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河

鹽河

鹽河,古稱官河,一名漕河,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它是溝通淮陰市和連雲港市的人工河道,也是淮北鹽南運的航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河
  • 外文名:The Salt River
  • 長度:152公里
  • 別稱:沿邊河、漕河
  • 古稱:官河、新漕渠
  • 性質:古代漕鹽轉運
  • 始鑿於: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
  • 所屬地區:江蘇省連雲港市、淮安市
簡介,開鑿與治理,唐代,北宋,明代,清代,航運和排澇,綜述,航運,水澇,滾水壩,滾水壩,疏浚,污染狀況,相關,

簡介

鹽河(Yan He) 溝通淮安市連雲港市的人工河道,淮北鹽南運航道。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古稱官河,一名漕河。《唐會要》:“垂拱四年(688)開泗州漣水縣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於淮。”《讀史方輿紀要》:“宋元符初(1098~1100)淮南開修楚州支家河,導漣水與淮通,賜名通漣河
。”即為鹽河的前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加開浚,用以轉運淮北鹽內銷,因名鹽河或運鹽河。又因居中運河之東,又名下中河、外河。今鹽河起於淮安淮陰水利樞紐,東北行,貫通六塘河、灌河新沂河、五圖河、車軸河、古泊、善後河達於連雲港市新浦,匯於臨洪河,長175公里。沿途所經重要市鎮有淮陰區王營鎮、漣水縣朱碼頭、灌南縣新安鎮和灌雲縣伊山鎮等。
鹽河鹽河
鹽河於2005年納入江蘇省航道網規劃,規劃為三級航道。《鹽河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於2009年7月獲江蘇省發改委批覆。該工程將按三級航道標準對鹽河進行整治,年內正式開工,預計於2011年完工,屆時京杭大運河和連雲港港疏港航道將實現對接,1000噸級船舶可從大運河直達連雲港出海。
鹽河(楊莊—武障河)航道整治工程,起自淮安境內京杭大運河的楊莊船閘,經漣水止於鹽河、灌河交匯處的武障河段(連雲港境內),規劃整治全長91.6公里,預算總投資33.8億元。

開鑿與治理

唐代

唐朝初期,古海州的經濟已經比較繁榮。但由於地處海濱,南至淮楚,北達齊魯,在這一片廣闊的土地上,橫貫其間的都是東西流向天然的季節性河流,南北交通運輸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當時漕糧的轉運和食鹽的運銷,成為亟待解決的大事。於是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從泗州漣水縣向北開鑿了一條通達海州的漕河,後稱官河。官河經漣水入海州境,在大伊山以東向北至磨行口(今灌雲縣大柴市),從磨行口向西北沿海岸至新壩,在新壩與漣河交匯後,向北經海州西門接臨洪河入海。海州西門也因此而名“通淮門”。官河的另一分支從磨行口向北至板浦附近入海。
唐朝的沭河有一分支從今東海縣的山左口附近穿過桃林,輾轉流入桑墟湖。船隻由官河在新壩轉入漣河、桑墟湖、溯沭河而上可達沂州(今山東省臨沂縣)、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官河的南端在漣水縣境以東的漣口通入淮河,由淮河入邗溝(今京杭大運河)而南達長江,西至安徽諸口岸。因此,官河的開鑿就溝通了古海州地區與山東、江南之間的聯繫。
鹽河鹽河

北宋

到了北宋時期,淮北鹽業已具一定的規模,天禧元年(1017),海州的板浦、惠澤、洛要三個鹽場,每年運銷食鹽四十七萬七千餘石,這些食鹽大部分由鹽商以木帆船由官河運出,所以官河已經成為北宋時期淮北鹽運的一條重要航道。

明代

元朝、明朝的統治者對鹽業生產十分重視。為了保證鹽運暢通,元代官河進行了多次疏浚,明代也很重視對官河的治理,治理工程一般由鹽運使興辦,其經費一部分由運司承擔,一部分向鹽商集資。明代從磨行口向北至板浦的河道時稱景濟官河或景濟河,是板浦場運銷食鹽的主要航道。景濟官河在板浦以北入海,由於海潮長期沖刷,經常淤積,也經常疏浚。至嘉靖年間,航道淤積嚴重,不能行舟,致使鹽運阻滯。嘉靖四十三年(1564),兩淮巡鹽御史蘇納川視察鹽業於兩淮鹽場,令海州知州高瑤疏浚景濟官河,同時令高郵知事郭衛民贊助疏浚。這次疏浚工程從板浦碑亭向南至大伊山的官河航道全部挖深拓寬,全長六千二百多丈。疏浚後,水面寬四丈,底寬一丈,深四尺。同時又疏浚從板浦碑亭向東達中正、東辛、大、小浦等鹽灘的支河,計一萬丈有零,水面寬三丈,底寬五尺,深也是四尺。總計徵調民工一萬八千八百多人,用銀九千七百八十餘兩。從當年正月開工,至四月全線竣工,河道變得暢通無阻。

清代

清初,因淮南逐漸“海遠鹵淡”,淮北板浦,中正、臨興三個鹽場逐漸興旺,鹽運繁盛。官河也因鹽運頻繁而易名鹽河。鹽河裡“官舫估舶,帆檣相望”。由於黃河帶來大量泥沙,海州境內的海岸線迅速向東北推移,磨行口至新壩的航道逐漸淤塞。乾隆八年(1743),鹽河從板浦延伸至卞家浦。嘉慶三年(1798),又將鹽河從卞家浦開鑿至新浦,形成了鹽河現在的走向。海州三個鹽場所產的食鹽由鹽河運往淮陰西壩,轉運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銷售口岸。
鹽河鹽河

航運和排澇

綜述

鹽河的開鑿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推動了海州地區鹽業的發展,但也使這一地區農田的排澇產生了困難,給當地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在古海州境內有牛墩河、東門河、六里河、義澤河、項沖河,武障河等六條較大的東西走向河流。其中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西受南、北六塘河及柴米河之水,東流匯合為灌河入海。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泄沭陽等地東來之水,匯流於五圖河入海。而新開鑿的鹽河由板浦向南穿越這六條河直至清河縣鹽河閘(在今淮安市淮陰區)。這六條河流都是季節性河流,在夏秋之季則水勢洶湧,而冬春之時往往河道枯涸,因而使鹽河也隨之乾涸。
鹽河鹽河

航運

為了蓄水以便航運,歷朝都在六條河道和鹽河的交匯處設南北方向的草壩,即以泥土裝入蒲包或草包之中,壘疊成壩,用以堵塞六條河道的口門,使鹽河始終保持適量的河水,以濟船運。統治階級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哪裡顧得上人民的利益。北宋熙寧十年(1077),春季乾旱,發運使徵調民工疏浚官河以通鹽運。海州知州孫洙認為春旱浚河貽誤農時,三次向神宗上奏,要求停工。朝廷沒有準其所奏,仍然征工疏浚,保持鹽運的持續暢通。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朝廷規定:凡運鹽河道,隨處官民不得開決河水灌溉農田,以防水淺阻礙鹽船航行,違者治罪。明朝一貫執行消極治河和積極保運的政策。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淮安分司運判韓子葵指使淮北鹽商捐銀一萬多兩,將官河“極力疏浚,深闊行舟”。並在板浦以北的穿心河(今板浦中大街)入海處,築板浦堰十餘丈。外捍海潮,內蓄清水,以便鹽運。這穿心河在板浦鎮中,南通景濟官河,北面直通黃海。河兩岸農田的積水全靠由此入海。現在建了堰,農田的積水無處排泄,其結果是“只便於商,州民生計日削”,告狀的農民日益增多。但“塞堰則損民,開堰則損商”,官府在進退兩難之中,還是選擇了前者。

水澇

在航運與農田水利產生矛盾的時候,統治階級既然是以犧牲兩岸人民的利益作為保運的代價,那么農民為圖己利而與水爭地的行動也就愈演愈烈。乾隆七年(1742),南北六塘河中河等河水一時並發,鹽河水位急劇上漲。鹽河西岸“平地水深丈余,民間房屋沖坍,禾稼被傷,而商人所築之草壩尚不肯開”。農民忍無可忍,聚眾圍住了海州衙門,要求開壩放水。當時的知州衛哲治剛由贛榆知縣任上遷海州,一貫為政清廉,體恤民情。他乘船沿著鹽河南下,親臨災區勘察。只見水淹民田,人民散於四方,百里內一片汪洋。於是他立即請示江南河道總督完顏偉,請求下令開壩泄洪。完顏偉猶豫再三,最終勉強同意。
水災過後,為了治理水患,疏浚了六塘河、六里河、車軸河、莞瀆河等河道。同時,疏浚板浦至卞家浦的洪河,以利排澇濟運。各河疏浚工程剛結束,鹽商又紛紛在各河道口門築壩。為了堅固,甚至要求建立石閘,請運司於春秋時節派委員駐紮在新安鎮,根據水勢而啟閉石閘。這一方案受到了鹽河西岸農民的強烈抵制。衛哲治權衡利弊,也反對建閘。他認為洪水上漲時開放石閘,駐新安鎮的委員必須先報中河廳,中河廳再層層上報至河督,河督再派人至實地勘察,這樣往返需要十幾天的時間。水淹民田,早已成災了。而且農民和鹽商之間,地方官和委員之間根據各自的利益,對於石閘的啟閉意見也難於統一,更會增加矛盾。爭論尚無結果,乾隆十年(1745),海州、沭陽一帶又發生大水災,悲劇再次重演。
鹽河鹽河

滾水壩

滾水壩

乾隆十一年(1746),衛哲治根據明代紹興知府湯紹恩於三江海口建閘、豎立測水牌的經驗,上書兩江總督尹繼善,建議在鹽河東岸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六條河道口門原有草壩之旁各建滾水壩一座。滾水壩以石料築成,壩脊以高於河底五尺、低於鹽河西岸民田一尺為度。因為載重的船隻航行需要四尺深水位,而築滾水石壩可蓄水五尺深,足夠航運。水位超過滾水壩即自行流出。如果日久河底淤積,立即疏浚。
另外,在項沖河口滾水壩附近立一測水碑,亦稱水志。在水志上刻上水位線。壩脊過水時超過水志就開滾水壩,協助排泄洪水至水位與滾水壩水平時,即堵塞滾水壩。這樣既利民田,也利水運。乾隆皇帝採納了衛哲治的建議,下諭“如諸臣所勘,估挑辦理”。因工程浩大,施工周期比較長。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六條河道交匯於鹽河的口門處,先後建成了滾水石壩,並設立水志,以測水位。清廷還在海州增設了沭海管河專官:將海州州同移駐大伊山,增設海州州判一名,沭陽縣丞一名,具體負責鹽河水系的疏浚和堤壩等建築的修防工程。並“令民修築圩圍,廣留水道”,重視農田水利的建設。至此鹽河的修防方法逐漸具體和切實,修防工程也比較完善。直到嘉慶初年,儘管鹽河多次淤積,但都能儘快予以疏浚,滾水壩也能夠遵照原有的水志及時啟閉,保證了鹽河的通航能力和排澇能量,基本上緩和了歷年來存在的排澇和鹽運之間的矛盾。
鹽河鹽河

疏浚

嘉慶九年(1804),鹽河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疏浚。這時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等六條河道交匯於鹽河東岸口門處的滾水石壩都已毀壞了,結果仍然改築草壩蓄水運鹽,草壩的開放和堵水的規定也隨之紊亂。每當夏秋汛期,鹽河以西的農田屢受水災。河西的農民結夥至河東強行開放草壩排洪,經常與鹽商所派的守壩者發生械鬥。
嘉慶二十一年(1816)六月,山東沂蒙山發水,邳宿運河水漫閘背,鹽河西岸受淹十分嚴重,而鹽商仍不準草壩開放。沭陽縣鄉民湯九成、孟葆光一紙訴狀將鹽商告到都察院,請求恢復鹽河與武障河、項沖河等河道交匯處的滾水石壩。嘉慶二十五年(1820)春,沭陽縣鄉民湯九成、海州鄉民孟允光再次赴京,控告鹽商“不疏鹽河,不築滾水壩,加築草壩,致使民田受淹”。這次告狀有了結果,都察院責成江南河道總督署處理此事。河道總督派委員“勘估六塘河、薔薇河、鹽河各工,議修項沖河滾水壩及壩下河道”。
道光元年(1821),南河總督奏請疏浚海州鹽河,按照舊例蓄水五尺的標準,一律疏通。修復項沖河滾水石壩,定下草壩水志。預算浚河需銀五萬六千三百零一兩,築壩需銀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二兩。道光帝批准了這一方案,整個工程用了大約五年的時間才全部完工,鹽河又變得水運暢通。
清朝末年,水患頻繁,鹽河也經常淤積。牛墩河、東門河等河道口門處鹽商仍然築草壩蓄水,水志卻蕩然無存了。因無水志,草壩的啟閉秩序紊亂,官府也奈何不得,甚至不聞不問。光緒年間(1875—1908),鹽河以西在夏秋季節經常洪水遍地,人民築圩,以護房屋,而鹽商在東門河、牛墩河所築草壩不準開放泄洪。鄉紳張懷琳帶領三十多個農民,手持器械,乘船奪壩,開壩排澇。東門河、六里河等河的草壩受其影響,也相繼開壩排洪。事後,鹽商到海州告狀,張懷琳以《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的乾隆年間朝廷在牛墩河、東門河等處設立水志定例為依據,使官司獲勝。並在牛墩河、東門河的口門處重立水志,按照水志規定的水位啟閉草壩,使得鹽河排澇和鹽運的矛盾又得到了緩和。

污染狀況

泊頭市老鹽河再遭客水污染嚴重影響兩岸居民生活 ,近日市環保局接到民眾反映,老鹽河遭受上游來水污染。接到舉報後,該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派出環境監察、監測人員前往調查。該污水由黃鐵房閘自武強流入滏陽新河泊頭段,污水呈棕黃色,發出惡臭氣味,經乾渠流入滏東排河,在富鎮武莊村西經連線乾渠在董敬屯村西處流入老鹽河,污水進入老鹽河後流量很小。在富鎮張旺屯處採樣監測結果為化學需氧量306mg/L,氨氮為58.8mg/L,污水為劣五類水質,不適宜農業灌溉。8月4日污水流量突然變大,目前污水已在老鹽河內經富鎮、四營、郝村、營子等鄉鎮河段流入齊橋鎮所在河段。污水發出難聞的臭味嚴重影響了兩岸居民的正常生活。近年來,上游衡水方向每年在雨季前後都向下遊方向排放工業廢水。經黃鐵房閘進入我市滏陽新河、滏東排河、老鹽河河段,並繼續向下游排放,污水嚴重影響了河道兩岸居民生活,污水流經河道附近淺層地下水和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市環保局建議應儘快建立健全跨流域水污染防治機制,嚴防跨流域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鹽河鹽河

相關

江蘇淮陰啟動鹽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 
鹽河(楊莊—武障河)航道整治工程日前正式獲省發改委批准,項目預計投資約26億元。
該工程按三級航道標準建設,工程整治里程約91.6公里,航道底寬不小於45米,最淺水深為3.2米;新建船閘2座,規模均為23×230×4米;改建橋樑7座,通航淨高不小於7米。航道整治線路基本沿原航道中心線布置,沿原河道拓寬疏浚,局部“裁彎取直”。
衡水6億元恢復鹽河故道 
河北省衡水湖鹽河故道濕地恢復工程日前正式開工。工程完工後,可使鹽河故道區域成為集生態、體育、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休閒運動區。
鹽河故道濕地恢復工程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畔106國道東側,項目總投資6 億元,總占地1500畝,分3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總投資兩億多元,用地1215畝(現全部為河道荒灘),建設內容包括政府性投資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河道清淤、護坡修砌、節制橡膠彩壩、新建景觀橋、綠化及道路建設)、投資方公益性體育設施(體育場館、船庫、碼頭)、投資方經營性項目(運動員公寓、運動村、教練員公寓等體育配套設施)。
工程建成後,不但會再現古河道景觀,而且可使退化的鹽河故道濕地得以大面積恢復,顯著改善此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有效保護和永續發展。同時,能使鹽河故道具備排瀝防洪功能。
據了解,衡水湖區域歷史上是由古黃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多條古河流衝擊而成。目前,衡水湖畔的老鹽河故道,河床淤積達4米~6米深,生態功能、排瀝功能已喪失,現在基本上是一片鹽澤荒灘。工程建成後,鹽河故道也將成為河北省水上項目後備人才訓練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