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條紅包是因為小李在參加朋友宋某婚禮時送了一個紅包,裡面包著欠條,現在小李結婚,宋某就把當年的紅包送還給了小李。
來源,分析,
來源
江蘇無錫青年小李元旦結婚,婚宴後清點禮金時,發現同學小宋的紅包里只有兩張紙條,一張是欠條,另一張寫了三個字“抵消啦”。原來,欠條是4年前小宋結婚時小李送的。當時他剛工作收入低,坐火車到遼寧瀋陽赴宴就花了不少錢,於是送張欠條,上面寫著:“新婚快樂!手頭有點緊,紅包先欠著,等哥們兒發達了,補你一個大的。”禮尚往來,誰說奇葩的欠條紅包就沒誠意?
親朋好友結婚,禮金是個繞不開的檻。然而,一邊是隨禮者叫苦不迭,一邊卻是收禮者“應收盡收”。據媒體報導,為了保證“人不到禮要到”,一名結婚者居然給不能到場的同學發去電子請柬及收禮的銀行賬號,令人哭笑不得。同學結婚“互送欠條紅包”,更是畸形人情消費現象的真實寫照。“互送欠條紅包”,不僅讓婚俗和禮儀變了味道,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一種失范的“人情契約”。
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主義文化的大行其道,是催生“互送欠條紅包”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費文化背後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許多人之所以淪為人情消費的“禮奴”,就是因為那些淳樸、雅趣的民俗和禮儀,被庸俗而功利的現實俘獲和“奴化”了。“禮輕情義重”現在卻變成了“禮多人不怪,禮重不壓身”,風氣一日不改,“禮奴”一日不得解脫。
分析
雖然辦婚宴、送賀禮自古有之,但是講究的是個“情”字,主要是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於內容。這樣的送禮,要量入為出,量力而行,重質而不重量,回歸到情感交流的本位上來。別讓禮尚往來變了味道,讓沉重的“人情債”擠壓出更多“禮奴”。只有保持文明節儉的優良傳統,婚俗和禮儀才能得到有效傳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遠離物質和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