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腐病

乾腐病

乾腐病又名枯萎病,是唐菖蒲的常見病害,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球莖,也危害葉、花、根。球莖受害,表面出現水漬狀紅褐色至暗褐色小斑,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略凹陷,呈環狀萎縮、腐爛;發病嚴重時,整個球莖變黑褐色,乾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腐病
  • 別名:枯萎病
  • 主要危害作物:唐菖蒲
  • 英文名: dry rot
發病症狀,發病規律,影響因素,防治原則,防治方法,常見作物乾腐病,馬鈴薯乾腐病,蘋果樹幹腐病,香蕉乾腐病,區別對比,乾腐病與腐爛病,乾腐病與青枯病,

發病症狀

幼株感病後生長不良,病苗葉子變淺,並無明顯症狀,嚴重後葉柄在靠近葉鞘處下折,垂死乾枯,隨後莖部枯萎致死。最後病根變褐腐爛,莖基部縱裂,剖莖可見維管束變褐。成株老葉黃化,並伴隨外部葉鞘維管束失綠。黃化從葉緣開始,然後逐漸向中脈方向擴展,有的葉片整張黃化。病部表面產生粉紅色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最後病根變褐腐爛,莖基部縱裂,剖莖可見維管束變褐。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機肥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10年,病菌可通過種子肥料土壤澆水進行傳播,以堆肥漚肥傳播為主要途徑。此病發生與溫、濕度關係密切,病菌生長溫度為5—35℃,土溫24—30℃為病菌萌發和生長適宜溫度。該病為土傳病害,發病程度取決於土壤中可侵染菌量。一般連茬種植,地下害蟲多,管理粗放,或土壤黏重、潮濕等病害發生嚴重。

影響因素

乾腐病是能夠造成枯萎症狀的一類病害的總稱,以植物萎蔫枯死和整株發病為顯著特徵。能夠引起枯萎症的因素有兩大類,一類是環境因素,包括影響植物生長或生命活動的乾旱高溫低溫冷害、營養缺失(缺素)等以及損害植物根系的漬澇、有毒物質等,由此引發的枯萎是生理性的。另一類是受到其他生物,包括真菌細菌線蟲的侵染,由此引發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由於病菌是一些具有生長繁殖能力的活動的生物,所以具有傳播擴散能力,往往造成毀滅性的災害,如榆樹幹腐病在美國。乾腐病菌大多存活在土壤中,損害植物的根系或輸導組織,被稱作土壤傳播病害,也常被劃分為根部病害。

防治原則

防治病害一要在栽植前認真考慮當地適合種植什麼樹(或某一樹木適合在哪些地點生長)?適地種樹是首要的;二要注意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經常發現新建小區的樹木相繼枯死,多數是因為地下埋藏建築垃圾或土壤未經熟化所致。三是加強管理。除了合理澆水、施肥以外,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情況,如通透性差會引起松樹枯死,為此要防止人為踐踏樹坑。
防治侵染性病害首先要明確是哪一類病原菌?現已查明,榆樹幹腐病、合歡乾腐病、黃櫨黃萎病、桉樹幹腐病、雪松根腐乾腐病是真菌病害;柳樹幹腐病、楊樹幹腐病、桑樹幹腐病、桉樹青枯病是細菌病害;松材線蟲病主要由線蟲寄生所致。儘管各類病害發生規律有所不同,但在防治上都首先強調針對病原物的檢疫措施和對病體或病殘體的清除、滅菌措施;其次是將健身栽培,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三是努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如木黴菌芽孢桿菌鏈黴菌菌根等等,以抑制病原菌的過度繁殖。最後是藥劑防治,針對病原真菌可使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丙環唑絡氨銅、抗枯靈等處理土壤或灌根,針對細菌病害可使用農用鏈黴素和一些銅製劑。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良種,可選用的品種較多,可因地制宜選用,
2.實行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避免連茬種植。
3.無病土育苗,營養土儘量選用塘土、園田土,不用菜田土和瓜田土。堆、漚肥要充分腐熟,禁止使用帶菌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控制施用氮肥
4.種子處理。惡霉靈600-8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800-1000倍液
6.藥劑土壤處理。惡霉靈1200-1500倍液或甲霜惡霉靈1500-2000倍液,與土壤相拌。
7.定植緩苗前或發病初用①噴灑惡霉靈1200-1500倍液,不僅能夠土壤消毒,而且還能促進植物生長,並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移動極為迅速。在根系內移動僅3小時便移動到莖部,24小時移動至植物全身。並具有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生根壯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惡霉靈葉面噴施稀釋1500-2000倍液,藥效被土壤吸收,通過根系吸收,可移到葉緣,並發揮作用,且藥效持久。促進作物生長,健苗壯苗,增強髮根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惡霉靈功能特點:為雜環類化合物,是一種內吸性農藥殺菌劑特效藥、土壤消毒劑,同時又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移動極為迅速。在根系內移動僅3小時便移動到莖部,24小時移動至植物全身。作用機理獨特,高效、低毒、無公害,能抑制病原真菌菌絲體的正常生長或直接殺滅病菌,又能促進植物生長。對土壤真菌、鐮刀菌、根殼菌、絲核菌、腐黴菌、苗腐菌、伏革菌等病原菌都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對立枯病爛秧病猝倒病、乾腐病、黃萎病菌核病炭疽病疫病黑星病、菌核軟腐病、苗枯病、莖枯病葉枯病漚根、連作重茬障礙有特效。並具有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生根壯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
甲霜惡霉靈功能特點: 1 、甲霜惡霉靈具有內吸性,藥效持久:本品進入土壤後,與土壤的鐵離子、鋁離子結合增強殺菌能力,被土壤吸收,通過根系吸收,可移到葉緣,並發揮作用,且藥效持久。 2 、甲霜惡霉靈殺菌譜廣,可以作為果樹殺菌劑,蔬菜殺菌劑套用廣泛: 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如立枯病、乾腐病、腐霉病、黃萎病、猝倒病、菌核病、漚根和根腐苗腐莖腐病,防治作物廣,如水稻、瓜果、蔬菜、果樹、花卉、草坪和苗木。3、甲霜惡霉靈促進生長,健苗壯苗:增強髮根能力,促進植物根部和根毛的生長,促進作物生長,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常見作物乾腐病

馬鈴薯乾腐病

【症狀特點】主要侵害塊莖。染病塊莖長白色至灰白色絨狀物(病菌子實體),內部薯肉則呈灰褐色至深褐色病變,有的出現空心,空腔內充滿菌絲體,嚴重時整個塊莖僵縮或呈乾腐狀,不能食用。
【病原及發病特點】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腐皮鐮孢菌及深藍鐮孢菌〔F.coeruleum(Lib.)Sacc.〕。病菌均以菌絲體及孢子在病殘組織或土壤中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依靠雨水濺射而傳播,從傷口或芽眼侵入致病。本病在田間可染病,外觀症狀不表現或不明顯,貯藏期或貯運銷售過程中通過接觸傳染陸續顯現症狀。貯藏或貯運時通風條件差,或傷口多易發病。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情況不詳。
【防治方法】(1)生長後期和收穫前抓好水分管理,雨後尤應及時清溝排漬降濕,收穫時儘量減少傷口,可減輕貯運期塊莖發病。(2)選晴天收穫,收穫後攤曬數天,貯運時輕拿輕運,儘量減少傷口,並剔除可疑塊莖後才裝運或入窖。(3)入窖前做好窖內清潔消毒工作,入窖後做好溫(1~4℃)濕調控,保持通風乾燥。定時檢查,剔除病爛薯。
【病害防治】 噴乾枝清園,全樹噴灑靚肽800倍液。 對於往年發生病毒病的樹,採用小噴霧器將病毒Ⅱ號300—400倍液稀釋,進行整株噴施和根部灌根。
【使用技術】
1、塗抹使用說明:對枝幹上的病斑、菌瘤等,精心刮除(桃、杏、李除外,只需縱橫刮幾道即可),刮除時,要求橫向刮1cm,縱向多刮除3厘米好皮,然後使用原液進行均勻塗抹,病情嚴重時,間隔7天左右,再塗抹一次,剪口鋸口處理成光滑平面後,直接塗抹靚肽即可。
2、枝幹噴施使用說明:在病害高發期,可按靚肽50-100倍液稀釋噴施主幹和枝幹,可得到理想效果。
【注意事項】
1、病情嚴重時,可適量添加定量滲透劑效果更佳。
2、噴施藥後四小時內降雨需重新噴施。
3、如有輕微沉澱析出屬正常現象,不影響藥效,使用時搖勻即可。
4、本品應以原包裝放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搬運及運輸過程中,輕拿輕放。

蘋果樹幹腐病

【症狀特點】枝幹嫁接部位多有發生,樹皮出現暗褐或黑褐色,濕潤、不規整的病斑,可沿樹幹一側向上擴展,邊緣有裂縫,未顯病部位顯現鐵鏽色。剖視皮下暗褐色,比粗皮病色淺。病部可溢出茶褐色粘液,有黴菌味,後失水成乾斑。病部環縊枝幹即造成枯枝。病皮上密生小黑粒點。果實上初現淺褐色圓斑,後擴展成深淺相交錯的同心輪紋狀斑,迅速腐爛。爛部有酸腐氣味,滲出褐色粘液。後失水形成僵果,果表面產生黑色隆起小粒點。
【發病特點】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子囊殼在枝幹病部越冬。春季病菌沿病部擴展為害,或產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到樹體上。孢子萌發後多從傷口侵入,也可從枯芽、皮孔、果實皮孔等處侵入。但只能侵染緩苗期的苗木、幼樹或弱樹,先在死組織上生長,然後向活組織擴展,有潛伏侵染的特點。6~7月發病嚴重,幼樹正常生長後停止擴展,9~10月又繼續發展。蘋果落花後。幼果即受到孢子侵染,6~7月為侵染盛期,果實近成熟期發病迅速,6、7天即爛果。春旱、倒春寒、低洼澇地,前1年旺長的幼樹發病重。5~6月多雨則病果率高。紅玉、元帥品種受害輕,富士、國光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強幼樹管理。新定植苗應及時灌水,雨季防澇,不宜秋施氮肥,9月初應打頂芽,使幼樹健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2)藥劑保護。晚秋、早春應檢查幼樹枝幹、根頸部位,病斑應及時塗藥防治。藥劑防治,應在栽植時嚴格汰除病苗的基礎上,以春季噴剷除劑為主,然後刮治。可用40%福美砷可濕粉100倍,或3度石硫合劑。如混有粗皮病斑可用石硫合劑摻65%五氯酚鈉100~200倍。定植苗不宜刮皮,可用利刀切劃豎道,切開樹皮,增加滲藥量。(3)樹上噴藥。正常年份第一遍藥應在落花後10天開始,不宜拖延。病菌有潛伏侵染、積累病菌最發病的特點,應綜合考慮多病合治,每15~20天一遍藥,直至8月中旬。(4)清除菌源。不用蘋果和楊柳枝做撐棍,及時揀淨落果、清除殘枝,於園外銷毀。

香蕉乾腐病

【症狀特點】幼齡期植株感病後,無明顯症狀,到了成株期時才表現出來。染病植株典型的外部症狀是葉片黃化,主要分為葉片倒垂型黃化和假莖基部開裂型黃化2類。其中葉片倒垂型黃化主要表現為發病蕉株下部老葉及外圍的葉鞘出現特異性黃化,黃化先從葉緣開始,後逐漸擴展到中脈,接著染病葉片於葉柄處發生萎陷,很快枯萎,由黃變褐,最後倒掛在假莖旁。假莖基部開裂型黃化則主要表現為病株先從假莖外圍的葉鞘近地面處開裂,漸向中心擴展,層層開裂直到心葉,嚴重時可達到葉片處。裂口褐色乾腐,最後葉片變黃,倒垂或不倒垂,植株枯萎相對較慢。橫剖病株,在中柱髓部及周圍,有黃紅色病變的維管束,分散或連續;縱剖病株,可看到黃紅色病變的維管束成線條狀,越近莖基部顏色越深。
另外,也可觀察到少數品種,如營養生長期的粉蕉,首先新葉出現症狀,表現為新抽出的葉片變小,有黃白色的塊斑,這些塊斑在太陽光下易曬枯,有的甚至沒有新葉抽生。但該症狀易與酸雨的危害症狀相混淆而被忽略。
【發病原因】香蕉乾腐病是由古巴尖孢鐮刀菌引起的,病原菌從受傷或無傷的幼根及受傷的根莖侵入,並通過寄主維管束向莖上發展,進而向假莖及葉部蔓延,堵塞木質部導管,導致植株枯萎死亡。在莖基部侵入的病菌還可以沿著導管系統而進入吸芽,當母株發病枯萎後,吸芽帶病菌繼續生長一段時間,全株枯死後,病原菌就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
【化學防治】近一個世紀來,國內外一直致力於香蕉乾腐病的化學藥劑篩選,在國外,A.A. Borges等學者研究發現,亞硫酸氫鈉甲萘醌能增強香蕉抵禦FOC的機制。這可能是因為亞硫酸氫鈉甲萘醌改變了香蕉發病期間植株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 (APX) 活性氧 (ROS) 等植物抗毒素生物合成的動態累積,從而達到鐮刀菌乾腐病的防治的作用。
而在國內,陳福如等採用室內平皿藥效測定法,篩選出25%的咪鮮胺對EC室內抑菌有效果,濃度為1 mg/L時仍能完全抑制病菌菌絲的生長。范鴻雁等篩選出18%保冶達乳油,EC50為0.13mg/L。許文耀等採用組培苗人工接種技術藥效測定法,篩選出45%惡霉靈·溴菌腈混劑對初罹病香蕉苗防治效果較好,在病田重新栽種香蕉之前或夏初蕉苗旺長期使用濃度為300~225 mg/L的藥液,這樣對壤中的香蕉乾腐病菌的孢子和菌絲的有較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達95%以上。
其他研究還顯示在香蕉乾腐病發病初期,可用多菌靈、綠亨一號、甲基托布津、抗枯靈、惡霉靈、眯鮮胺、必速滅等農藥對水淋施蕉身、蕉頭及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害的蔓延。對於病株可用10%草甘膦或41%農達水劑10ml加3g50%多菌靈注射生長點,或於蕉莖基部和地上1m處注射以加速病株死亡,然後清除莖葉燒毀和挖去蕉頭,2m範圍內植穴用32.7%威百畝300倍液淋土,穴外用石灰水淋施殺菌消毒。
【生物防治】由於香蕉乾腐病是土傳維管束病害,一般的化學藥劑難以湊效,而且也還沒有發現一種理想的化學藥劑。因此,研究人員把注意力放到了生防菌的篩選上,如馬來西亞Getha K等發現紫黑鏈黴菌株G10(S.violaceoniger strain G10)對香蕉乾腐病4號小種具有很好的拮抗作用。SaravananT等從香蕉根圍中分離幾株對香蕉乾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螢光假單孢菌 (Pseudomonas fluoresens) ,其中的Pfm菌株對該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最高,在使用的同時添加假楝樹的壓濾渣,拮抗效果更明顯。Thangavelu R等在香蕉根圍分離出木霉 (Trichoderma spp) 菌株,對香蕉乾腐病菌的菌絲生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防效達48%~51%。古巴Perez—Vicente L等指出種植抗病品種與施用生防菌相結合,對香蕉乾腐病的防治效果可達95%以上。
國內曹理想等人首次對我國粉蕉內生真菌,放線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放線菌玫瑰淺灰鏈黴菌 (Streptomyces roseogriseolus) 對尖孢鐮刀菌具有明 顯的拮抗作用。遊春平等從香蕉園和其他果園土壤中分離獲得4株 (bio—d4,bio—d5.bio—B3和bio—P) 對香蕉乾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其發酵原液對香蕉乾腐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的抑制率高達90%以上。王振中等從香蕉體內分離到1株地衣芽孢桿菌2—01,室內對峙試驗對香蕉乾腐病菌1號和4號小種均有很強的拮抗活性,香蕉苗接種試驗在接種4號小種40d後,防治效果為80%。

區別對比

乾腐病與腐爛病

腐爛病為由幾百種土攜細菌或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特徵是植物解體腐敗。主要危害結果樹的枝幹。幼樹和苗木也可被害,但發病較少。發病初期從外表不易識別,如果掀開枝幹的表皮,可見到暗褐色致紅褐色濕潤的小斑或黃褐色的乾斑,有時,內部病變面積已較大了,而從外部仍不好識別。受害較重時皮層腐爛壞死,用手指按下即下陷。病皮極易剝離,爛皮層紅褐色,濕腐狀時有酒糟味。發病後期,病部失水乾縮,變黑褐色下陷,並在上產生黑褐色小點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為再發病的傳染源。除侵染枝幹外,有時也侵染果實。果實上病斑症狀為暗紅色的圓形或不規則形,有輪紋,邊緣清晰。發病部位腐爛軟化,略帶酒糟味,病果表皮易剝離。

乾腐病與青枯病

共同點:兩病共同顯著的特點是同屬維管束病害,表現為植株萎蔫、枯萎。發病初期,均表現為葉片、頂梢垂萎,特別是中午或強光下更明顯,而清晨和傍晚可恢復正常;到發病中期,拔起病株,剖檢莖稈,維管束都已變成褐色;到發病後期,病株凋萎,死亡。病雖然症狀非常相似,但只要認真地進行田間診斷和對發病全過程監測,即可加以區分。
不同點:
病原不同:乾腐病是由半知菌亞門鐮孢霉屬尖鐮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青枯病則是由青枯假單胞桿狀細菌引起的細菌性病害。
發病速度不同:乾腐病株從葉片開始垂萎,凋枯直至死亡,需12-15d,凋萎的速度和時間比前者慢8-9d。青枯病發病迅速,從顯症開始,只需4-6d便會凋萎、死亡,表現為全株急性型萎蔫。
發病部位不同:乾腐病病株是自下部葉片開始,自下而上逐次萎蔫。葉色逐漸由綠變淡,由黃到枯黃,進而轉為褐色。葉片基本不脫落,整株枯死。植株矮小,嫩莖垂彎。青枯病病株與乾腐病不同,是上部頂端的幼葉、嫩梢和剛展開的嫩葉萎蔫。不等葉片枯黃變色,整株會很快失水青枯凋萎。
症狀不同:乾腐病株在潮濕時,莖(蔓或藤)基部可看到黃白色或粉紅色的霉狀物,這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如瓜類乾腐病蔓莖基部常見褐色條斑或發生表皮層縱裂。潮濕時,有樹脂狀膠質溢出,莖部維管束變褐,蔓藤呈水漬狀腐爛,表面出現白色玉米粉紅色霉狀物。青枯病外表的莖、葉、枝及其他部位只表現病狀,並不出現病徵(病原菌)。只有橫切病莖後,用手擠壓變色的維管束時,才有白色的細菌液溢出,這才是它的病原細菌。如果將橫切後的病莖浸入盛有淡鹽水的玻璃瓶中,也可見乳白色的霧狀物從切口噴出,這當然也是致病細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