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

亭林

亭林鎮位於上海市金山區的東北部,是金山區內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也是上海市新一輪城市規劃中重點發展的22箇中心城鎮之一。亭林鎮距金山區府所在地23公里,到上海市中心45公里,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22.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5萬,外來人口約2萬。現轄15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亭林
  • 行政區類別:鎮
  • 面積:122.27平方公里
  • 人口:6.5萬
概況,地理環境,歷史沿革,產業定位,亭林名人,

概況

亭林鎮位於上海市金山區的東北部,是金山區內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也是上海市新一輪城市規劃中重點發展的22箇中心城鎮之一。亭林鎮距金山區府所在地23公里,到上海市中心45公里,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22.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5萬,外來人口約2萬。現轄15個行政村(龍泉、亭東、東新、新巷、油車、金門、亭西、亭北、紅陽、浩光、金明、南星、駁岸、周柵、後崗),5個居委會(復興、寺平、中山、新建、松隱)和2個社區(松隱社區、寺平北路社區)。
亭林

地理環境

亭林鎮位於上海的西南郊區,金山縣的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0度,北緯31度。平均海拔為吳凇江高程3.6米,屬松隱低平原與奉賢高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區域,暖溫多雨,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
亭林鎮區北寬南窄,南北長927米,東西寬860米,西距金山縣朱涇鎮15公里,東北到上海市中心54公里,西南至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公里,東距奉賢縣治南橋鎮15公里,南至朱行鎮4.5公里,西北經黃浦江至松江縣城2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
亭林鎮亭林市河為南北流向,蜿蜒於鎮境中部,南端經枝秀橋而西折,接祝家港,北抵運港,再西折與後市河相連,全長822米,亭林後市河為東西流向,位於鎮鏡北端,東連運港,西達祝家港,是本鎮通向黃浦江的主要河流,全長540.5米。

歷史沿革

亭林鎮成陸於6000年前,地處岡身(古海岸線)西部,本世紀70年代初,在大寺場寺平南路東側與中山街西北隅的祝家港東畔兩個古文化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晚期的文化層和商周兩漢時期的文物。其中雙把翹流黑衣灰陶壺、雙層口沿密封黑陶罐等許多文物證實,距今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
據歷史記載,亭林勝跡頗多,有讀書堆(墩)、洗硯池(墨池)、松雪碑(子昂碑)、楞嚴塔(飛來塔)、仙人洞、八角井、覽翠樓、剔牙松等稱為“亭林八景”。由於歷經戰亂,“八景”遭受嚴重破壞,今僅存野王讀書堆。元代楊維禎手植鐵崖松(羅漢松),樹齡已有640餘年,仍傲然屹立,被譽為“江南第一松”。列為市級保護文物。1985年興建古松園,以保護這株珍貴的古松。元代文學家、書法家趙孟頫書有子昂碑《重修寶雲寺記》,惜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今僅存碑帽與碑文殘塊及原碑拓片。
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鎮,交通樞紐,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相傳松江府華亭縣縣府就設在亭林。民國期間與朱家角、泗涇、楓涇齊名,合稱為朱、泗、楓、亭四大重鎮。民國37年成立松江縣浦南區,區署就設在亭林,轄2鎮6鄉,區域相當於金山區亭林鎮、朱行鎮、山陽鎮、漕涇鎮及松江區的葉榭鎮全部與張埝鎮、乾巷鎮、松隱鎮、金山衛鎮和奉賢區柘林鎮的部分地區,區域約為35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萬。商業、醫療、教育相當發達,每逢節令、廟會更是人流涌動,熱鬧非凡,成為相鄰三縣交界的繁榮發達的中心城鎮,集聚了大量人流、物流。

產業定位

亭林鎮的工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是金山區的工業重鎮。具有金山區最旱的區級工業園區,現已開發3.1平方公里,園區基礎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並已顯示出規模發展態勢,是亭林工業經濟的主要依託。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5.4億,已有381家實業型企業在亭林落戶,形成了機械電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環保建材、塑膠模具五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產業基礎已基本固形成,並具有較強配套加工能力。在上海市和金山區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亭林將規劃建設以亭林為依託的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21世紀正在開發長三角物流港、上海電器城。中小企業城規劃開發6.5平方公里的東部工業園區、3.5平方公里的生態工業園區、5平方公里的亭林鎮區和3.5平方公里的生態林區,整個企業城定位為產業群體布局合理、企業供應鏈完善、生活文化設施一流,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工業重鎮;使其成為一座為海外中小企業順利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中小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立交橋。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多元化融資機制和國際化的品牌戰略,推進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開發建設,使亭林成為上海郊區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新亮點。
亭林歷史
【亭林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江南水鄉有個稱作"十二家棣"的地方,居住著十二來戶人家,於是晨聞雞鳴,暮聽犬聲,一時人氣漸旺,很快形成了一個魚米小集市。
有一天,心存隱居之意的顧野王踏上江南水鄉之地,到達了十二家棣。在穿過十二家棣小集市後,眼前突然一亮,只見集市東首竟有成片的梧桐樹林。顧野王一陣欣喜,急忙摸進這片梧桐樹林,駐足呼吸,頓覺一股清新之氣直入肺腑,不由使人心曠神怡。雙目四顧,林中梧桐錯落有致,每棵樹都是枝葉茂盛,非常幽靜,是供人隱居著述的上好之地。顧野王滿心歡喜,十分留戀這片高潔幽靜的梧桐樹林,很快置身林內築茅而居。......
顧野王隱居亭林鎮的一個高阜上,建茅舍讀書。其宅旁有林,人稱“顧亭林宅”,亭林之名即源於此。
後來,由於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都衝著那梧桐樹林和涼亭而來,更因顧野王的非凡著述成為一方文化精髓,天長地久,許多人便把這所到之地稱作顧亭林而忘了其原來"十二家棣"之名。
不知又經過了多少年代,人們再傳呼顧亭林時,竟把一個顧字省去,單叫一個"亭林"名了。亭林之名便由此而來,由此叫響。直至明末清初,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一代思想家、文學家顧炎武,也因對亭林、對顧野王的無比推崇,而把自己的號稱作亭林!由此可見亭林在當時江南地區已有其很高的地位和獨特知名度了。
【古鎮亭林】
亭林歷史悠久,作為上海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的活動足跡。至明清時期,由於農副業的發展,亭林成為糧棉等集散地。民國時期,亭林已成為松江縣的重鎮,在當時與奉賢南橋、金山張堰並稱為浦南三大商業重鎮。現今是徐匯區或浦東新區進入金山的第一站。
亭林自古人傑地靈,據地誌記載南朝梁陳年間的著名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隱居亭林修《輿地誌》30篇,元末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在亭林著書立說,元末明初陶宗儀隱居亭林,能詩能文,清代有詩人蕭中素,清末亭林鎮人氏思想家、翻譯家,中西文化比較研究者鐘天緯,致力於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優劣,其《格致之學中西異同論》、《中西學術源流論》等著作,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很大影響。現代則有政界實業家瞻歧,畫家孫雪泥、陳白荷,兒童文學家賀宜(朱家振),教育界沈基睿和張思蓴。近代與現代也是如此,如在2000年,以《三重門》等一系列著作風靡全國的才子韓寒
亭林在歷史上勝跡頗多,據《松江府志》記載,在亭林歷來有“亭湖八景”之稱分別為:讀書堆(墩)、沈硯池(墨池)、杜雪碑(子昂碑)、欏嚴塔(飛來塔)、仙人洞、八角井、覽翠樓、鐵崖松。“松學碑”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書;“欏嚴塔”豎有石幢一座,幢身由青石雕鑿製成,鐫刻陀羅尼經;而“覽翠樓”則相傳是古時的烽火塔。在八景中尤以“讀書堆”為首。“讀書堆”俗稱“大寺山”,據傳建於南朝梁初。園主是語言文字學家、史學家顧野王,鄉人以該園是顧晚年讀書寫作之處,稱為“讀書堆”。這是現今上海地區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宅園。
【亭 林 地 理】
鎮區北寬南窄,南北長927米,東西寬860米,區域面積為47.4平方公里。亭林鎮西距金山縣朱涇鎮15公里,東北到上海市中心54公里,西南至上海石油化工總廠19公里。
亭林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區域,暖溫多雨,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
【亭 林 歷 史】
據歷史記載,亭林勝跡頗多,有讀書堆(墩)、洗硯池(墨池)、松雪碑( 子昂碑)、楞嚴塔(飛來塔)、仙人洞、八角井、覽翠樓、剔牙松等稱為“亭林八景”。
亭林還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尤以野王讀書堆,元代楊維禎手植樹齡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鐵崖松(羅漢松),僅存的書法家趙孟頫書有《重修寶雲寺記》的子昂碑碑帽與碑文殘塊及原碑拓片為重要。成為相鄰三縣交界的繁榮發達的中心城鎮,集聚了大量人流、物流。
【亭林有座乾隆年間修建的石橋】
四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亭林這塊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文人輩出,古蹟甚多,古橋古樹歷史悠久,可特別吸引記者眼球的還屬距今已有240多年歷史的石級踏步橋——枝秀橋,雖然風雨滄桑已洗去了小石橋往日的鉛華,但是它還在為亭林鎮部分居民通往鎮南發揮著餘熱。
來到亭林鎮中心街的東南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石橋很不起眼,它長6.12米,寬1.55米,是亭林鎮境內包括已拆毀橋樑和現存橋樑中最長的石級條石橋,橋面原本是由四塊長、寬相近的黃沙條石拼成,1984年有塊條石斷裂,其餘三塊條石經移,過往仍然寬敞。橋面一側凸顯的“枝秀橋”三字非常清晰,另一側“乾隆”二字依稀可辨,雖然經查有關記載稱該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沈元宏修建,但是對照橋下不為人知的碑文所記,似乎又有出入,碑文中講述了當時由沈元宏等人捐銀修橋的情況。
有著名的亭林八景
亭湖八景,《松江府志》記載其名,歷來傳說亦有之。今僅存"讀書堆(墩)"之半及"楞嚴塔"中柱和"松雪碑"碑帽及碑文殘塊。
一、讀書堆
讀書堆,俗呼大寺山,位於中山街寺平南路與大通路交匯處。南北朝梁陳時期顧野王晚年隱居於此,於茂林深處,結茅築舍,讀書、修《輿地誌》而得名。大寺山原高10丈,占地數十畝,樹木茂密,歷經砍伐,主峰於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現仍形似土山,北麓緊靠筆尖廠。今讀書堆上,仍有蓬蓬勃勃的樹木數十株。
二、松雪碑
松雪碑(又名子昂碑),系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所書。碑文共953字(不包括碑首與文題14字),記述重修寶雲寺事宜。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石。趙體書法遒勁清秀。"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僅剩碑帽及碑文殘塊(占原碑的1/20)。碑帽呈半圓形,高49厘米,寬108厘米,今存鎮政府內。碑身高170厘米,寬108厘米,厚22厘米,中間有裂紋。有拓印碑文在民間流傳。
三、楞嚴塔
楞嚴塔(又稱飛來塔),在寶雲寺內西南隅(今大寺新村)。豎有石幢一座,幢身以青石雕鑿製成,座基蓮花紋,浮雕佛像,猶如仙子,姿勢優美,中柱六角形,鐫刻陀羅尼經,覆頂雕有蓮花,高約丈許。建於唐鹹通二年(861年),於1956年底因上半部傾斜危險而拆除,下半部又於"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後因保管不善,以致散失,僅存中柱豎於亭林中心國小內。
四、仙人洞
仙人洞洞址,相傳有二說:其中,在本鎮東街棲霞道院內(今復興東路94號)。據傳明清時,院宇宏敞,有園亭假山,曲徑通幽,後人湊景附會,稱仙人洞在此;其二,據考實,位於"讀書堆"下。據清代肖中素詩詠寶雲寺周圍八景時,曾有詩句云:"封來仙洞一泥丸"。
五、墨池
墨池(又名洗硯池),歷代民間相傳讀書堆西麓,有小池通向山門之外,終年積水,清澈見底,因顧野王平素在小池洗硯而得名。墨池早已湮沒,成陸建屋。
六、八角井
八角井,井欄呈八角形,欄下用瓦砌直至井底,外直徑0.25米,高0.3米,邊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辯。井在讀書堆東側,抗日戰爭前,有八景茶園,設於井處。八角井因井欄鑿有八角而得名。70年代在此處建設郵電局,挖掘地基時,曾挖出八角井之殘欄。
七、覽翠樓
覽翠樓,自古流傳,位於讀書堆西面,據民間傳說,位置各異。一謂在寶雲寺內,一謂乃防倭舉烽火為信號之樓。據《華亭縣誌》載,肖中素游寶雲寺題詩云:"欲知覽勝樓何處,衰草寒煙野寺西"。據此,該樓當在寶雲寺之西,其興廢年代無考。
八、剔牙松
剔牙松,據松江府志引"淞故述"云:"讀書堆舊有大樹剔牙松,成化初(1465年)猶存"。九峰曹先生有詠亭林古松詩,則同善食(今古松園)之松。現園內古樹"羅漢松",又名"鐵崖松",俗稱"骨碑松"。此松系楊鐵崖手植,非八景之一。

亭林名人

韓寒,1982.9.23出生於上海金山。作家,賽車手。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賽以《杯中窺人》獲一等獎,其文筆老練,語言犀利。 1999年三月韓寒開始寫作小說《三重門》,至今銷售量已逾190萬多冊。後退學,現為上海大眾333 車隊職業賽車手,成績優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