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形

亞洲地形

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弧形島弧。亞洲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大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平原占總面積的1/4,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洲地形
  • 外文名:geography of Asia
  • 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 特色:東部沿海弧形群島
特徵,構造地形區,

特徵

平均海拔高
亞洲是除南極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950米)。全球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峰全在亞洲境內,擁有世界陸地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以及最高大高原——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同時,又有世界最著名的廣闊低平原和深窪地,如西西伯利亞平原大部在海拔100米左右;死海地溝是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死海水面在海面以下392米,其湖底低於地中海水面792米。地表高低起伏極其懸殊。
地形複雜多樣
以山地高原為主。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各種構造地貌類型齊全,其中山地和高
原約占75%。同時,擁有多樣而典型的外力地貌:如,東亞和東南亞濕潤地區的流水地貌;中亞和西南亞的乾旱風沙地貌;北亞的冰川凍土地貌;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部的岩溶地貌;還有黃土地貌紅層地貌等。亞洲主要有天山山脈、崑崙山
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地形結構中部高,四周低。山脈組合多成群成帶。中南部以青藏、帕米爾高原及眾多高大山地為中心,向四周高度逐漸降低,周邊多平原和丘陵。亞洲山地可分成三大山帶:第一條是從小亞細亞半島高原南北兩側的山地起,向東經伊朗高原的邊緣山地、喜馬拉雅山脈、中南半島西部山脈,直至印度尼西亞努沙登加拉群島山地的南部山帶,具有典型阿爾卑斯式地貌特點,山勢高大雄偉陡峻;第二條是由帕米爾高原起,向東北經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中西伯利亞高原間一系列山地,直至楚科奇半島的斜交山帶,主要有薩彥嶺杭愛山阿爾泰山、天山及南西伯利亞山地和外興安嶺等,多為古老回春山地,山頂保存有準平原面;第三條山帶位於大陸東緣,主要由東北—西南走向的新華夏系山地組成,包括西太平洋邊緣島弧山地在內的三列山地。
地形特徵的形成 上述地形特徵的產生是與大陸的地質發展史、各階段構造運動以及現代地理環境特徵等因素密不可分的,是內外營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質古老
距今5.5~6億年前,現在的亞洲大陸範圍內,有幾個古陸塊或板塊,主要有北部的西伯利亞板塊、中部的塔里木—中朝板塊、南部屬於岡瓦納古陸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板塊間的邊緣地帶是廣闊的海洋。在以後漫長的地質歷史上,先後經歷了古生代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中生代的太平洋運動印支運動新生代阿爾卑斯運動等大規模的構造變動,在古陸之間的陸間區發生了褶皺造山運動,形成了一系列山地,先後成陸。古生代和中生代形成了許多古老山地,主要有由帕米爾高原向東北的斜交山帶和大陸東部的山地等,由於久經外力侵蝕夷平,多已失去高峻的地貌形態,在山地頂部形成了多級侵蝕—剝蝕夷平面,一般具有峰頂齊一的準平原面。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以後的新構造運動對亞洲地貌影響巨大,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此期印度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南緣俯衝,板塊碰撞產生的地縫合線,屬於喜馬拉雅—阿爾卑斯褶皺帶的第一條山帶,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大山帶。大陸東緣的西太平洋弧形山帶也在同期形成。這次造山運動規模巨大,距今不久,加之新構造運動上升幅度大,所以山地仍保持高峻地貌特點。在山地間相對下陷區,形成大型山間盆地。其他舊褶皺山地,如阿爾泰山、天山等,也有強烈的線狀隆起,使這些古老山地回春。在中南部高大山地周邊,上升幅度較小,有的還相對沉降,接受堆積,在大河中下游沿岸形成了許多大沖積平原。
現代地理環境複雜
內力作用形成的構造地貌基礎上,各種外力作用對地貌進一步雕刻。由於亞洲面積龐大,各地區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差異巨大,所以在北亞高緯寒冷區、中亞和西南亞乾旱區、東亞和東南亞濕潤區,分別形成了典型的冰川凍土地貌、乾旱風沙地貌流水地貌。由於地表岩性的影響,在石灰岩廣布的中南半島等地形成了岩溶地貌。隨著地質歷史的發展,自然環境的變遷,地貌也必將繼續演化。
特色地形
東部沿海的弧形群島。這些島弧和島弧前的海溝是板塊碰撞俯衝的邊界,因為板塊邊界是一條線,所以這些島嶼成鏈狀延伸。
阿留申群島勘察加半島及其前沿的海溝是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的碰撞俯衝帶;
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北部及其前沿海溝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俯衝帶;
馬里亞納群島馬里亞納海溝是太平洋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邊界;
亞洲地形
日本列島南部—琉球群島台灣—巴林塘群島—菲律賓群島是菲律賓板塊與亞歐板塊的邊界。

構造地形區

根據地形構造基礎和地貌特點的差異,亞洲可以劃分為4個地形組合區。
大平原和台地為主的北部區
主要包括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哈薩克丘陵和土蘭平原。其構造基礎主要為古陸塊和古生代以後伴隨造山運動所形成的較穩定的年輕陸塊。因久經侵蝕堆積,且上升幅度較小,所以高度不大,主要是大平原、低高原及丘陵地貌。
古老台地為主的南部區
主要包括南部三大半島的阿拉伯台地德乾高原中南半島高原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恆河平原。其構造基礎為古陸塊及其邊緣的新褶曲山帶的前淵地帶。主要是高原及沖積平原,高度也比較小。
山脈和高原為主的中部區
介於前述兩地形區之間。主要包括安納托利亞高原亞美尼亞火山高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其構造基礎主要為喜馬拉雅運動所形成的新褶皺山地和山間高原盆地,少數為上升幅度較大的古老高原。本區成陸最新,上升幅度大,所以多具有高大險峻的阿爾卑斯型地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北東向山脈和平原為主的東部區
主要包括走向北東的三條隆起帶山地和三條沉降帶。其構造基礎主要為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褶皺帶。由於久經外力侵蝕和堆積作用,上升幅度不大,所以多低山丘陵,海拔高度不大。最外緣的島弧山帶則具有新褶曲山地的特點。
(關於“台地”的詳細資訊請參考“台地”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