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是2015年5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桑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
- 作者:桑兵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5月
- 頁數:420 頁
- 定價:5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9564095
《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是2015年5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桑兵。
《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是2015年5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桑兵。內容簡介 《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收錄了作者有關中日關係的十餘篇專題論文,《甲午戰後的中日關係與留日學生髮端》圍繞中日兩...
《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是2000年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品目錄 第一章 論犬養毅 第二章 農民的使者 第三章 北美的天地 第四章 孫逸仙傳 第五章 戊戌維新 第六章 菲律賓革命 第七章 布引丸事件 第八章 興漢會的誕生 第九章 義和團事變 第十章 宮崎滔天入獄新加坡 第十一章 惠州起義 第十二章 拒俄...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學科日本史和中日關係史方向碩士生導師。湖北大學中日社會文化比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理事,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已出版《朝貢體系的建構與解構——另眼相看中日關係史》《日本人的色道》《裔然與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等四部專著,...
東北亞地區的中國和日本,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僅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史就長達兩千多年。其間不乏兩國交流的高潮,諸如遣唐使這樣的文化交流,勘合貿易、帆船貿易這樣的通商往來,或是“白村江之戰”“元日戰爭”“倭寇滋邊”“援朝抗倭”這樣的衝突對抗等。尤其是到了近現代,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更加錯綜複雜。學術界...
翌年日本就入侵台灣,其後更吞併琉球、滲透朝鮮,使中日關係逐漸惡化。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派遣柳原前光作為首任駐華公使;1877年(清光緒三年,日本明治十年),清朝派遣何如璋作為首任駐日公使,由此正式確立了中日近代邦交的體制。但日本一直不安於《中日修好條規》的規定,企圖增加最惠國...
緒 論/1 第一編 萌芽與變動時期(1840~1945)/41 第一章 近代東北亞國際關係的萌芽與產生/43 第一節 傳統東北亞國際關係的瓦解/43 第二節 中日俄三國關係的巨變/47 第二章 近代東北亞國際關係的形成/62 第一節 近代東北亞國際格局的巨大變化/62 第二節 中日關係的轉變及矛盾的激化/66 第三...
出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及同名叢書等。合編《戴季陶...
出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等專著。目錄 緒論:回到晚清再...
出版有《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
出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庚子勤王 與晚清政局》、《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治學的門徑與取法——晚清民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等專著。主...
5. 《論近代早期西班牙的對日通商嘗試》,日本社會的轉型與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昆明,2017年7月20-21日;6. 《江戶時代荷蘭人向日本運進砂糖分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暨中國日本史學會2018年會學術研討會,濟南,2018年6月15-17日;7. 《舊大陸甘蔗在新大陸的傳播及蔗糖業的發展》,“...
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 中國亞非學會理事 天津社會科學院學術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日本比較文明學會會員 東北師範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專職學術骨幹、重大研究項目課題組成員 教學工作 主要講授課程:本科生:近代中日關係史、日本社會轉型研究 研究生:日本通史、中日關係史、專業外語、文獻資料閱讀、日本近現代史、...
154期:楊天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蔣介石其人》155期: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導 《對抗還是和解---中日關係展望》156期:張振華 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教授 《析韓流韓國影視劇的民族性與美學價值》157期:李工真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代化大學的由來》158期:李公明...
如果說,要為這段悲欣交集的中日關係史,在中國的藝術界尋找一個最有發言權的見證者,恐怕很多人都會想到那熠熠生輝的三個字——梅蘭芳。從1919年到1956年,身歷兩個時代的梅蘭芳,以不同身份,三次赴日本公演,五次踏上日本國土,與日本政商文藝諸多領域名流巨匠展開各種層面的交流,在櫻花之國留下了幽雅端莊的...
《中日關係三論》(1996)《戰後日本外交》(1997)《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1997)《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1997)《追求亞洲共同價值——重新評價日本ODA大綱》(英文,1997)《21世紀日本沉浮辨》(1999)《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2000)《世紀之交的抉擇——近代中日韓...
[4-5]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奴國國王於公元57年首次遣使來華,抵達洛陽向東漢朝貢 [130],是現今可查中日交流的最早記載 [128]。光武帝賜其“漢委奴...2022年11月4日訊息,據日本時事通訊社,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在記者會見上表示,日本正式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今後將強化與各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73] ...
作為軍事史專家,他潛心於中日關係的研究,曾多次去過日本,並在日本防衛大學作過訪問學者。所撰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錄》於1995年在國內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在日本由官公廳株式會社以中日兩種文字同時出版,為戰後在日本出版過的惟一一部全面中國抗戰的學術專著。主要著作 徐焰將軍主要從事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研究,十餘...
回到日本的也從事與中日關係有關的工作,直接服務於日本的軍方和政府。全面抗戰開始,東亞同文書院便撕扯下了學術機構的面紗,開始明目張胆地配合侵華日軍活動。以“學徒出征、翻譯從軍”為名,協助日軍作戰。據1938年的調查,該院2684名畢業生中有1487人留中國,其中有415人在日本侵華機關和偽滿及蒙疆機關中服務,...
42.《北伐戰爭時期日蔣關係的演變》,《江海學刊》(文史哲版),1987年第2期。轉載於《環日本海論叢》(日本)第7號,1995年3月。43.《北伐戰爭時期美國分化政策與美蔣關係的形成》,《近代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6期。轉載於《中美關係史論文集》第2集,重慶出版社1988年5月。44.《日本帝國主義是四...
“美國壓力論”的虛虛實實 “中國崛起”與中日關係辨析 安倍遇刺帶來的衝擊 安倍國葬與岸田政治的得與失 附 錄 日本政治外交大事表(2012—2022) 後 記 作者簡介 卓南生,1942年生於新加坡,早年在新加坡南洋 華僑中學(華中)和南洋大學受教育。1966年負笈東瀛攻讀新聞學,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新聞學科,...
中美高層會晤頻繁,戰略對話、戰略經濟對話定期舉行,軍事交流不斷。中俄兩國長達4300公裡邊界線走向已全部確定。兩國簽署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互辦“國家年”。目前,兩國已在制定關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9年至2012年的實施綱要。中日關係歷經5年僵局終於緩和。雙方在發展戰略互惠...
被認為只是主觀的議論,不具有學術意義而被排斥在研究之外,又如重視學問要有思想性,主張史學家應該是一位預言家由歷史的經驗推斷現實的發展的內藤湖南,曾經常在報紙上發表自己對中國晚清時局中日關係的見解和預測,但入京大後就不再多作預言高論,除分別在1914年和1923年發表了支那論和新支那論外,幾乎全力偏轉於...
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不僅限于軍事方面,也擴大到工業和技術交流領域。來自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的工程師幫助中國建立了近代的發電廠和鋼鐵工廠,例如漢陽鐵廠。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在頤和園中安裝了中國的第一批電燈,北京的第一家自來水廠使用的則是德國AEG電機和水泵。里希特霍芬 里希特霍芬是在中德關係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進入10世紀後,中日之間的正式外交基本中斷。在日本民族文化——“國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平安貴族產生了強烈的排外意識併力圖超越“大唐文明”。9~13世紀,以中國長江中下游為中心,民間通商活動迅速展開,人員、物品的交流及金融業的發展已超出國家的範圍,導致東亞國際關係格局重組。這一時期日本的“中國觀“基本...
因為中日關係緊張,遠在北京的李鴻章對原本應該在4、5月份交船的“超勇”、“揚威”遲遲不能回國,而對英方沒效率的工作極為惱怒,赫德也發出電報質問金登乾“巡洋艦是否永不開航”。在多方催促下,7月27日前“超勇”、“揚威”在母廠進行了最後一次檢修,隨後8月2日中國水兵登上二艦接收。8月3日凌晨,中國...
王冬青:明朝中後期的屯門之戰和西草灣之戰是近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第一次海上軍事衝突,造成衝突的根本原因是近代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與明朝的朝貢貿易和海禁政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劉蓮:明朝時期的中日關係曲折發展、倭寇的不斷侵擾成為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彭曄:十四世紀時期明朝開展了一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