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平面

夷平面

夷平面(planation surface)是指各種夷平作用形成的陸地平面。包括準平原山麓平原、風化剝蝕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營力作用於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窪逐漸變為平面的作用。從構造的角度理解:地殼穩定,地面經長期剝蝕-堆積夷平作用,形成準平原,之後地殼抬升,準平原受切割破壞,殘留在山頂或山坡上的準平原,稱為夷平面,或稱山頂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平面
  • 外文名:planation surface
  • 定義:指各種夷平作用形成的陸地平面
  • 地形:起伏平緩近似平坦面
  • 包括準平原山麓平原
  • 學科:水利工程
定義,意義,鑑別標誌,夷平面時代確定,

定義

夷平面是起伏平緩近似平坦面,發育過程受侵蝕基準面的控制,作用過程中力圖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準面。剝蝕面與夷平面不同,是指較小範圍的、由侵蝕-剝蝕作用形成的規模較小、局部基岩裸露的近似平整的地面。如流水剝蝕面、波浪剝蝕面、風化剝蝕面、溶蝕作用形成的剝蝕面等。
有人只把準平原受後期構造抬升,再被侵蝕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齊的峰頂面稱為夷平面,其實這只是夷平面中的一種。山地層狀地貌中屬於不同地文期的地面,有的可能還處於壯年期,不能認為都是夷平面。
夷平面包括準平原,山麓面和刻蝕平原。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但其間並無不可逾越的障礙。

意義

如果山地曾發生多次間歇性上升,將會形成若干個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這種多層地形是判斷區域間歇性升降運動的重要標誌。
武安地質公園的三級夷平面武安地質公園的三級夷平面
例如燕山運動以來,三次斷續抬升, 在太行山區的武安段留下了北台、太行、唐縣三個台階式夷平面。
以北京西山為例,北t台期夷平面位於海拔1500m的高程,削過了由不同構造形態組成的山嶺,其形成時期大致在白堊紀古近紀;唐縣期夷平面分布高程在海拔約500m的高程上,在它的上面堆積著上新世的紅色粘土(三趾馬紅土),其形成時代在新近紀
在我國南方,夷平面的研究以湖北西部較為詳細,曾確立了鄂西期和山原期盆地內部的兩級夷平面,後來還在山原期夷平面下,又建立了一個雲夢期夷平面。在四川盆地內部有秦嶺期夷平面,其形成時代大體上與北方的唐縣期夷平面同時。
長江三峽地區的地貌研究結果表明:該區現代河谷之上存在兩級夷平面和一級剝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為海 拔1700~2000m,完成於老第三紀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為海拔1200~1500m,完成於上新世末;剝夷面分布高度海拔為800~1200m,形 成年代為3.4~1.8Ma B.P..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現為寬淺的坳谷窪地與低矮的緩丘相結合,呈現一派波狀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觀;低夷平面多表現為高大的岩溶丘陵與大型窪地相組 合的岩溶台面,窪地兩側多有水平溶洞發育;剝夷面可以岩溶盆地、山間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窪地及河流寬谷等多種地貌形式存在,沒有大範圍可比性。

鑑別標誌

研究山地地貌時,正確地鑑別夷平面至關重要。一般來講,夷平面有以下幾項鑑別標誌:
1.山頂面一般比較平整,並處於大致相等的海拔高程上,切割不同的構造形態。
2.在夷平面上,可能還遺留著古侵蝕溝谷(助溝)的殘跡,溝谷的形態和後期有明顯的差異,前者切割較淺,而後者侵蝕較深。
3.夷平面的低凹處可能還殘留著零散的沉積物,或風化很深的風化殼,這種沉積物與下伏地層成角度不整合接觸。
三條中最後一條最為重要。

夷平面時代確定

(1)若夷平面切割了不同時代的地層,其形成時代應在所切割的最年輕的地層沉積之後。
(2)夷平面上的堆積物中,如含有化石,可確定這套地層的時代,該時代應是該夷平面形成的上限。
(3)在多級夷平面中,位置愈高者形成時代愈老,但須排除構造影響。因為,當夷平面形成後,地殼運動影響,同級夷平面可發生變形,致使其分布在不同的高度。
夷平面的定年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夷平面的確認過程中,一些地貌學原則和規律應當遵循,如齊-山頂面地貌學成因的不確定性;以及同一地貌單元內,準平原型夷平面的出露具有唯一性等。夷平面的相關堆積是夷平面定年和古地貌重建的基礎,但是我們必須明確相關堆積與夷平面的關係,如夷平面的原地相關堆積--風化殼的年齡只能夠對夷平面的形成時代給予約束,而不能指示其確切的形成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