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伯利亞高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西伯利亞高原
  • 外文名:Central Sibirian plateau
  • 俄語名:Среднесибирское плоскогорье
東亞中部高原。位於俄羅斯境內,東界勒拿河,西界葉尼塞河,南隔薩彥嶺與蒙古高原相鄰,北瀕北冰洋喀拉海拉普捷夫海。面積150萬平方千米,屬古老台地高原,海拔500~700米。大部地區位於北極圈內,氣候寒冷,冬季長達6~8個月,1月平均氣溫 -30 ℃,極端最低溫 -50 ℃,年均降水量300~600毫米。因蒸發量少,故河流眾多,水量較大,富水力資源。網狀河流強烈深切高原,使高原面河谷縱橫,階地發育,地形破碎。世界最深湖——貝加爾湖最深1620米,屬斷陷湖,位於高原南側。該湖附近發展了大型水力樞紐群,是重要電力基地。高原內大部分地區為寒帶針葉林覆蓋,並蘊藏有豐富的煤、鐵及有色金屬礦藏。但因生存條件惡劣而開發困難。僅有南部鐵路沿線的少量水電、工礦業,中部木材砍伐和加工業,北部高寒區的養鹿和北冰洋的漁、獵業。
西伯利亞高原是西伯利亞中部,介乎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的火成岩 (具體稱為洪水玄武岩)高原。
面積350萬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701米。屬大陸性氣候:冬漫長寒冷,夏短促溫暖。絕大部分為針葉林覆蓋 (落葉松為優勢種)。下通古斯河為主要河流。
地質上稱為西伯利亞地盾 (Siberian Traps),含豐富鑽石天然氣等礦產資源。
【地貌特徵】
尼塞河谷地與東北西伯利亞山地之間,南接南西伯利亞山地。中西伯利亞高原包括三個小的地貌單元,即中西伯利亞台地、北西伯利亞平原和內雅庫特平原。中西伯利亞台地占有本地貌區一半以上的地域,台地平均海拔500~600米,西北部較高,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為普托拉納山,海拔1701米。台地表面波狀起伏,受流水侵蝕切割,河谷縱橫,階地廣布,如在下通古斯卡河與安加拉河河谷中,約有6~9級階地,相對高度可達180~250米。台地邊緣分布著一些中低山,如普托拉納山脈、葉尼塞山脈和勒拿河沿岸高地等。
中西伯利亞在構造地形上以高原山地占優勢,僅北西伯利亞和內雅庫特等為平原低地。本區地域十分遼闊,地質構造也十分複雜,既有古老的地台和地盾,也有不同年代的褶皺帶,前寒武紀西伯利亞地台構成了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基礎,幾次褶皺運動造就了東北西伯利亞和南西伯利亞的壯觀山帶。
中西伯利亞高原介於葉尼塞河谷地與東北西伯利亞山地之間,南接南西伯利亞山地。中西伯利亞高原包括三個小的地貌單元,即中西伯利亞台地、北西伯利亞平原和內雅庫特平原。中西伯利亞台地占有本地貌區一半以上的地域,台地平均海拔500~600米,西北部較高,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為普托拉納山,海拔1701米。台地表面波狀起伏,受流水侵蝕切割,河谷縱橫,階地廣布,如在下通古斯卡河與安加拉河河谷中,約有6~9級階地,相對高度可達180~250米。台地邊緣分布著一些中低山,如普托拉納山脈、葉尼塞山脈和勒拿河沿岸高地等。
台地東部較低,並逐漸過渡到內雅庫特或中雅庫特平原。內雅庫特平原形成在西伯利亞地台的維柳伊凹陷上,古老基底被沉積物所覆蓋,其軸心部分侏羅紀和白堊紀沉積物厚度可達5~8公里,平原地表平坦,海拔一般不到200米。北西伯利亞平原包括北西伯利亞低地、貝蘭加山脈和北地群島。北西伯利亞低地主要是一個冰沼平原,有許多古冰川的冰磧物,冰丘可達數十米高,多凍土融化塌陷而成的沼澤地,低地海拔多在50~200米。貝蘭加山脈屬低山丘陵。
由於新第三紀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的強烈抬升,東北西伯利亞山地和南西伯利亞山地地勢高,以中山地形為主,有不少龐大的山系和山原以及深陷在其間的盆地和平原。東北西伯利亞山地巨大的上揚斯克—科累馬山弧長度超過3500公里,山弧中分布有切割較輕的山原。山弧主要形成於中生代,內側為古老的科累馬地塊。山弧的最高點是松塔爾哈亞塔山脈的帕拉特卡山(2595米)。其北部的契爾斯基山脈高3147米(勝利峰),為東北西伯利亞山地的最高點。東北西伯利亞山地的許多山峰超過2300~2800米(這裡的阿爾卑斯地形在2000~2200米以上),第四紀冰川和現代冰川活動對本區地貌起了重要的作用,狹窄的刃脊、冰斗和各種冰川地貌分布廣泛。在中山地塊(海拔從800~1000米至2000~2200米),到處分布著由第四紀冰川、永久凍土和土石流作用而塑造的地形。低山地段有深切的河谷及永凍土、土石流和冰川塑造的地貌,還有倒石堆和石峰等。
南西伯利亞山地在中西伯利亞高原以南,占有從西部齋桑湖盆地到遠東的整個西伯利亞南部,包括薩彥嶺、阿爾泰山、貝加爾湖沿岸山地和外貝加爾山地等許多山脈。南西伯利亞山地構造基礎主要是古生代和前寒武紀(貝加爾運動)構造。南西伯伯亞山地主要為中山地形,地勢比東北西伯利亞更為高峻,新構造運動隆起幅度超過2500米,古老的剝蝕夷平面斷裂上升,不少山峰在3000~4000米以上,阿爾泰山脈最為高聳,其主峰哈哈雪山高4506米。這裡山脈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西部山脈主要是與東薩彥嶺平行,山脈呈西北走向,東部山脈多呈東北方向延伸。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差異形成了許多山間盆地和低地。這些構造地形受到其它外力過程的作用,如高山地區受第四紀冰川和現代冰川的影響,形成許多阿爾卑斯型山峰、冰斗、冰川槽谷等冰川侵蝕地形以及側磧、終磧等。
南西伯利亞山脈有不同年代的岩漿侵入體,由於構造運動仍在繼續發展,經常發生地震。
高聳的地形是本區突出的地貌特徵,因此本區又被稱為“高西伯利亞”,它深刻地影響本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其他各個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