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野驢

亞洲野驢

亞洲野驢(學名:Equushemionus):是馬科、馬屬動物。體長198-244厘米,體重200-260千克,肩高110-140厘米。體毛一般為沙黃色至棕色,耳長、蹄小、前額無額毛。視覺、聽覺、嗅覺均敏銳,尤其是視覺和聽覺更發達。

棲息在高原,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平原及丘陵地帶。單獨或結成5-9隻的小群。營遷移生活,清晨到有水源處飲水,白天大部分時間在水源附近覓食和休息,傍晚回到宿地。行走時排成一行。遷移性很大,每天走很多路。善於奔跑和游水,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45千米。

亞種蒙古野驢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洲野驢 
  • 拉丁學名:Equus hemionus
  • 別名:野驢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奇蹄目
  • 馬科
  • 馬屬
  • :亞洲野驢
  • 亞種:5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775
  • 保護級別:近危(NT)IUCN標準 
  • 同義學名1:Equus bahram (Pocock, 1947)
  • 同義學名2:Equus bedfordi Matschie, 1911
  • 同義學名3:Equus blanfordi (Pocock, 1947)
  • 同義學名4:Equus castaneus Lydekker, 1904
  • 同義學名5:Equus dzigguetai (Wood, 1879)
  • 同義學名6:Equus finschi Matschie, 1911
  • 同義學名7:Equus hemionos Boddaert, 1785
  • 外文名:英文 Asiatic Wild Ass, Asian Wild Ass
    法文 Ane sauvage d'Asie, Hémione, Hémippe
    西班牙文 Asno Salvaje Asiático, Hemiono
    德文 Asiatischer Wildesel, Halbesel
    蒙古文 Khulan
    波斯文 Goor, Goor-e-khar-e-asiaee
    俄羅斯文 Kulan
    土庫曼文 Gulan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集群,領地,行為,食性,分布範圍,國家,地理,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學術界普遍將亞洲野驢劃分為5個亞種:蒙古野驢、印度野驢、土庫曼野驢、波斯野驢和已於1927年滅絕的敘利亞野驢。上述劃分主要是基於地理分布,並無DNA水平上的證據支持。Groves和Mazak(1967年)根據毛色差異將蒙古北部和南部地區的蒙古野驢劃為指名亞種(Equushemionushemionus)和戈壁亞種(Equushemionusluteus),Oakenfull等(2000年)認為二者很可能為同一亞種,並被廣泛接受。比較了波斯野驢和土庫曼野驢的線粒體DNA,發現二者遺傳信息只有很小差異,對2亞種的劃分提出質疑。Oakenfull等(2000年)也對此劃分提出質疑。解剖學研究表明土庫曼野驢和蒙古野驢的上枕骨冠比印度野驢和波斯野驢小,表明波斯野驢與印度野驢的親緣關係較近,與土庫曼野驢親緣關係較遠。因此,目前對於亞洲野驢的亞種劃分依據尚不明確,需要在DNA水平上繼續研究,加之形態區別的信息,以明確不同亞種間的親緣關係和進化方式等。

形態特徵

亞洲野驢體長198-244厘米,體重200-260千克,肩高110-140厘米。四肢較短,頭短而寬,長41-535厘米;耳長而尖,長18.55-27厘米;頸背具短鬃,長約10厘米;尾較粗而先端被長毛,尾長40-56厘米,毛長25-60厘米。體色隨季節變化明顯,通常夏季為紅棕色,冬季為黃褐色,腹部為白色或淺黃色,腹背毛色分界線在腹側上方;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基部。體型比小,但大於家驢
亞洲野驢
亞洲野驢

棲息環境

亞洲野驢多選擇地形較平坦的平原、山間盆地和荒漠戈壁作為棲息地;避開陡峭的山地和鬆軟的沙丘、沙地;生境中多耐旱的禾草和灌木。生活在灌叢荒漠為梭梭針茅屬植物占蒙古保護區總面積的45%,僅有6%的野驢棲息於此;40.6%的野驢棲息於荒漠草原為針茅和蒿屬植物環境中,30.8%的野驢在綠洲附近為蘆葦芨芨草活動,22.6%的野驢棲息于山地草原,為冰草克氏針茅
蒙古野驢對綠洲和荒漠草原的利用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前者主要在早春幼驢出生時被利用;後者在秋季和初冬被利用。水源點分布是影響野驢分布的首要因素。在以色列內格夫沙漠,野驢主要分布在距水源點10-15千米,植物種類豐富度和可採食植物蓋度高的區域。在中國卡山保護區,夏季和秋季野驢採食地主要集中在與水源距離較近、植物蓋度和物種豐富度高的平灘和山谷,避開道路、礦區等人類活動點;水源點空間分布,地形和人為干擾等是影響野驢棲息地選擇的主要因素。

生活習性

集群

分布於蒙古國戈壁地區的蒙古野驢一般集小群活動,中大群通常短暫而不穩定;小群分為雄性群和家族群兩種類型,雌性群非常少見。雄性群平均大小為每群2.5隻。1個家族群平均1隻雄驢、2.35隻雌驢和0.5隻幼驢。與其他亞種野驢不同,在受到捕食者攻擊時來自不同家族的雄驢會合作防禦捕食者,保護幼驢。
對印度野驢的研究表明,繁殖期印度野驢存在4種社會類型:家族群或繁殖群、占域成年雄性、雄性群以及沒有領域的成年雄性獨驢。與其他有蹄類占域行為不同,雄性野驢主要圈占領域內的資源,而非領域內雌性。繁殖季節(每年6-10月)雌性印度野驢活動範圍通常在一個雄驢的領域內,形成類似於“後宮”冶的雌性群,但雌性野驢活動不受雄驢限制;幼驢出生後與成年雄性和雌性構成家族群。由於領域內資源是決定雌性是否選擇雄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降雨和植物初級生產力是影響野驢群體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領地

以色列內蓋夫沙漠野放的野驢與印度野驢行為相似。每年春季,雄驢比雌驢提前數周回到一個擁有永久水源的繁殖地,多數雄驢會回到以前利用的領域,每隻雄驢領域面積為1720±1090公頃,沒有領地的雄驢會組成雄性群或繼續呆在冬季採食地。雌驢回到繁殖地後很快分娩,雌驢在雄驢領地內形成雌性群,但群體是開放的、不穩定的,不斷有雌驢離去或加入,有些雌驢始終在一個領地內,有些則經常變換領地。

行為

不同個體間野驢活動節律不完全一致,但個體活動節律與群體差異並不顯著,且具有一定關聯性;第一頭野驢開始採食(或休息)的時刻和最後一頭開始採食(或休息)的時刻通常僅間隔數分鐘,行動落後的個體會快速融入到群體中去,以保證整個驢群動作協調。野驢晝間行為活動呈現一定規律,即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個明顯的取食高峰。上午取食高峰結束後野驢進入休息狀態,直到下午取食行為開始;其他行為沒有明顯峰值。新疆北部卡山保護區野驢除早晚採食高峰外,在中午還有一個採食高峰,冬季尤為明顯。

食性

亞洲野驢為廣食性物種,採食棲息地內大部分植物。生存在中亞、新疆和蒙古的野驢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藜科蝶形花科菊科十字花科百合科麻黃科鳶尾科檉柳科白花丹科蒺藜科等科植物為食。同其他馬科動物相似,亞洲野驢為粗食者,喜食禾本科草本植物,例如針茅、冰草、芨芨草、蘆葦等多年生植物;旱季或更加乾旱的環境中,也會選擇採食大量灌木,在食物組成上表現出一定的混合食性(mixedfeeder)特徵。季節性變化導致的食物豐富度變化是影響野驢食性的重要因素。土庫曼野驢和蒙古野驢春夏季主要採食禾本科植物,秋季灌木採食開始上升,冬季灌木在食物組成中可達50%以上;當旱季禾草類乾枯時,牧豆樹在印度野驢食物組成中比重增加。人類活動干擾也是影響蒙古野驢食性的重要因素。在新疆卡山保護區冬季牧民遷入,適宜棲息地喪失,蒙古野驢採食大量假木賊屬琵琶柴等其他季節很少採食或不採食的植物。

分布範圍

國家

原產地:中國、印度、伊朗、蒙古和土庫曼斯坦。
絕種: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俄羅斯、沙特、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烏克蘭。
存在不確定性:巴基斯坦。
重新引入(留居):以色列和烏茲別克斯坦。
重新引入:哈薩克斯坦。

地理

在歷史時期,亞洲野驢遍布俄羅斯、蒙古、中國北部、印度西北部、中亞、中東,包括伊朗、阿拉伯半島和小亞細亞的草原和沙漠草原。今天,該物種的主要據點是蒙古南部和毗鄰的中國。所有其他剩餘的種群都很小,而且基本上彼此隔離。一個亞種敘利亞野驢(E. h. hemippus)於1927年滅絕。
亞洲野驢
亞洲野驢分布圖

繁殖方式

亞洲野驢的繁殖是季節性、一雄多雌的交配系統。雌性野驢一般2-3歲即達到性成熟,如果食物充足、氣候適宜,3歲開始繁殖第一胎;在乾旱的年份,特別是經歷嚴冬和食物短缺之後,到4歲才開始繁殖第一胎。雄性野驢3歲達到性成熟,但實際上4-5歲才開始參與繁殖;而人工圈養的野驢在2歲左右開始出現爬跨行為,3歲開始參與繁殖。這是由於性成熟的年輕雄性在繁殖期經常受到頭驢攻擊,無法參與繁殖。繁殖群中,頭驢會頻繁驅逐、嘶咬群體內3歲左右的雄性個體。
不同地域由於氣候條件的不同,亞洲野驢發情期各不相同。新疆北部和蒙古戈壁地區野驢發情期在6-7月;土庫曼斯坦巴德奇茲保護區(Badkhyz)野驢發情期為4月中旬至5月底;哈薩克斯坦巴爾薩克爾梅斯島的野驢發情期為5-7月;印度Little Rannof Kutch地區野驢發情期為雨季6-10月。亞洲野驢孕期為11個月,每年4-9月分娩,高峰期為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一次一胎。雌驢分娩前幾天不讓任何個體接近,即使是以前所生的亞成體,分娩前幾個小時離開群體單獨活動。雌驢在幼驢出生後即開始哺乳並一直伴隨在幼驢旁邊,直到幼驢身體足夠強壯,它們才回到群體內。

亞種分化

亞洲野驢(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Equus hemionus hemionus
Pallas,1775
2
Equus hemionus hemippus
Geoffroy,1855
3
Equus hemionus khur
Lesson,1827
4
Equus hemionus kulan
(Groves&Mazák,1967)
5
Equushemionuso nager
Boddaert,178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近危(NT),敘利亞野驢滅絕。
蒙古野驢和印度野驢列入附錄Ⅰ;土庫曼野驢和波斯野驢列入附錄Ⅱ。
蒙古野驢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種群現狀

自19世紀以來,亞洲野驢可能已經失去了多達70%的活動範圍,在大多數以前的分布國家已經區域性滅絕,這主要是由於與牲畜爭奪牧場和水源以及嚴重的過度捕獵。在蒙古南部和鄰近的中國部分地區發現了最大的剩餘種群. (2014年)。該物種還作為孤立種群在印度Kutch的Little Rann、土庫曼斯坦的Badkhyz 保護區以及Touran保護區和Qatrouiyeh國家公園以及鄰近的Bahram-e生存- 伊朗的古爾保護區。
該物種已通過重新引入哈薩克斯坦和以色列重新建立。額外的重新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擴大了其在土庫曼斯坦的範圍(也擴散到烏茲別克斯坦),並在烏茲別克斯坦和烏克蘭的大型圍欄中建立了兩個種群。在以色列重新建立的種群不是最初出現在那裡的亞種,而是混合的土庫曼野驢和波斯野驢起源 (Gueta等. 2014年)。
自由放養的亞洲野驢種群分布在8個國家的17個或多或少與世隔絕的種群中,估計全球種群數量為55,000隻。自 2008年上一次紅色名錄評估以來,蒙古的種群數量趨勢似乎或多或少穩定,中國數據不足,印度似乎穩定或略有增加,伊朗則呈現混合趨勢(圖蘭急劇下降,但Bahram-e- Goor增加),哈薩克斯坦增加或穩定,土庫曼斯坦數據不足(Badkhyz減少,但Sarykamysh保護區增加),烏茲別克斯坦從Sarykamysh保護區增加,以色列增加。
亞洲野驢均被所在國列為保護動物;蒙古野驢和印度野驢被收錄到CITES附錄Ⅰ,其他亞種被收錄到CITES附錄Ⅱ;分布有亞洲野驢的地區多數被所在國列為保護區。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烏克蘭、以色列和沙特等國都在進行人工繁育和自然種群重建工作;其中以色列的工作最為成功(Fehetal.,2002)。在中國,經過近30年的保護,卡山保護區內蒙古野驢從1982年的358隻增長到2007年的3379-5318隻,說明各級部門的努力和人們保護意識的提高,使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成果顯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