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媽

乾媽,這個詞語來自粵語,就是“乾媽“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媽
  • 說明:詞語來自粵語
  • 釋義:就是“乾媽“的意思
  • 文獻:《禮記》
歷史背景,命名,百家鎖,百家衣,寄名寺廟,南北差異,認乾親的儀式,

歷史背景

以前人丁稀少的家庭,忽然喜獲麟兒,當然視如珍寶,尤其是祖父母對於“隔輩人”、或者晚年得子者,那真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為了孩子易長大,他們想盡辦法,或寄名寺廟、或出寄認乾媽,至於打百家鎖、穿百家衣,那更是平常了。

命名

民間命名方法和《禮記》內所記的士大夫命名方法不同。若曾在某位神佛那裡求子,後來居然得子的,就以神佛名諱為根據給他起名,如“關保”(關帝保佑)、“媽賜”(媽祖所賜)之類。再不然就起個卑微的名字,比如叫小狗子、乞食、番薯、阿毛之類。北方嚴寒地區有給男孩起個女孩名字的習俗,也是為好養活,許多男孩名叫丫頭、叫妞子,還給他穿上一個耳孔,帶一個耳環。最普通的就是起個吉祥長壽的名字,如百歲、長壽、小鐵兒、拴子、石頭之類。還有給小孩算命排八字,看出五行之中缺那一類,就起個閏土、水恩、火木之類的名字。以上這四類命名都與迷信有關。《紅樓夢》五十二回有關於名字的迷信:“……麝月道:就是叫名字,從小兒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過的。你們也知道的,恐怕難養活,巴巴的寫了他(寶玉)的小名兒各處貼蓋,叫萬人叫,為的是好養活,連挑水挑糞花子都叫得,何況們?”。

百家鎖

祝賀生小孩的禮物最多的是長命鎖,這還不算怎么珍貴,最好是給小孩打個“百家鎖”戴,借這百家的福壽,小孩一定好養活。北方稱為“化百家鎖”,方法和僧道化緣一樣,由有小兒的人家派個人到大街小巷人家鋪戶去乞討,每家只要一文錢,後湊起來打一個鎖給孩子戴上。但是有些無賴卻藉此騙錢,就有人想出向乞丐換錢的方法。江南湊百家鎖的辦法則不然,要先用白米七粒、紅茶七葉用紅紙包起來,總共要準備兩三百包散給親友,收回時須各備錢數十文、數百文不等,然後將收集來的錢購銀鎖,正面鐫“百家寶鎖”,面鐫“長命富貴”,將這百家鎖給小孩帶上,就可以長壽了。

百家衣

北平習俗還有給小孩穿“百家衣”的,所謂“百家衣”就是用各色碎布拼製衣服給小兒穿,意思是這樣衣服和乞丐的百結鶉衣一樣,可以叫小孩像卑微的乞兒似的易長大。安徽還有“吃百家飯”的習俗,家中小孩體弱多病,就用大紅袋向外人家討些糧米,煮飯給他吃,用意和穿“百家衣”一樣。

寄名寺廟

小兒生得嬌貴或算出他命硬,就要把他送到寺院裡作寄名和尚或道士,拜在主持名下作徒弟,由師父給他起個法名,有的小孩也穿僧衣。有錢人家到廟裡給子弟寄名儀式是很隆重的,《金瓶梅》第四十四回寫得很細。但書中吳道官給官哥起名叫吳應元,還送了一套道服、銀項圈和一些符索法物,計有“一道三寶位下的黃線索,一道子孫娘娘面前的紫線索,一幅銀項圈,刻著金玉滿堂、長命富貴,一道朱書辟邪黃綾符,上寫著: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這幾樣東西是要長期掛在身上的。《紅樓夢》里講到賈寶玉經常戴著項圈、寄名符,可見明清以來兒童在寺院寄名之風是很流行的。
華北地區兒童在寺院寄名,俗稱“跳牆和尚”。《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天津小兒跳牆之風俗:“天津北倉鎮每年當春夏之時有小兒跳牆之俗,此風俗之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個男孩,自然愛如珍寶,但是一方面卻時時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殤,因此為父母者往往帶小兒到廟中禱香禱告,求和尚給小兒起一名,俗稱寄僧名,其意謂自此以後,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裝束,直至十三歲跳牆還俗之時,方能更換。跳牆事前必擇一吉日,買簸箕一個、毛帚一把、預備老銅錢作枚,及期父母帶領小兒又向神像焚香禱祝,一面使小兒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灑掃地下,事畢即令理髮匠為小兒留髮,隨後再使小兒立於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老錢四枚,旁觀人喊聲:趕和尚,小兒便將手中所持之錢向後撒去,跳下板凳,並不回頭,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謂跳牆還俗也。”又載吳縣奇俗:“吳縣有小兒寄名神佛之俗,此風全境皆然,蓋富貴人家之小孩嬌生慣養,大半身體柔弱,時得疾病,其親乃至廟燒香,用紅布制一袋置小兒年庚於其中,俗名過寄袋,懸佛櫥上,自是以後,每舊曆年終寺僧備飯菜,送小兒家中,名曰年夜飯,其親必給僧以錢,奉送三年始畢,當過寄時僧為小兒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金生、金壽等類,並攜小兒來廟拈香,呼神如寄爺,及至成年完婚後,乃將紅布取回,名曰拔袋。”

南北差異

認乾媽、乾爹:認義父義母北方叫作“乾爹、乾媽”,江南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
小孩認義父義母是為了好養活,尤其喜歡認兒女多的人或貧寒的人家的兒女認義父義母,理由是兒女成群的人家,孩子們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貧寒人家的兒童大抵較多,也不嬌貴,反而會長大,還有兩方家長為了增進兩家情感,於是認對方的兒女作義子義女,為的是多一門親戚來往,至於富翁達官認坤伶、舞女作干女,那是別有居心。各省都有認義父義母的習慣,但是禮節習俗卻自不同,現依次分別敍述於下。
北方人認為認乾媽、乾爹會對乾媽、乾爹自己親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親好友,從不敢要求比較生疏的人收自己小孩作乾兒子干女兒,而且認乾親雙方要互相送禮,並擺酒席,以後每年三節兩壽,乾兒子干女兒家都要送禮,作乾爹、乾媽的也要回禮,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應酬不起。認乾親是喜事,自然要選個吉利日子舉行儀式,那天父母要準備酒席,還要替自己的孩子預備孝敬乾爹乾媽的禮物。這份禮物最重要的是乾爹的帽子,乾媽的鞋子,還要配上衣料之類。乾爹乾媽送給乾兒子的東西一定要有飯碗、筷子和一個長命鎖,還有一套小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兜肚等等。有錢人家都是到首飾店定打銀碗銀筷子,否則就到護國寺、白塔寺喇嘛那裡買木碗,決不用磁碗,免得被小孩失手打碎,那是很不吉利的事。

認乾親的儀式

普通認乾親的儀式,只要孩子正式向乾爹乾媽磕三個頭,改口稱呼乾爹乾媽就算完成。孩子小,特別嬌,認乾媽時,乾媽要穿一條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炕頭上,由旁人抱著孩子由褲襠里鑽出來,意思是和親生的孩子一樣,然後乾媽給他帶上長命鎖,起個乳名,以後就用乾爹乾媽所贈的碗筷吃飯,意思是:是他家的孩子,吃他家的飯,就和親生的父母不相干了,從此借乾爹乾媽的福氣,必可康強長壽的《杭俗遺風》有一段專講認乾兒子干女兒的事。“承寄乾兒子干女兒之風,杭州可謂盛行,蓋惟恐其不壽,而以出姓為名,其實亦不過以有事為榮也。乾爹娘送禮以包袱、肚兜二物為重,其餘衣帽鞋襪等。如新嫁女兒,須送各式節景於子女,除夕又送年飯,三年為滿。”項,若雲取名壓帖,此中豐嗇不等。其子女送乾爹乾媽者,備素菜十碗,並糕桃燭面鞋襪鞋膝一切須用物件,隨同本生父母前往齊供王母壽星至於每逢各節,一年之內亦 如新嫁女兒,須送各式節景於子女,除夕又送年飯,三年為滿。”
杭州和北平這兩個地方都是富庶之區,有錢人多,為了兒女,也為了點綴生活,才想出種種辦法來找熱鬧解除寂寞,因此認乾兒子,干女兒這類的事固然是因迷信而起,每帶著很濃厚的人情味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