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猝倒病

人參猝倒病

人參猝倒病是由德巴利腐霉引起的、發生在人參的病害。主要為害幼苗莖基部。發病初期,在近地面處幼莖基部出現水浸狀暗色病斑,擴展很快,發病部位收縮變軟,最後植株倒伏死亡。若參床濕度大,在病部表面常常出現一層灰白色霉狀物。

人參猝倒病是人參苗期的種病害,發生普遍,分布較廣,嚴重時可使參苗成片倒伏死亡。在低溫、高濕、土壤通氣不良,苗床植株過密的情況下,對植株生長發育不利,卻有利於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及侵染。另外,參地透水性差,易積水的情況下,亦利於病害的發生。

人參猝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擇合適的地塊做苗床,施用高效生物有機肥,播種不宜過密,適時間苗;播種後及時進行土壤消毒;參苗出土前進行畦面消毒;發現病株或病葉要清除,並在田間燒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參猝倒病
  • 病原:德巴利腐霉
  • 為害作物:人參
  • 為害部位:幼苗莖基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人參猝倒病病原為德巴利腐霉(學名:Pythium debaryanum Hesse),屬鞭毛菌亞門卵菌綱霜霉目腐霉科腐霉屬真菌。在PDA培養基上菌絲體白色綿狀,繁茂,菌絲較細,有分枝無隔膜,直徑2-6微米。孢子囊頂生或間生,球形至近球形,或不規則裂片狀,直徑15-25微米。成熟後一般不脫落,有時具微小乳突,無色,表面光滑,內含物顆粒狀,直徑19-23微米。萌發時產生逸管,頂端膨大成泡囊,孢子囊的全部內含物通過逸管轉移到泡囊內,不久,在泡囊內形成遊動孢子,數目有30-38個,泡囊破裂後,散出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腎形,無色,大小為(4-10)微米×(2-5)微米,側生2根鞭毛,遊動不久便休止。卵孢子球形,淡黃色,1個藏卵器內含1個卵孢子,表面光滑,直徑10-22微米。
人參猝倒病
德巴利腐霉

為害症狀

人參猝倒病的發病部位一般為近地表處幼苗的莖基部。染病部初期呈水漬狀、青褐色,幼莖很快縱向縊縮成線狀,病苗葉綠色尚未萎蔫時即倒伏,故稱“猝倒”。條件適宜時倒苗處表面及附近床土表面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嚴重時倒伏參苗表現“禿斑狀”死苗區。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卵孢子在土壤病殘體內越冬。該菌腐生性極強,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以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存活較多。病菌一旦侵入寄主,即在皮層的薄壁細胞組織中快速擴展,蔓延到細胞內和細胞間,並在病組織上產生遊動孢子囊,進行重複侵染。後期又在病組織內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通過風、雨和流水傳播。

流行規律

人參猝倒病最適浸染溫度為16-20℃;在氣溫較低、空氣濕度或土壤濕度過大,參苗過密、鬱閉窩風等條件下,植株發育不良,幼苗抗病力減弱,病菌易於乘機侵害幼苗,病害嚴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選地: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肥沃地做苗床,床面要平,床土要疏鬆。
  2. 科學施肥:施用高效生物有機肥,充分腐熟土壤有機質,抑制病菌繁殖。
  3. 加強田間管理:播種不宜過密,適時間苗,防止參棚潲雨和漏雨。

化學防治

  1. 藥劑拌種: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等藥劑拌種,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1-0.2%。
  2. 土壤消毒:播種後可選用99%惡霉靈300倍液與米達樂300倍液噴灑床面,借雨水使藥液均勻滲入5厘米床土層下,可兼防人參立枯病、人參根腐病人參銹腐病、人參根疫病等。
  3. 畦面消毒:在參苗出土前,可用99%惡霉靈1000倍液與米達樂500倍液混用,或金雷300倍液,或金霜克300倍液噴施床面。
  4. 病區處理:發現病株或病葉要清除,並在田間燒毀。對病區可用疫康600倍液,或金雷500倍液,或金霜克500倍液,或普力克1000倍液與天達參寶600倍液混用,交替噴施,連續2-3次,間隔5-7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