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衣

二衣

二衣,佛教服飾的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衣
  • 別名:改良靠
  • 解釋:佛教服飾的名稱
  • 詞性:名詞
二衣,佛教服飾的名稱,指的是佛教徒穿用的兩類衣服:其中一類叫做“製衣”,包括僧眾的三衣,尼眾的五衣。相傳這類衣服是佛陀制定的服飾,所以叫“製衣”。另外一類叫做“聽衣”,包括其它的長衣,涅槃僧衣等。相傳是佛陀聽許弟子穿著的衣服,所以叫“聽衣”。《釋氏要覽》卷上記載:“謂律中佛有聽衣,製衣,故云二衣也。”意思是佛陀的戒律中有聽衣和製衣兩類,所以總稱就叫做“二衣”。一般講,製衣的要求比較嚴格,聽衣的有無則不加限定。
二衣的服裝名稱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鏟子馬褂),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它配件。
二衣類中的各種服裝, 在使用上的範圍,如: 靠,是元帥、大將在出征前點將或戰役中防身的鎧甲,在京劇舞台上這些人物需要全身披掛——扎靠,如《挑滑車》中岳飛高寵張奎等,《長坂坡》中的趙雲曹八將等。根據劇情發展需要,某一人物在某一折中或全劇的某一場中,可能不扎靠,這種不扎靠的情節可以表達某一人物所處的環境產生了變化,如戰敗丟盔卸甲,表現狼狽逃竄之態的有《雁盪山》中的賀天龍、《碰碑》中的楊繼業,戰役中被戰火或其它易燃物燒毀鎧甲的,如《竹林記》中的余洪,《穆柯寨》中的焦贊孟良,喬裝改變其大將身份的有《三岔口》中的任堂惠,身居內室或休閒的有《將相和》中的廉頗等。每個人物的處境不同,它的裝束會隨之改變。
改良靠,顧名思義是改良,這種服裝樣式在京劇舞台上,一來不失大將風度,二來減輕了演員的表演負擔,增強了表演的技藝難度,改良靠是"海派"的一大創舉,在京劇舞台上成為男、女武將的輕便鎧甲,更成為新編歷史劇武將的主要服飾,如《火燒裴元慶》中的裴元慶,《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等。
箭衣:在二衣類中,箭衣的使用率較高,它塑造的人物範圍極廣,上至帝王,下至貧民百姓,它之所以表現人物範圍廣,主要原因是利用多種配件,互相搭配,改變了不同類型人物的形象,如:帝王一般騎馬行走時,要穿龍箭衣、腰系大帶,配以黃龍或黑龍馬褂,肩搭三肩,如:《長坂坡》、《回荊州》中的劉備,《武家坡》中的薛平貴。英雄豪傑、綠林好漢則通常穿花箭衣,披絛子,系大帶,如《惡虎村》中的濮天雕武天虬,《時遷偷雞》中的楊雄石秀則穿黑素箭衣,系大帶。而旗牌、中軍可穿花箭衣,系大帶,外罩花馬褂,如《夜審潘洪》中的旗牌就是如此。《法門寺》、《伊立搜府》中的校尉則穿素緞箭衣,外罩黃素馬褂,肩搭苫肩;劊子手、刀斧手可穿素緞箭衣,系大帶,披黃素馬褂,肩搭苫肩;衙役、解差、報子、更夫、車夫等均穿藍步箭衣,系大帶(報子、更夫可外罩卒坎,如《蘇三起解》中的崇公道,《野豬林》中的董超薛霸)等)。
抱衣:是塑造英雄好漢,綠林豪傑,兵卒,以及行走方便,動作靈活人物的主要服飾。在京劇舞台上常為武打演員所穿著,如《三打祝家莊》中燕青楊林,《惡虎村》中的黃天霸、李伍,《艷陽樓》中的花逢春徐世英等。
夸衣:在使用上類似抱衣,但它塑造的人物,顯得在武藝及行動上略高於其他人物,如《時遷偷雞》中的時遷,《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銅網陣》中蔣平等。
卒坎:是交戰雙方士兵的一種裝飾在服裝上的標誌,如《三打祝家莊》中的祝家莊丁、扈家莊的莊丁,通常卒坎,只有卒字字樣,在舞台上表示兵卒身份。
茶衣:通常只是為塑造小孩形象而使用,如:《小放牛》中的牧童,《秦香蓮》中的冬哥、春妹等。
大袖:主要為店家、酒保、禁卒、騾夫所穿著,而且這種服飾則成為醜行的主要裝束,如《蘇三起解》、《武松打店》中的禁卒,《十三妹》中的騾夫等。
二衣行當內,除以上主要名稱和使用外,同時還有其他許多配件和裝飾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鏢囊,彈囊,絛子,大帶等,它可以配以其他服裝,去改變不同身份,不同處境的人物形象。在二衣行當中為塑造比較典型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衣箱制中另有專用服,如《花果山》中的孫悟空所用的猴靠、制度衣、猴夸衣等,另有神話戲的神將服,《鬧龍宮》中的龜帥、蝦將、魚精等服裝,《四郎探母》、《洪母罵疇》中的打國舅、二國舅、洪承疇旗裝,這些服裝很少有其他人物穿著。
特點
根據二衣行業的範圍及作用所涉及的有關問題,明顯看出二衣行當所塑造的人物大都是 元帥、大將或武藝高強的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等範疇的人物,另外從服裝樣式來看,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所有服裝的袖口、褲腿均為緊縮型,同時不論穿著任何樣式服裝,腰間均要系大帶或其它束帶。大衣、二衣明顯的區分為文、武之別,通過各自的服裝的穿著處理,可以清楚看到它是類型化的具體體現。它是依據文、武分類,但又依據表演行當去進行分類的方法來塑造人物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