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里

五經里

五經里南接閱江路,北連光明街,長132米,寬3米。過去曾稱盛寧杜,“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改稱“向群街”,1981年肇慶市人民政府頒布標準地名復稱五經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經里
  • 南接:閱江路
  • 北連:光明街
  • :132米
名稱由來,歷史名人,

名稱由來

五經里的命名,顧名思義,與“五經”有關。“五經”是五部儒家經典的總稱,它始稱於漢武帝時,即《》、《》、《》、《》、《春秋》。“五經”保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料,長期以來成為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
其一,是古代居住在五經里一帶的人中,有不少人在鄉試中中魁,有成為舉人,也有成為進士的。為了勉勵後代子孫更加發奮攻讀五經,期望日後繼續人才輩出,故將他們的居住地改稱為五經里。
其二,是與五經里位於學宮文廟及端州試院(遺址在今文廟東)鄰近有關。古代講學以五經為教材,考試以五經取土,鄉試前五名為五經魁,故此五經對人民的影響非淺,尤其是當地臨近學宮與試院,經常耳聞目睹,更使他們認識到五經對學生的重要,故而以五經命名,期望子孫後代能在鄉試中考中五經魁,出人頭地。(注釋:經魁。明代科舉有以五經取士,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鄉試中每科必於五經中各中一名,列為前五名。清代習慣上亦沿稱前五名為五經魁,或五魁。)

歷史名人

據民國《高要縣誌》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年),原居於桂林都相思根村的程定山五世孫程祖蔭,為避兵亂遷居城東五經里,其後代程文,是成化進士。
清康熙間唐振輝(其先祖為新會白石鄉人),始遷來肇慶,定居於城東五經里,其後人唐汝風,是乾隆舉人。
五經里馮氏,更是人才輩出。其始祖馮顯端,原居順德馬崗,清乾隆初考選高要吏目,遂與其弟馮顯龍定居城東五經里。馮顯端之後,有馮譽驥、馮譽驄、馮譽駒、馮光燕、馮元鼎等。其中馮譽驥於清道光庚子(1840年)領鄉薦,甲辰中進士,殿試授翰林院編修,累督山東、湖北學政。曾在濟南建經古堂,以興教育。清同治間,以假歸粵,受聘主講廣州應元書院。光緒間出任陝西巡撫,以人言罷職。其書法逼真歐陽修,晚年效李邕;畫仿王?,秀潤工致,是晚清著名畫家之一。
馮譽驄是清道光(1844年)舉人。其子馮元鼎是光緒十七年(1891年)順天科舉人。曾任清廷津浦鐵路督辦,升鐵路總局總文案,郵傳部丞參。民國元年(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長。民國2年7月,任漢粵川鐵路督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