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五港鎮隸屬於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地處漣水東北部,東與石湖鎮毗鄰,西隔鹽河與紅窯鎮相望,南與
東胡集鎮接壤,北與連雲港市灌南縣
新集鎮交界。古鹽河、漣新路穿境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區劃人口
該鎮面積112.1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45040人(2017年)。下轄2個居委會(五港、方渡);20個村委會(港東、港北、桃園、韓魯、蔡工、港西、五里、埝口、馬渡、三里、王楊、前營、港南、黃碼、南祿、譚趙、羅沖、薛橋、租田、平安)。
經濟發展
五港鎮
道路、
電力、
電信等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工業、招商引資工作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以省勞模駱海忠投資興辦的天平紙業為龍頭的“五港工業區”規模初現,有
造紙、輕紡、
木材加工等引資企業落戶區內。
歷史
根據譚其驤先生編輯的《
中國歷史地圖集》(共八冊)及漣城南七里的青蓮崗、漣城北二十五里的三里墩兩處出土文物推斷,青蓮崗、漣城、三里墩、五港基本在一條海岸線上,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已有人類居住在五港這塊土地上。
五港在漣水東北,距縣城六十里,它是因有團墟河(此河在五港口東)、七里河(在五港東北),遏蠻河(在五港口北)、平旺河(在五港口北),官河五水在此匯流,故而得名五港。
五港東面古時是大海,它是漣水北邊重鎮,是重要的門戶,是這一帶地區政治、經濟、交通中心。這兒曾設過巡檢署,河伯所署,稅課司署。
五港在明初已建鎮。
明時,縣以下設自治組織,設路設鎮。當時,安東設兩路九鎮:兩路:東路、西路;九鎮:阜民鎮、五港鎮、大飛鎮、潮河鎮、岔廟鎮、陳溪鎮、金城鎮、長樂鎮、漁場鎮。
五港此時設鎮,是安東縣九鎮之一,距今已有644年歷史,可謂千年古鎮。
清承明制。
民國元年(
1912年),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漣水區劃改兩路九鎮為六市七鄉。六市:本城東路、西路、金岔、五港、大飛;七鄉:保灘、久安、阜民、漁場、長樂、潮河、陳溪。從民國元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港叫五港市。
民國十八年(
1929年),南京政府統治時期,漣水區劃改六市七鄉為九個區,279個鄉鎮,五港鎮屬第七區,第七區區公所原設大新集,後設在陳家港。第七區仍系五港原有區域。
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漣水區劃改九個區為七個區,將279個鄉鎮合併為148個鄉鎮,此時五港鎮屬第四區,第四區區公所設在鄭譚口。
日偽時期,漣水區劃沒有變化。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2月以後,國民黨重占漣水,對原七區148個鄉鎮曾作三次調整:第一次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將原七區148個鄉鎮合併為一個直轄鎮(轄一鎮二鄉)和七個區(轄46個鄉鎮),此時,五港鎮屬第四區;第二次是民國三十六年七月,將直轄鄉撤銷,全縣重劃為七個區148個鄉鎮,此時五港鎮還屬於第四區;第三次是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二月八日,將七個區148個鄉鎮合併為一個直屬鄉鎮(轄一鎮四鄉),四個區(144個鄉鎮),此時五港鎮屬第三區。
民主建政以後時期。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八月二十七日,共產黨領導的漣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區劃沒變,仍沿襲國民黨政府的區劃。民國三十年(1941年)元月二十四日,以鹽河為界,漣水縣劃分為漣水、漣東兩縣,劃後的漣水縣轄原一、二、三三個區(一區的大部分),漣東縣轄四、六、七三個區,原五區劃給濱海。此時五港鎮屬漣東縣。
民國三十年二月,漣東縣將原轄七、六、四三區改為一、二、三區,此時五港屬第三區;同年十一月,又增四、五兩區,將二、三區一帆河以西、大東以北,新集以南劃為五區,此時五港屬漣東縣第五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漣東縣將五個區改為六個區;南集區、徐集區、黃營區、大東區、佃湖區、百祿區。此時五港屬百祿區。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漣東縣又將六個區並為三個區,五港仍屬第三區,到六月又劃為一、二、三、四、五區,五港屬第五區;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春(除敵占區外),漣東又劃為十三個小區,五港屬南祿區;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日寇投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漣東縣將十八個區(漣城解放後又新劃五個區——筆者注),合併為九個區:徐集區、大東區、南集區、黃營區、百祿區、錫思區、漣城區、五港區、繁志區。此時,五港設區。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國民黨占據漣城,這時漣東縣由九個區合併為四個區:南集、黃營、百祿、胡集四個區,此時五港屬胡集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五月,漣東縣又劃分八個區:南集區、漣城區、秉同區、百祿區、錫思區、黃營區、胡集區、五港區。此時五港又設區,直到建國後。
建國後。
1950年6月13日,漣水、漣東兩縣合併,仍叫漣水縣。合併後漣水縣為15個區169個鄉,一個直縣屬場:王集區(12個鄉)、官盪區(9個鄉)、灰墩區(13個鄉)、成集區(11個鄉)、同興區(11個鄉)、岔廟區(12個鄉)、高溝區(13個鄉)、黃營區(12個鄉)、胡集區(9個鄉)、南集區(11個鄉)、秉同區(11個鄉)、漣城區(12個鄉)、錫思區(12個鄉)、百祿區(10個鄉)、五港區(11個鄉),南門試種場。此時五港仍叫區。
1954年6月,漣水對區鄉鎮建製作了調整,全縣分十二區、二個鎮,160個鄉:王集區(12個鄉)、灰墩區(13個鄉)、高溝區(12個鄉)、成集區(14個鄉)、秉同區(16個鄉)、黃營區(14個鄉)、五港區(15個鄉:五港、港西、港東、港南、港北、欽工、斗墩、埝口、羅沖、蓮花、魯渡、胡集、小埝、鹽岔、新平),岔廟區(12個鄉)、同興區(11個鄉)、百祿區(15個鄉)、南集區(13個鄉)、漣城區(13個鄉)、漣城鎮、高溝鎮,此時五港仍叫區。
1956年2月,縣將原有12個區劃分為8個區,160個鄉並為81個鄉,兩個縣屬鎮改為漣城鎮一個縣屬鎮,八區一鎮是:王集區、灰墩區、高溝區、成集區、秉同區、黃營區、五港區、百祿區、漣城鎮。此時五港仍叫區。
1957年12月10日,經省批准撤銷8個區、81個鄉,成立27個鄉和1個鎮,即:高溝鄉、王集鄉、成集鄉、灰墩鄉、紅窯鄉、五港鄉、百祿鄉、保灘鄉、李集鄉、唐集鄉、南集鄉、大東鄉、同興鄉、梁岔鄉、楊口鄉、陳師鄉、麻垛鄉、岔廟鄉、胡集鄉、徐集鄉、蔣庵鄉、花園鄉、新集鄉、六塘鄉、碩湖鄉、南祿鄉、黃營鄉、漣城鎮。此時五港叫五港鄉。
1957年12月21日,新建灌南縣,省人委決定將漣水的百祿、花園、新集、六塘、碩湖五個鄉劃給灌南,這時,全縣還有22個鄉、一個鎮。
1958年8月,全縣成立21個人民公社:胡集、東風、徐集、保灘、李集、大東、紅窯、麻垛、灰墩、成集、同興、陳師、五港、梁岔、唐集、南祿、高溝、岔廟、蔣庵、黃營、南集。此時五港叫五港人民公社。
以後漣水區劃又有變更,但五港人民公社沒變。
1983年,政社分開,人民公社一律改稱為鄉人民政府。此時漣水有30個鄉、2個鎮、8個場圃。30個鄉:徐集、南集、北集、黃營、唐集、南祿、方渡、五港、胡集、東風、河網、紅星、淺集、紅窯、紅燈、義興、高溝、楊口、漣淮、雙河、成集、梁岔、保灘、牌坊、李集、時碼、大東、前進、麻垛、余圩;2個鎮:漣城鎮、高溝鎮;8個場圃:城南果園、石湖果園、城東林場、馬棚原種場、朱陳苗圃、良種場、蠶桑場、藥材場。此時五港叫五港鄉。
1986年以後,全國興建小城鎮。經省政府批准,1988年,改五港鄉為五港鎮。這以後,五港一直叫“五港鎮”,直至今天(2012年)。
五港鎮,從明初1368年建鎮,直至清末,一直叫“五港鎮”;民國元年至民國十八年,五港叫“五港市”,民國十八年至民國二十三年,五港鎮屬第七區;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三十五年,五港鎮屬第四區;民國三十五年12月以後,國民黨縣政府曾對漣水區划進行三次調整,五港鎮先後屬第四區、第四區、第三區。
民主建政以後,五港開始屬漣水縣第四區,1941年元月24日,漣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五港鎮先後屬漣東縣第三區、第五區、佃湖區、第三區、第五區、南祿區。1946年9月,成立五港區,直至建國。
1950年6月13日,漣水、漣東兩縣合併叫漣水縣,仍設五港區,直至1957年12月。
1957年12月14日,成立鄉,五港區改為五港鄉,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五港鄉改為五港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開,五港人民公社又改為五港鄉,1988年,經省政府批准,五港鄉改為五港鎮,又恢復鎮的建制,一直至今(2012年)。
五港歷史悠久,已有幾千年歷史,從明初開始建鎮,距今已有644年,真可謂是“千年古鎮五港”。
從光緒本《安東縣誌》得知:明清時,在五港鎮內,有五港口集、佃湖集、圩、殷家圩、薛下莊圩,有五港口渡;在治東六十里,黃成章置,有官船一隻,有遏蠻河橋;在治東七十里,有平旺河橋;在治東北八十里,還有平旺河渡。
五港鎮內還有廣佛古寺,鐘鼓廟等。
創業發展
五港緊緊圍繞建設“省級重點中心鎮,縣域經濟副中心”的目標定位,以“跨越趕超提地位,領跑全縣創一流”為發展基調,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堅持多管齊下、多輪驅動,打造創業載體,最佳化政策環境,創優服務水平,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先後有48名五港籍在外創業人員返鄉創辦各類私營企業36戶,帶動本地18名乾群自主創辦私營企業15戶,激發全鎮興辦個體工商戶980戶,固定資產投入累計超過1.2億元,累計上繳稅收500萬元,帶動當地富餘勞動力就業2360人。2007年該鎮被省勞動保障廳評為“創業之鄉”。
支柱產業
有色金屬生產、木材加工、.紡織包裝、花卉種植已成為五港鎮全民創業的支柱產業。該鎮充分依託這些產業,利用其輻射帶動功能,採取本土創業與外地資本兩輪驅動,狠抓項目的引進,不斷發展壯大支柱產業規模,形成了“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葡萄串”效應。
相關政策
五港鎮著力落實“五大舉措”。一是強化宣傳發動,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創業為第一追求、富民為第一責任”的思想,凝聚人心,積極營造宣傳輿論聲勢,把敢於創業、爭先創業、艱苦創業的精神宣傳到千家萬戶。二是放大能人效應,樹立創業典型,宣傳創業標兵,增強其輻射能力,帶動周圍民眾共同致富。三是增強技術培訓,充分發揮本地“土專家”的傳幫帶作用,並定期組織鎮村幹部和民眾代表外出考察學習,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切實解決“想創業,缺技術”的瓶頸,提高創業水平。四是實行政策激勵,加大技改力度,通過技改擴大投入的項目,視同新招項目,享受政策優惠,新增的入庫稅收按照一定比例給予獎勵。五是最佳化服務環境,著力打造優質、高效、到位的服務品牌,做到多服務不干預、多幫忙不添亂、多設路標不設路障,為創業者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務。
村莊名錄
行政區劃
企業採風
錫漣木業有限公司:錫漣木業有限公司位於五港鎮富陽工業園區,占地22.2畝,於2004年元初引進,系無錫老闆華效芳投資600萬元興建,主要從事膠合板生產。公司現有廠房1500平方米,主要設備有鍋爐、冷壓機、熱壓機、上膠機、鋸板機、切板機等。擁有汽車一輛。年產包裝板10000立方,年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創利稅50萬元。公司現己吸納當地勞力70人進廠務工。 東曉木業有限公司:漣水縣東曉木業有限公司位於五港鎮富陽工業園區內,占地19.8畝。於2004年元月份引進無錫老闆胡棟樑投資600萬元興建,主要從事膠合板生產。公司現有廠房2022.8平方米,主要生產設備有鍋爐、冷壓機、熱壓機、上膠機、鋸板機、切板機及整套電器生產設備,擁有自備車輛1部。在廠職工75人。預計年產包裝板11000立方,實現年銷售收入520萬元,年創利稅52萬元。
平安木板加工廠:該廠位於五港鎮平安村,占地7畝。於2004年年初引進,投資者為我鎮外出務工返鄉創業典型萬玉卓同志,投資總額達l 50萬元。該企業主要從事木材加工(卷板)。生產設備主要有卷板機、鋸板機、切板機各一台,鍋爐、電器設備各一套,廠房及辦公用房700平方米,企業用工40人。預計年產卷板600立方米,實現年銷售收入210萬元,年創稅利可達19萬元。
健鑫不鏽鋼製品加工廠:健鑫不鏽鋼製品加工廠位於五港鎮港北村,占地6畝。於2004年2月份引進溫州老闆周會國投資80萬元興建。該廠主要從事不鏽鋼製品加工、銷售,擁有生產用房1000平方米。生產機械及配套設施的技術水平在全行業處於領先位置。現有職工20人。年創利稅可達20萬元。
寶華米廠:位於五港鎮港北村,於2004年6月份引進連雲港市老闆王寶山投資60萬元興建。企業占地1.5畝,擁有廠房300平方米、碾米機1套及配套動力設備和相關輔助設施。現有職工8人。年銷售收入110萬元,年創利稅可達12萬元。
五港鎮
塑膠製品廠:位於五港鎮五港村,占地6畝。2004年9月份引進連雲港老闆吳士超投資70萬元興建。擁有生產場地1080平方米。主要生產設備為再生塑膠機及配套設備二套。現有職工10人。年創利稅可達10萬元。 玻璃工藝廠:位於五港鎮港東村境內,占地5畝。我鎮於2004年8月份引進寶應老闆吳德艮投資60萬元興建。現有廠房1600平方米,主要生產設備有
磨砂機6台、
拋光機、彎圓機各l台。現有職工60人。年銷售收入100萬元,預計年創利稅可達15萬元。
五江飲料廠:位於五港鎮租田村境內。於2004年7月份引進,鹽城老闆胡軍才投資180萬元興建。擁有廠房450平方米,主要生產設備有
灌裝機、
封口機、水處理及配套設施、
變壓器及線路等設備各一套,另有依維柯汽車一輛。主要生產各類飲料,產品註冊商標為“五江”牌。現有職工20人。預計年銷售收入400萬元,年創利稅可達40萬元。
蒙源工藝織品公司:由內蒙古自治區郝金良老闆投資興建,總投資80萬元。公司位於五港鎮租田村。2004年7月份引進,10月份竣工。現有廠房800平方米,縫紉機100台、汽車1部,從業人員60人。該公司主要從事工藝織品生產,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0萬元,年創利稅20萬元。
漣水國鑫機電有限公司:公司由張家港市老闆鄒國彬投資70萬元興建,位於五港鎮租田村,2004年8月份引進,現已建成投產。企業擁有廠房700平方米,配有高流弦焊機、J3G2切割機、2516一l胎式多用鑽床、輪式叉車、液壓叉車、立式砂輪機等生產設備及全套電器設備。公司主要從事電線、
電纜設備組裝、銷售,年實現銷售收入200萬元,年可創利稅15萬元。公司已吸納當地富餘勞力20人。
五港鎮
薛橋木板加工廠:位於五港鎮薛橋村,占地10畝。於2004年年初引進,投資者為連雲港市老闆王俊方,投資總額達200萬元。該企業主要從事木材加工(卷板)。生產設備主要有卷板機、鋸板機、切板機各一台,
鍋爐、電器設備各一套,廠房及辦公用房1100平方米,企業用工40人。預計年產卷板800立方米,實現年銷售收入260萬元,年創稅利可達30萬元。 菊花加工項目:引進射陽縣亞大藥材公司提供種苗、種植與加工技術,在五港鎮薛橋、租田、五里等村進行種植,現有規模為300畝。菊花加工項目投資人為射陽縣客商李開嶺,項目總投資12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40萬元,流動資金80萬元,項目地點在五港鎮薛橋村,法人代表為李開嶺,現用工80人。項目遠期發展加工規模預計達3000畝,項目的實施必將進一步帶動菊花種養加這一產業結構調整項目的推進,加快當地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步伐。
集中區建設
加快構築發展平台。突出“富民型”鄉鎮工業集中區和村級創業點建設,在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扶持本地民眾進區進點創業。一是政策傾斜引創業。降低農民創業門檻,倡導在工業集中區專設農民創業園,在廠房
租金、
稅收返還、土地出讓金受益、規費減免等方面為創業農民提供特殊優惠。二是技術支持助創業。除定期安排專家為創業民眾“釋疑解惑”外,科技、招商、農口等部門聯合成立五支“助民創業”技術小分隊,專門解決創業農民在興辦實體以及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遇到的各類難題。三是創業基金扶創業。拿出400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用於鄉鎮工業集中區和村級創業點建設,為中小企業發展打造一流平台;拿出100萬元資金為民眾創業辦理各種證照,激勵民眾勇於創業;每年拿出200萬元無息貸款發放給創業民眾。四是創新機制活創業。在各集中區成立創業便民服務中心,進一步簡化項目審批手續,縮短辦事周期,為創業民眾提供“一站式”、“一條龍”服務。
余圩辦事處的
余圩村、
淺集辦事處的
李莊村、南集鎮的碼頭村的創業點得到了較快發展;黃營鄉、五港鎮的鄉鎮工業集中區呈現出體量擴大、項目增多的良好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