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雪瓜

亭林雪瓜

亭林雪瓜,上海市金山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亭林雪瓜是上海市金山區亭林朱行一帶的珍貴農家甜瓜品種,也是上海四大名瓜之一。雪瓜狀呈倒卵形,花蒂部較大,“肚臍”凸起,瓜皮雪白,有縱棱十條,肉質脆嫩,味甜,是甜瓜中的上品。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亭林雪瓜”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亭林雪瓜
  • 產地名稱:上海市金山區
  • 品質特點:口感汁多,味甜,質鬆脆細嫩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23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5年2月10日
產品特點,感官特徵,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亭林雪瓜果實高圓,上小下大,果皮乳白色(設施栽培為白綠色),極薄,臍部圓形凸出,有10條淺棱溝,單果重350克左右。果肉白綠色,肉厚1.5-2.0厘米,種腔較大,瓜瓤籽少多汁。口感汁多,味甜,質鬆脆細嫩,中心折光糖含量12%-14%,香味濃郁,風味獨特。
亭林雪瓜果肉亭林雪瓜果肉

品質指標

經科學檢測,每100克的亭林雪瓜產品中,其胺基酸組成含量在1100毫克/100克-1400毫克/100克,維生素C含量在9毫克/100克-11毫克/100克,膳食纖維含量在1.0克/100克-1.2克/100克,蛋白質含量在1.0克/100克-1.2克/100克,總糖含量在6.0克/100克-7.0克/100克,葡萄糖含量在1.2%-1.5%,果糖含量在1.2%-1.4%。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金山處於太湖流域蝶型窪地南部,地勢地平,地面高程大部分3.6-4.5米,金山耕地的土體原系湖泊沉積、河湖互動沉積、江海互動沉積和江河衝擊四種母質為基礎,經過自然潛育與長期耕作而形成的水稻土,共分為3個亞類,12個土屬,27個土種,其中以青黃泥、黃斑青紫泥、青紫泥、青黃土和黃泥頭5個土種,占耕田面積的79.12%。
亭林雪瓜亭林雪瓜
金山土壤的基本特點是:高度熟化,有機質和全氮含量較高,部分缺磷,質地偏重,地下水位偏高。各類土壤的酸鹼度(pH)值在6.68-6.74之間,土壤肥沃,農業生產水平高,適宜亭林雪瓜的生產。

水文情況

金山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127.3毫米。各水文測站年降水量監測值1026.5毫米-1329毫米之間,全區降水量由西向東逐減。梅雨期平均雨量138.3毫米。汛期降水量569.6毫米,占年內降水量總量50.5%。杭州灣金山嘴海域年平均高潮位3.85米,內河平均水位2.48米。全區區域地表水資源總量73.15億立方米、潮水量38.6億立方米,水量豐盈,水質優良。
金山區河網水係為黃浦江上游支流水系,境內河流眾多,水網密布。共有河道1559條(不包括塘浜、窪地662條),其中市級河道4條,總長37.6公里;區級河道35條,長272.11公里;鎮級河道175條,總場481.02公里;村級河道1345條,長1354.39公里,總計長度為2145.12公里,分別屬於浦南東片、浦南西片兩大水利控制片,河網密度平均為3.64公里/平方公里,各級河道的河口水面積為42.1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7.15%。
亭林雪瓜亭林雪瓜
2015年,金山區境內有3米以上(含3米)水閘370座,其中單閘289座,套閘81座,3米以下水閘204座。灌溉泵站813座,有效灌溉面積35.82萬畝。排澇泵站215座,排澇控制面積32.66萬畝,圩區37個,總面積35.98萬畝。金山沿海一線海塘26.58公里已全部達到百年一遇加11級颱風正面襲擊的防禦標準。

氣候情況

金山地區位於北亞熱帶,屬季風氣候區,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四季分明,春秋短而冬夏長。降水充沛,日照較多,無霜期較長,宜於稻、麥、棉、油菜等農作物生長。
年平均氣溫15.7℃。區境東南濱杭州灣,受海洋影響,與西北部在熱量條件上略有差異:溫差較小,冬暖夏涼;但總體來說,平均溫度相差不大,對熱量分布影響不大。
亭林雪瓜亭林雪瓜
降水量多寡隨季節變化明顯,冬季乾燥多雨,夏季暖濕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個季節。3-9月平均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雨量的八成左右,且各月雨量多在100毫米以上。平均年降水量1175.7毫米,年降水日數133.3天。雨量充沛,植被豐富,農業生產發達,以稻米、小麥、油菜為主,瓜果資源豐富。
初霜期在11月下旬,終霜期在4月上旬,全年無霜期約2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約2000小時,5-9月為汛期,汛期降雨量約占全年的60%。常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最多風向為北風和東南風,常年超過17米/秒的極大風速出現次數為10.2次。

歷史淵源

亭林雪瓜在金山至少有100多年的歷史,在當地農村有著“小白瓜”、“地瓜”等俗稱,也是上海“四大名瓜”之一。許多當地人還記得,小時候農村許多人家都會在自家自留地或責任田裡種點雪瓜,夏日裡農活乾累了,就地摘一隻瓜來消暑解渴。
亭林雪瓜亭林雪瓜
然而,隨著優質瓜果品種的層出不窮,原本就有抗病性差、不耐儲運等缺陷的亭林雪瓜,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有少數的農村阿婆,還在宅前屋後種幾株小白瓜,讓兒孫們在夏天下鄉來能吃到“兒時味道”、“鄉土味道”。
2013年,為保護並開發亭林雪瓜產業,亭林鎮將其作為重點農業開發項目,建立生產基地,投入科研力量進行品種改良。經過農科人員的提純最佳化、大棚規模化種植後,亭林雪瓜重出江湖。
2014年起,一度近乎絕跡的亭林雪瓜大規模重返市場。

生產情況

2014年,亭林雪瓜種植面積近500畝,畝產量達1400-1500斤,畝產值達14000元左右。
2017年,亭林雪瓜生產面積428.5畝,總產量490.63噸,畝均產值22756.8元,總產值975.1萬。

產品榮譽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亭林雪瓜”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亭林雪瓜農產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金山區行政區域內,以亭林鎮為核心生產區,包括楓涇鎮、朱涇鎮、呂巷鎮、廊下鎮、張堰鎮、金山衛鎮、山陽鎮、漕涇鎮和金山工業區的現所轄行政區域,保護範圍整個金山區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
建立以無公害農產品為基礎的生產基地,產地的空氣、灌溉水和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NY5109-2005《無公害食品西甜瓜產地環境條件》。在符合條件的產地,選擇地勢高爽、排灌方便、土質疏鬆、土壤肥力中等、交通便利、五年以上未種過瓜類和茄果類作物的田塊,以稻茬田為佳。
2、品種選擇
選擇亭林雪瓜為栽培品種
3、生產控制
亭林雪瓜生產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全過程必須使用無公害農藥進行防治。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NY5111-2002《無公害食品西甜瓜生產技術規程》操作。
育苗:採用常規營養缽育苗。
栽植時間:2月上旬至3月上旬。
栽植密度:爬地栽培,雙蔓整枝,每667平方米栽450株為宜。
整枝留果:爬地栽培一般採用雙蔓整枝,孫蔓坐瓜,每株留4果。
施肥:以有機肥為主,中等肥力的土壤,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菜餅150千克,或有機肥1000-1500千克,含硫三元複合肥3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膨瓜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複合肥25千克左右。
水分管理:果實膨大時以水調肥,以滴灌方式施入,採收前10天停止灌溉。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肥料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4、採收及處理
根據計算果實開花至成熟的天數以及觀察果實的外觀,確定果實採收期,成熟的果實能充分表現出品種的特徵。採收後給果實貼上商標,套上網袋,按照商品等級分級包裝。
5、生產記錄要求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生產檔案,對生產情況、病蟲害防治情況、投入品出入庫和使用情況以及技術措施進行全面記錄,以備查閱。
6、亭林雪瓜生產技術規範
亭林雪瓜生產技術規範和產品標準如下:
本標準規定了亭林雪瓜的田塊選擇、種子處理、適時播種、肥水管理、整枝留果、病蟲害防治、採收和運輸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於金山區符合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生產的亭林雪瓜。
6.1、育苗及苗床管理。苗床營養缽排放要緊密、高低一致,電加溫線應在播前2至3天預先布好加溫,然後一缽播一粒籽,種子平放,芽腳向下,播後及時覆蓋好厚1公分左右、消毒過的蓋籽泥,上面平蓋一層地膜防治水分蒸發,最後搭棚覆膜。
苗床管理以掌握溫度為中心,出苗前要密閉不通風,床溫保持30℃適宜,一旦幼芽出土70%就應揭去地膜,幼芽出土後應適當注意防風透氣,降低棚溫到20-25℃。當幼苗真葉出現後,適當提高棚溫到25-28℃。幼苗兩片真葉展平後,揭膜通風,苗床夜間溫度可逐漸降低至12℃,進行定植前的鍛鍊。
6.2、大田準備
6.2.1、田塊選擇:應選擇地勢高爽,土層深厚,肥力條件較好且近5年內未種過瓜的水稻田。
6.2.2、施足基肥。大棚內土壤在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翻曬垡,結合地塊東搗,一次性全耕層施足基肥。畝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公斤和過磷酸鈣25公斤,複合肥30公斤,或堆制過的餅肥150公斤、複合肥30公斤和過磷酸鈣25公斤。
6.2.3、整地作畦:保護地栽培作畦應取南北向,在6米寬的大棚中,作畦寬2.5米左右,中間開30-40厘米寬的溝,畦面呈龜背形,三溝配套,棚外溝要深,做到雨停水乾,以防棚內溫度過高,增加病害;避免積水造成裂果。
6.2.4、搭搭棚、鋪地膜:移栽前15-20天,搭好大棚鋪好膜,移栽前一周鋪好地膜,地膜要全覆蓋,以利於提高圖文和降低棚內濕度。
6.3、定植:一般在3月上旬左右。栽植密度:每畝450株左右,選擇在冷尾暖頭天氣進行移栽。
6.4、定植後大棚管理
6.4.1、溫度的管理:定植緩苗後注意通風降溫。開花前營養生長期保持氣溫白天25℃以上,果實膨大期保持27℃以上,成熟期28℃以上。營養生長期晝夜溫差要求10-13度,坐果後要求15度。
6.4.2、肥水管理:在移栽時適澆活棵水,果實膨大期用賜保康500倍澆灌,促進果實膨大。
6.4.3、整枝:一般採用雙蔓整枝,4真葉時摘心;選留兩條生長一致的強壯子蔓,其餘及時摘除,在子蔓第8-10節選留2個發育良好的孫蔓坐瓜,坐瓜孫蔓在瓜後留2葉摘心。
6.4.4、留果:當幼果長到雞蛋大小時,要及時疏果,每批每株留4瓜。
6.4.5、病蟲害防治:以防為主,綜合防治。採用高畦栽培,棚內地面全部覆蓋地膜等措施,控制棚內濕度,減少病害發生。同時要勤於檢查,加強管理,發現病蟲,及時選用生物性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一般在採收前7-10天停止用藥。亭林雪瓜生長發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蔓枯病、霜霉病、白粉病和白粉虱等病蟲害的發生。
6.5.1、蔓枯病:保持莖基部周圍乾燥;嚴格整枝,對人為造成的傷口要及時用“可殺得”塗治;精心檢查,在蔓枯病剛開始發病時及時用阿米西達塗治。
6.5.2、霜霉病:在發病初期可選用52.5%抑快淨分散性粒劑2000-3000倍液;或用25%阿米西達1500倍液。
6.5.3、白粉病:10%世高1000-2000倍液噴霧。
6.5.4、粉虱:對粉虱防治要治早、治小,一旦發現蟲情,及時選用生物及高校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做到每天觀察,仔細識別,及時對症用藥。防治方法:在剛發現蟲情時,即用0.5%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綠卡)1500-2000倍液。
6.6、後期管理
6.6.1、防早衰:植株生長後期果實停止膨大前,可用獅馬紅720倍噴霧進行葉面噴霧,有利於延長葉片光合功能,改善果實品質。
6.6.2、果實管理:在國時期,採取墊瓜、翻瓜等管理措施,防止裂瓜和爛瓜,提高產量和質量。
6.7、適期採收:果實的成熟通常可根據果實發育期、果柄卷鬚形態,以及坐果節葉片形態等來判斷。一般“亭林雪瓜”果實發育30天左右,果肉鬆脆爽甜時,即可採收。
6.8、包裝運輸、貯藏:採收後給果實貼上商標,套上網袋,按照商品等級分級包裝。運輸中應防止機械損傷、曝曬、雨淋,嚴禁與有毒、有腐蝕性的物質混運。臨時貯藏,選擇陰涼、通風、乾淨的地方進行,嚴防日曬、雨淋;長時間貯存,應存入低溫冷庫。

專用標誌使用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執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1)申請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區域範圍;
(2)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3)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執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範圍、數量及相關責任義務。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1)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亭林雪瓜的名稱及公共標識圖等)
(2)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和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履行以下義務:
(1)自覺接受登記證書執有人的監督檢查。
(2)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3)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證書。
6、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監督。

歷史文化

在亭林鎮,凡是上了些年紀的人,都知道亭林雪瓜的傳說,那是善良的瓜農與感恩的白鸛之間的感人故事。
相傳百年前,林家橋已形成小集鎮,姓林者居多,大多是瓜農。有一年,這裡突遇暴風雨,打落瓜花,根爛,不結果。一林姓瓜農偶然發現高地上有一根粗壯的瓜藤,他俯身細看,發現此藤成活的原因是一隻鳥被大風吹折翅膀,摔下來壓在藤上,故而瓜花未被吹落。3天后,這根藤成活了。在這位瓜農的精心管理下,這根藤上長出了一隻瓜。同時瓜農細心呵護這隻名叫白鸛的鳥。一天,這位瓜農在瓜棚入睡後夢見一白衣書生對他說:“如果你要瓜甜,我給你3粒瓜籽。”不料瓜農未接住,瓜籽掉在地上。他一著急,夢就醒了。那根藤上的瓜成熟後,那隻白鸛就來啄瓜。瓜農罵著趕它:“我救了你,你反而啄我的瓜。”白鸛飛走了,後又飛回來,並叫了幾聲,瓜農仍趕它走。白鸛在空中不停地盤旋,鳥屎落在瓜農額頭上,瓜農擦屎時發現鳥屎中有幾粒瓜籽,大且金黃鋥亮,才明白這是白鸛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從此,這位瓜農用白鸛贈送的瓜籽種出來的瓜與眾不同。因白鸛羽毛雪白,故取此瓜名為雪瓜。
亭林雪瓜亭林雪瓜
當年林家橋是一個小集市,位於亭林鎮油車村境內。隨著時代的變遷,林家橋被拆除,很多住在林家橋附近的種瓜農戶搬遷至了亭林鎮附近,由於雪瓜在林家橋很有名,林家橋被拆除,故林家橋雪瓜漸漸被人們稱為亭林雪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