,樹立起好的精氣神和人文精神,通過長期努力,改變地區的文明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