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

五五

五五,即二十五;以五人為伍,猶如古代軍隊編制。語出《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五
  • 拼音: wǔ wǔ
  • 注音: ㄨˇ ㄨˇ
  • 詞性:數量詞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1、漢時因用以代稱三年之喪。
2、二十五。
3、以五為行列。

引證解釋

1.五五相乘為二十五, 漢 時因用以代稱三年之喪。《隸釋·漢堂邑令費鳳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遭離母憂,五五斷仁。”
2.二十五。《鶡冠子·度萬》:“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 陸佃 註:“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老臣慺慺,願國家同祚於 軒轅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為伊邑。”此謂 黃帝 有子二十五人。
3.以五為行列。《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艷歌何嘗行》:“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 南朝 梁 江淹 《學梁王兔園賦》:“上飛 衡 陽 ,下宿 沅 漢 ,十十五五忽合而復散。”《晉書·天文志中》:“凡降人氣,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頭;又雲,如人叉手相向。”
4.謂以五人為伍,猶如古代軍隊編制。《魏書·高佑傳》:“設禁賊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盜發則連其坐,初雖似煩碎,後風化大行,寇盜止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