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三笑

亡國三笑

亡國三笑,是指歷史上關於妺喜、妲己、褒姒三位女性亡國之笑的故事,即:夏朝妺喜笑裂繒之聲、商朝妲己笑炮烙之刑周朝褒姒笑烽火戲諸侯

左傳》有“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

帝王世紀》說“妺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為發繒裂之聲,以順適其意”;

列女傳》載“乃為炮烙之法,膏銅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輒墮炭中,妲己乃笑”;

呂氏春秋》載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亡國三笑
  • 主要人物:妺喜、妲己、褒姒
  • 年代夏朝商朝周朝
  • 相關人物:夏桀、紂王、周幽王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妺喜笑,妲己笑,褒姒笑,形成過程,相關擴展,

事件背景

俗話說,紅顏禍水,美人傾國。“傾”有傾倒人君傾倒國人之意,也有葬送江山、社稷頹圮之意。一句“禍水”太沉重,紅顏們可承受得起?至於妹喜、妲己、褒姒這三位紅顏,更是大名鼎鼎,亡國的罪名一背就是幾千年。這些都是真相嗎?暴殄天物,焚琴煮鶴,本來就是歷史的常態。

事件經過

妺喜笑

妺喜,又稱末喜、末嬉,是夏王朝最後一代王夏桀的王妃,這點無可爭議。對於其讓夏朝滅亡的原因,多記載為“因寵亡夏”,後也有“失寵亡夏”之說,究竟是何種說法一直爭無定論。本文從史籍中剝離出有關妺喜事跡的記載,整理出妺喜這一形象經歷的發展變遷,從中考究妺喜“禍過”的真實原因。
妺喜笑裂繒之聲
妺喜笑裂繒的故事流傳並不廣泛,不像前兩個故事為人熟知,且歷來分歧較多:一說妺喜笑飲酒溺死者;一說妺喜好聞裂繒之聲,未提笑;一說妺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一說並非妺喜笑裂繒,而是褒姒笑裂繒。下面分別梳理這幾種說法的形成過程。
亡國三笑
亡國三笑
《帝王世紀》並未言笑,只說妺喜好裂繒之聲。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鉤索鐵,手能搏虎,多求美女以充後宮。為瓊室瑤台金柱三千,始以瓦為屋,以望雲雨。大進侏儒倡優,為爛熳之樂,設奇偉之戲,縱靡靡之聲,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常置妺喜於膝上,妺喜好聞裂繒之聲,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
再看《列女傳》中的記載: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末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其頭而飲之於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
歷史說法
對比可以發現,《帝王世紀》的記載與《列女傳》基本一致,只是把笑酒改成了妺喜好裂繒之聲。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筆,雖未言明“笑”,效果不如“笑繒”強烈,但作者已經意識到“繒”與亡國的聯繫。(後文將具體論述)妺喜好裂繒之聲見於後代諸書者,如《白孔六帖》卷三十五、《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九,皆只言“好”,不言笑,其他如《資治通鑑外紀》卷三、《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九、《中庸衍義》卷七、《庾開府集箋注》卷六、《陳檢討四六》卷十七等雖言好裂繒者為褒姒,但僅改姓名,亦未言笑。
那么,妺喜笑裂繒究竟從何而來?《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紀》:“《帝王世紀》曰:妺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明言“笑”者只見這一處。而《太平御覽》第八十二卷又引《帝王世紀》妺喜一事,所錄與今本《帝王世紀》同,只言“好”不言“笑”,且後代均無言妹喜笑裂繒者,可見《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所引並非原文。《太平御覽》系類書,作品擇錄他書,以類相從,所擇書不同,所錄亦不同,或擇原書,或擇轉引,故有此異。大約有人誤讀《帝王世紀》,以“好之”推“笑之”,加之《列女傳》有笑酒之事,便移花接木,以訛傳訛。至於誤讀者為誰,所出何書,已無從稽考,對於我們研究這個問題亦不重要,因為自《帝王世紀》改“笑酒”為“好繒”,就已經完成了最為重要的改寫,將“繒”與亡國直接聯繫起來了。

妲己笑

妲己,妲己入宮,本是以姬昌、蘇護為首的反商集團所策劃的美人計。事情成功後,迫於當時輿論壓力和政治需要,周朝統治集團又不得不將妲己犧牲掉,以洗清自身。而所謂妲己乃千年狐狸所變,不過是他們洗清自身而採用的一種巫術輿論。由於周的統治時間太久,遂使妲己的本事湮滅千古。
妲己笑炮烙之刑
尚書·牧誓》言“商王受惟婦言是用”,但並未指明妲已之名。《國語·晉語》載史蘇曰:“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國語·晉語一》,但也並未言笑。其實,妲己笑炮烙之刑的故事本自劉向《列女傳》,而《列女傳》又根據《史記》引申。《史記·殷本紀》載:(紂)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文中並未提“笑”,其記載炮烙之刑乃紂所設,並未與妲己扯上直接關係。而《列女傳》則在《殷本紀》的基礎上增加了“笑”的內容,其中“好酒淫樂,不離妲己,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與《殷本紀》所記“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如出一轍,本自《史記》無疑。在此基礎上,劉向又將炮烙之刑與妲己之“笑”聯繫起來,首次寫到了妲己笑炮烙之刑:“百姓怨望,諸侯有畔半者,紂乃為炮烙之法。膏銅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輒墮炭中,妲己乃笑。”
亡國三笑
亡國三笑
歷史說法
後代稱妲己笑炮烙之刑者皆引自《列女傳》。如唐孔穎達《尚書註疏》卷十引《列女傳》:“紂乃重刑辟,為炮烙之法,妲己乃笑。”
由此觀之,妲己笑炮烙之刑起源於《史記·殷本紀》,定型於西漢晚年劉向《列女傳》。其形成與完善較褒姒笑烽火的文本稍晚。

褒姒笑

褒姒,《史記》作襃姒,《列女傳》作褎姒,生卒年不詳,姒是她的姓,褒國(今陝西漢中)人,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
褒姒笑烽火戲諸侯
關於褒姒的記載較早,《詩經.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此詩作於周幽王時,詩人感到天下大亂,“鎬京亦亡在旦夕”,他以敏銳的政治眼光預見了褒姒對國家命運的影響。《國語》中將妺喜、妲己、褒姒並列言之,史蘇曰:若晉以男戎勝戎,而戎亦必以女戎勝晉,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寬,於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殷辛(紂王)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坦已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寵,生伯服,於是乎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中人、部人召西戎以伐周周於是乎亡。
亡國三笑
亡國三笑
此段論述的焦點在於戎狄之患,史蘇排比三代女戎亡國之事,是為增強其說理的說服力與可靠性,其事未必全部真實。這兩段文字雖寫到了褒姒,但未提到“笑”,那么,褒姒之笑出現在何時?試看《呂氏春秋》的記載:戎寇當至,凼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凼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凼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呂氏春秋》首次提到了褒姒之笑,但值得注意的是,此處記載的是戎寇來時幽王擊鼓,褒姒見諸侯之兵來而笑,笑的是真寇,幽王為討褒姒歡心,才屢次無寇而擊鼓。細研此段可以發現,作者並未將褒姒之笑與亡國直接聯繫起來,而是將主要罪責推於周幽王。此後,《史記》將此事情節誇張化,褒姒之笑才真正演變為亡國之笑。《史記周本紀》載: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歷史說法
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想盡“萬方”,仍然“不笑”塞宴幾筆,把褒姒乖張誤國的形象勾勒得十分生動。自此,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而亡國的故事才開始廣為流傳。(我們雖不能確定褒姒之笑是始於《史記》,還是司馬遷另有所本,但從保存的文獻來看,這個故事是從《史記》以後才開始頻繁地被引用)
自《史記》載褒姒笑烽火之說以來,後代諸書所記皆本自《史記》。如西漢末年劉向《列女傳》:“褒姒不笑,幽王乃欲其笑,萬端,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諸侯悉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總之,褒姒之笑的文本最早出現於《呂氏春秋》,是時為“笑擊鼓戲諸侯”。司馬遷可能覺得擊鼓不足以招來諸侯之兵,遂改為“笑烽火戲諸侯”,此說更有戲劇性,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遂由此定型。從這個赦事的文本形成過程來看,故事情節無異議,形成過程較為簡明。比較而言,妲己與妹喜之笑則完善較晚,且文本不統一,分歧較多。

形成過程

正杜預注《左傳》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歷史上關於這三位女性的亡國故事都提到了她們的"笑"。《呂氏春秋》載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帝王世紀》說“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列女傳》載“紂乃為炮烙之法,膏銅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輒墮炭中,妲己乃 笑”。

相關擴展

千古第一狐狸精
妺喜,成了夏桀的寵妃,在夏桀時夏王朝又很不幸地結束了,所以也就坐實了她這“千古第一狐狸精”的名聲。妺喜與妲己、褒姒、驪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妖姬”,究其原因,是中國歷史上總喜歡讓美麗的女人來充當王朝覆滅的罪魁,就是所謂的“紅顏禍水”。妺喜很不幸長得漂亮,很不幸成了夏桀的寵妃,在夏桀時夏王朝又很不幸地結束了,所以也就坐實了她這“千古第一狐狸精”的名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