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風樓建於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建成,為王氏十九代祖所建,今已二十八代,住三十一戶,一百二十餘人,由於形式端莊方正,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很富有宮殿情趣,當地人稱之為五鳳樓。又由於大門口匾書“大夫第”三字,建築界又多稱“大夫梯式”土樓居民。依其建築特徵來說,堂橫式,即三堂(屋)兩橫(樓),而山背水,占盡山川靈氣,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原文化之傳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風樓
- 建立時間:道光八年(1828年)
- 代表:午門
- 建立者:王氏十九代祖
建築簡介,建築特點,中國代表,典型代表,
建築簡介
龍巖旅遊區
五鳳樓它是明顯的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
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面,中堂是全家團聚的中心,居中。上堂供奉祖先牌位,居於最後,是最深藏、最安全、最崇高的地方。建築的造型也都依據其在家庭中所處地位和所起作用採用不同的形式。下堂基本作用是界分內外和出入,除必須方便、安全外,還用來標誌本家族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在下堂明間外側作成單間兩柱三樓的形式,中央主樓突出,兩則次樓拱擁,飛檐翹角再加上彩繪雕塑,在山間曠野之中,威風凜凜。
中堂,既是家族聚會,也是婚喪喜慶、迎賓待客的地方,“文翼堂”匾額也懸掛於此。它高大、寬敞,三大通間,堂堂正正,油漆彩繪,磚刻木雕,極盡華麗、高貴之能事。上堂或稱後堂,四層高樓,夯土築牆、木屋頂、木樓板,從正面看是三間闊,明間較寬為堂屋,後半部設屏門,屏後置單跑橫向樓梯,其後復置並列兩小室;兩次沿進深方向並列三室,總計達八室之多,四層四堂三十二室。
建築特點
五風樓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在中庭大廳有中軸線貫穿;
有上下廳堂一個以上,主次分明;
左右對稱分布;
屋前有大片的農田或池塘;
房間正前面比後面要低一些。
滿足這些條件的門樓都可稱為五風樓~中國最著名的五風樓應該是故宮午門,而並非樓主所說一個在山西、一個在日本。
中國代表
1、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代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後有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
典型代表
典型代表介紹: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代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後有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有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
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含元殿以及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制,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午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台,高12.00m,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台兩側設上下城台的馬道。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又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墩台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9間,60.05m,進深5間,25.00m,重檐廡殿頂。墩台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鐘鼓齊鳴,到太廟祭祀則擊鼓,每遇大型活動則鐘鼓齊鳴。午門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