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主要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面對複雜形勢和發展重任,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堅持低調務實、少說多乾、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並重,轉型升級與提速擴量並進,雙城聯動與板塊建設並舉,較好完成區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堅實邁出“科學發展、富民強區”新步伐。
一、綜合實力穩中有升
抓發展重民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發展性指標穩步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3.6億元、同比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25.6億元、增長2%,固定資產投資474.8億元、增長1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1.7億元、增長13.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億元、增長13.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48.4︰50.4。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2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45‰以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91.5%。民生性指標持續向好。民生事業總投入46億元,20件民生實事紮實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7125元和13145元,增長9.5%和12.4%。爭創工作成效明顯。成功創建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範區,獲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等國家級表彰獎勵58項、重慶市長質量管理獎等省部級表彰獎勵174項。高新區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0.7億元、增長7.6%,占全區經濟總量35.3%,固定資產投資200億元、增長25%,區級稅收收入19.9億元、增長24%。
二、轉型升級紮實推進
穩增長調結構,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最佳化。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99.8億元,新興產業占比達11%;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08億元,實施技改項目117個。三大園區新建標準廠房70.3萬平方米,成功引進32個項目,全球最大石墨烯薄膜生產線當年引進、當年投產,西南鋁22萬噸鋁熔鑄等13個項目有序推進,中鋁薩帕等14個項目建成投產,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63億元。新增重點新產品120項、高新技術企業46家,居全市第一;新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新增授權專利2508項、馳名著名商標21件,建成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獲批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高新區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兌現各項產業扶持資金2.7億元,保障重點企業用工3萬人次,高新、大堰110KV變電站建成投用。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爭取專項資金3390萬元,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94億元、增長7.5%。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新增大型商業面積17.3萬平方米,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292億元,服務業增加值415億元,第三產業對區級稅收貢獻率達75%。楊家坪商圈完成北拓規劃研究,石橋鋪IT數碼商圈加快升級改造,陶家商圈完成3項規劃編制,華潤中心、九龍濱江有序推進,皇庭珠寶城、江廈星光匯動工建設,九州汽摩城等15個項目順利實施,22家重點專業市場實現交易額735億元。打造電商產業園,新增電商企業252家,成功引進全球知名電商阿里巴巴。新增富滇銀行等金融機構9家,存款、貸款餘額分別達1439.6億元和1178.8億元,增長17.6%和16.5%。新增文化創意企業150家,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5億元。舉辦旅遊節會11場次,實現旅遊接待2530萬人次,旅遊收入63.3億元、增長25.7%。市場主體總量達9.75萬戶、工商企業達4.25萬戶,均居全市第一。農業現代化特色突出。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商貿城、德遠鮮果物流加工基地,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新型股份合作社12個,建成優質果品、花卉等基地3700畝,農業土地規模經營度達34%。啟動建設美麗鄉村10個,新建農民新村4個,16個村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改建農村公路69公里,新開通西彭環城等西部公交線路9條,白市驛鎮、走馬鎮獲評“重慶美麗小城”。
三、城市建設提速提質
優功能鑄品質,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西城再戰成效初顯。深入開展“西城建設形象展示”主題年活動,編制西城產業規劃和三大聚居區規劃方案,征地2.4萬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8億元,實施項目242個。華岩隧道、快速路一縱線、成渝客運專線、渝黔鐵路新線等市級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小塆立交、學敬路等33個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高新區西區初步形成“兩橫四縱”路網體系。東城再造更新提質。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7億元,實施項目186個、建成35個。編制楊家坪交通綜合改善規劃,完成九龍半島整體開發論證,重慶電廠搬遷取得實質進展,軌道5號線及環線、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二期建設進展順利,半山轉盤改造完成,福茄隧道建成投用。危舊房、城中村改造拆遷攻堅行動成效明顯,完成新華村等3個片區拆遷掃尾,實施棚戶區改造2萬平方米,完成房屋徵收30萬平方米。房地產開工量580萬平方米、增長3.6%,商品房銷售面積374萬平方米、增長10%。城市管理提檔升級。深入開展十二大專項整治行動,整治農貿市場30個、老舊社區6個,新改建垃圾站53座,國家衛生區創建通過暗訪驗收。啟動謝家灣正街等建築外立面改造,新改建市政道路36萬平方米、排水管網34.3公里,改造公交場站5個,新增停車位8000個。鐵腕實施“兩違”整治,查處違法用地375畝,拆除違法建築47萬平方米。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深入實施環保五大行動,PM2.5監測實現全覆蓋,次級河流水質持續改善,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園7個,建成鵝公岩公園服務區,新增園林綠地191萬平方米。
四、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調體制促創新,區域發展動力和活力不斷迸發。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切實承擔對高新區統籌管理的責任,最大限度賦予自主權利,全力推動高新區三次創業。科學劃分功能板塊,建立健全園區及功能板塊開發建設運行體制。理順財政管理體制,完善高新區、園區財稅政策,設立建設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完善區對鎮財政管理,設立鎮級建設資金,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華岩鎮中梁山街道、石橋鋪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已經市政府審批通過。重點領域改革穩妥實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園區簡政放權,委託、下放行政審批管理許可權和最佳化行政服務59項。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成16個村集體資產股權量化,農村“三權”抵押融資1.1億元。深化綜合治稅工作,實施專業市場稅收委託代征和增值稅發票有獎激勵。深化交通運輸管理改革,實現定線班車平穩退市和公交無縫銜接。深化教育、衛生等領域改革,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擇校費治理,完善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機制。開放水平加快提升。實施目標化精準招商,建立資源要素信息庫,簽約項目118個,引進行業龍頭企業5家,實際到位資金29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8億美元;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發展年出口超千萬美元企業3家,百家外貿企業獲商務部“誠商”認定,服務外包執行額6769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2.6億美元,成功申報國家外貿轉型升級有色金屬材料示範基地。
五、民生事業持續改善
辦實事增福祉,人民民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免費培訓城鄉勞動者5765人次,新發展微型企業1050戶,新增城鎮就業8.1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0萬人,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參保83.4萬人,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360元和205元,發放各類救助金1.3億元。新改建公廁34個,改造“三無”老舊住宅電梯55台、“一戶一表”1萬戶。建成公租房106萬平方米、安置房29萬平方米。提速學校建設,動工建設12所學校,楊家坪中學、鐵路中學改擴建基本完成,火炬國小建成投用,新增校舍面積6.4萬平方米;教育質量大幅提升,重點本科上線人數再創新高,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實現重大突破,成功創建市級社區教育示範區。完成區一院改擴建,渝州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體建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提高15.5%,基本藥物制度惠民金額累計達470萬元,在全市率先出台老年離崗鄉村醫生生活困難和醫療補助辦法。堅持計生基本國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成功申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項目,區圖書館創建國家一級館,音畫評書《巴國魂》入圍全國群星獎,舉辦幸福文化課堂等民眾活動210場次;承辦世界青少年西洋棋大賽和法網推廣活動,老年體育等民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培養輸送各類體育運動人才137名。
六、社會局面和諧穩定
抓基層強基礎,社會管理和平安建設不斷推進。新成立社區6個,新增社區用房7720平方米,建設標準化社區5個,完善社區工作人員報酬自然增長機制,清理減少社區行政事務78項。嚴格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排查治理隱患企業6436家,整治銷號重大安全隱患9個,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推行小餐飲量化分級管理,成功創建市級藥品安全示範區。啟動基層應急管理規範化建設,建成西城應急物資庫、高新區消防指揮中心。實施機車綜合治理,查處違法行為2.5萬件次。深入開展幹部下訪民眾工作,健全民眾合理訴求解決機制,民眾來信來訪件次和人數分別下降12%和15.4%,市區交辦疑難信訪案件化解率達92.9%,上級交辦重點信訪案件全部辦結。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巡邏處警和警務運行機制,提升執法公信力和打擊犯罪能力,新改建標準化警務室32個,八類暴力犯罪案件、110刑事類警情分別下降17.8%和22.4%,命案偵破率100%。
七、自身建設切實加強
轉職能肅政風,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不斷提高。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按時辦結293件人大代表建議和274件政協提案。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審議通過規範性檔案23個,組建第五屆政府專家諮詢顧問團。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在全市率先編制電子政務發展規劃,依法主動公開政府信息2.1萬件,妥善處理依申請公開43件。推進行政服務體系建設,清理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36項,按時辦結率99.8%,民眾滿意率99.2%。紮實開展“轉走辦”聯繫服務民眾活動,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時處理公開電話、公開電子信箱1.5萬件,辦結率達98%。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市委七項要求,嚴格遵守“八嚴禁”、“十二不準”,開展“五個專項行動”,清理取消節慶論壇展會15場次,政府系統會議和檔案簡報減少1/3以上,“三公”經費縮減26%。實施公共資源交易608宗,增收節支8824萬元。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審計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26件28人。
老齡、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工作得到加強,民宗、僑台、民防、檔案、修志、保密等工作取得新進展。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不斷鞏固。認真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對口幫扶雲陽縣、貴州大方縣和西藏類烏齊縣,落實資金4720萬元。加大人才工作力度,5人入選創新人才推進計畫,新增“兩江學者”2人,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70名。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牢牢把握“穩中求進、轉型發展”總基調,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埋頭苦幹、負重前行,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千方百計強基礎、重管理、鑄品質,持之以恆惠民生、保穩定、促和諧,全面展開八大功能板塊布局,強力實施十大攻堅項目,全力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取得這些成績,是市委、市政府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區委統攬全局、科學決策和人大、政協大力支持、有力監督的結果,凝聚了全區幹部民眾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所有參與九龍坡建設的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九龍坡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經濟增速換檔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自身發展和政府工作還存在困難和問題:一是傳統行業生產經營依然艱難,戰略性新興產業亟待培育,挖掘新的經濟成長點迫在眉睫。二是牽引性、帶動性強的龍頭項目和企業不多,招商引資難度加大,擴大對外開放勢在必行。三是“東城西鄉”形態沒有根本改變,八大功能板塊建設亟需全面發力,“東城再造、西城再戰”任重道遠。四是部分領域社會矛盾依然突出,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保障和改善民生壓力較大。五是政府自身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個別部門、工作人員謀發展、解難題的辦法不多,轉變職能和提升效能十分緊迫。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採取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2014年工作目標任務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關鍵之年,是堅定信心推動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重要之年,是全面推進八大功能板塊建設的開局之年。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凝聚共識、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爭當“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先行區;我們必須攻堅克難、銳意進取、苦幹實幹,爭做重慶功能區建設的排頭兵。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型發展、提質增速”為總基調,以改革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東城再造、西城再戰”發展戰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突出發揮高新區引領作用,全面推進“功能板塊建設”主題年活動,著力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品質,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綜合各種因素,建議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減排達到國家約束性要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以內。高新區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占全區經濟總量達到3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區級稅收收入增長10%。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把解放思想貫穿於幹事創業的各方面,把改革創新貫穿於政府工作的全過程,牢牢把握“四個切實”:
切實把改革開放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始終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著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充分釋放發展活力,不斷集聚競爭優勢,努力在奮進中促跨越。
切實把轉型發展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始終堅持“增長轉方式,產業轉結構”,推動工業向更高水平邁進,服務業向更優品質提升,努力在創新中求突破。
切實把產業項目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始終堅持“產業是支撐,項目是引擎”,以招商引資促增量,以優質項目調結構,努力在實幹中謀發展。
切實把社會民生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始終堅持“民心為基石,民生為根本”,加大民生投入,辦好民生實事,推動共建共享,努力在惠民中促和諧。
完成2014年目標任務,我們要著力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加快八大功能板塊建設
堅持全盤統籌、協同發展,完善規劃設計和運行機制,增創區域競爭新優勢。楊家坪商圈板塊加快打造“三區兩帶”,實施交通路網最佳化等六大工程,投資80億元實施43個項目,建設現代商貿集聚區和政務商務服務高地。石橋鋪高技術服務板塊實施商圈綜合整治,推進華碩第二營運總部、小時代廣場建設,力爭高技術服務業總收入增長35%,建設長江上游IT數碼港。九龍半島高端商務板塊最佳化城市設計,啟動安置房和市政道路建設,建設重慶中央商務區輔中心。彩雲湖休閒宜居板塊完善整體規劃,加快盤龍新城建設,推進二郎總部經濟樓等項目,建設休閒宜居典範區。華岩新城板塊提速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加快打造“三縱兩橫”路網,建設宜居宜業宜游複合型集聚區。高新區西區板塊集中展示電子信息產業園形象,加快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和涉農物流園區建設,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9%,建設國家級綜合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陶家板塊完善商圈路網體系,推進科力等25個項目建設,建成科技孵化樓等24個項目,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8%,建設城市副中心。西彭板塊發展鋁產業、新材料和裝備製造,建成志成機械等15個項目,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8%,建設產城融合生態新城。
二、全力以赴推進新型工業化
堅持盤活存量、突破增量,狠抓運行調度和要素保障,大力提振工業經濟。鞏固提升主導產業。全力支持30家重點企業擴能增效,力爭三大主導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780億元。提振汽摩產業集群,推進隆鑫寶馬850發動機等6個項目建設,推動慶鈴大型發動機等4個項目建成投產。壯大高端裝備製造集群,發展機器人產業,引進數控工具機、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推進
徐工機械、柳工再製造項目建設。升級鋁加工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做強鋁精深加工,推進鋁王鋁業、中鋁薩帕等項目投產達產。做大做強新興產業。發展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推進石墨烯產業園和重醫生物科技園建設。著力發展綠色工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節能減排,實施“關、改、轉”三項工程,關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落後企業,完成一批企業環保搬遷,支持中梁山煤電氣等企業轉型發展,實施天泰鋁業電解槽等十大技改項目,力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8%以上。啟動“小巨人”培育計畫,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加快工業經濟復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力爭民營經濟發展速度優於全區經濟增速。
三、擴量升級做強現代服務業
堅持集聚發展、多元支撐,突出載體建設和能級提升,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突出項目帶動。新增大型商業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商品銷售總額力爭突破2540億元。推動三大商圈建設,增強集聚輻射功能,力爭商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區90%。加快現代商貿集聚,推進盛世熙街、二郎商業步行街等20個項目建設,紅星美凱龍、華潤中心、九龍濱江建成開業,參與舉辦首屆中國重慶國際珠寶展覽會。最佳化專業市場布局,穩步推進調整升級,大力推行統一管理、統一收銀。促進業態最佳化。集約發展樓宇經濟,打造稅收億元樓宇,引進金融機構3家以上。加速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做強“阿里巴巴·高新區產業帶”,引進龍頭企業2家以上,電商交易額突破10億元。培育壯大文化產業,實施百老匯影院、川美·創谷大學生微企創業基地等5個項目,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0%。深度行銷“五穀豐登·十泉十美”品牌,完成華岩寺保護修繕,力爭實現旅遊接待28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70億元。重點培育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家政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新增服務業企業3500家以上。
四、雙城聯動加速新型城市化
堅持品質立城、產業興城,最佳化空間布局和城市形態,努力建設集約、智慧型、綠色城市。加快東城更新提質。完善城市規劃體系,最佳化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等專項和專業規劃。啟動楊家坪交通綜合改造和快速路二縱線,推進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三期、軌道5號線及環線建設,開展黃桷坪大橋、軌道5號線支線等8個項目前期工作,完成石楊路拓寬改造、華潤片區市政道路工程。最佳化發展空間,集約節約用地,提升土地利用率,實施棚戶區改造8萬平方米、城市房屋徵收100萬平方米,全面完成危舊房、城中村改造拆遷掃尾工作。力爭完成房地產業投資260億元,開工建設500萬平方米、竣工450萬平方米。推動西城提速拓展。完善路網體系,啟動銅罐驛大橋、白市驛隧道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華岩隧道、快速路一縱線等項目建設。推動白市驛機場搬遷。改善城鎮環境,完成走馬古鎮和巴福、金鳳、石板等場鎮風貌改造。強化要素保障,加快寶洪220KV變電站、含谷供水保障工程建設和D711720燃氣管線搬遷,爭取用地指標8000畝,實施土地徵用1.2萬畝。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進格線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管理,促進公共服務機構信息共享,建設智慧城市。健全創衛工作長效機制,確保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實施市容環境整治五大行動,加快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停車場和公廁建設,新改建市政道路20萬平方米、公交場站4個,新增排水管網10公里,完成8個老舊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打造8條示範街區。強力推進“兩違”整治,處置違法用地620畝,拆除違法建築46萬平方米。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全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著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狠抓環保五大行動,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快城市揚塵和油氣污染治理;開展水環境專項整治,推進白含污水處理廠、桃花溪後續綜合整治工程;嚴控噪聲污染,確保環境噪聲平均值低於國家控制標準;新改建城市公園7個,新增園林綠地190萬平方米。
五、特色效益引領現代農業
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強化市場導向和科技支撐,著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特色農業。深化“兩長廊八基地”建設,新建特色效益農業基地2000畝,啟動1000畝農業高科技園區建設,建成西部冷鏈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5個。培育效益農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新型股份合作社3個,建成科技示範基地500畝,培育農村科技示範戶1000戶,土地規模經營度實現36%,力爭農產品優質率、商品率分別達到65%和90%。建設美麗鄉村。編制大溪河、金馬鄉村旅遊度假區規劃,完成8個特色旅遊村規劃,改造農村危舊房200戶,新改建農村公路40公里,建成陶跳路、山田路和白銅路,開通3條農村公交線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4000畝,推進16個村環境連片整治。
六、銳意進取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引領、創新驅動,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增強發展動力與開放活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健全創新服務體系,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質檢中心基地、重慶交通用鋁創新平台及產業孵化基地等公共服務平台,助推科技企業“新三板”上市,實現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5%。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紮實開展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工作,完善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健全政府採購網路管理系統,探索預算績效管理。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建設,探索財政經營性資金股權投資;加大政府債務管控力度,嚴控新增債務,逐步化解存量債務。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為城市居民,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行村社土地股權化經營、農村“三權”抵押融資。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力爭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萬戶,保持全市第一。完成衛生、人口計生、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革。切實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發揮高新區開放平台優勢,構建板塊招商機制,實施精準招商,力爭引進外資企業10家、行業龍頭企業5家,實際到位資金33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5億美元。引導企業加快“走出去”,打造服務外包特色產業園,支持企業參加境內外展會,發展年出口超千萬美元骨幹企業3家,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2億美元。
七、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公平正義、惠民利民,抓好民生實事和社會治理,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完善社會保障。推動充分就業,鼓勵積極創業,新發展微型企業750戶,實施就業培訓4700人,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以上。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規範社會救助,完善社會救濟,推進“陽光低保”,積極發展殘疾人、老齡和慈善事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強化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開工建設安置房40萬平方米,西彭城西家園、巴福九龍西苑公租房建成投用。推進社會事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升高中教育質量,加快發展學前教育、職業教育和社區教育,支持發展民辦教育;滾動實施教育十大建設項目,動工建設楊家坪中學彩雲湖校區、人和中學等6所學校,建成彩雲湖國小等4所學校,普惠性幼稚園占比達65%。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獨立運行;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完善基本藥物採購和使用監管,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加快高新區人民醫院、金鳳鎮衛生院改擴建,推進區精神衛生中心遷建。立足人文關懷,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推動文體事業健康發展,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項目創建,探索企業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深入開展幸福文化課堂等文化惠民活動,滿足民眾多層次文化需求;推進重慶少兒圖書館、區青少年宮建設,打造奧體休閒運動區,推動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加強社會治理。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深化社區標準化建設,減輕行政化負擔。強化村務管理,完成第九屆村(居)換屆選舉工作。加強社會組織培育和管理,重點發展公益慈善、社區服務等社會組織。引入競爭機制,推行政府購買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全力維護公共安全,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責任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公眾飲食用藥安全;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建成7個應急管理規範化鎮街,建設東城應急物資儲備庫。切實依法化解社會矛盾,完善大調解工作機制,堅持重大決策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公安信息化建設,依法嚴密防範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力爭民眾安全感達到90%以上,從更寬領域、更高起點深化平安建設。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八、不懈努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勤廉治政,切實轉變職能和提升效能,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好狀態。以強烈的使命意識,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努力應對轉型發展中的問題挑戰。以強烈的進取精神,堅持學以致用,強化教育培訓,著力提升施政本領和履職能力。以強烈的責任擔當,最佳化發展環境,規範行政行為,大力提高服務效能和管理水平。始終保持務實高效的好形象。深入實施法治政府建設,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嚴格落實行政問責制,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作用,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職的能力。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層級精簡、管理下沉的要求,理順八大功能板塊和各職能部門職責關係,強化行政效能考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服務體系,取消和下放市場監管、民生事業等審批服務事項。深化政務公開,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嚴格落實機構編制管理,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全面加強政務督查,確保政令暢通。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好作風。深入開展
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紮實推進“五個專項行動”,集中解決“四風”問題,堅持輕車簡從、簡化接待,清理節慶論壇展會活動,減少評比達標表彰,嚴格控制檔案、會議數量,切實改進文風會風。嚴格控制行政經費支出,嚴守公務接待規定,嚴肅整治公款旅遊,規範公務用車管理、領導幹部出訪活動,實施公務卡改革,“三公”經費節約資金全部用於改善民生。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改革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匯聚服務發展正能量。嚴格落實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等各項制度,規範公共資源交易秩序。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化審計和行政監察,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切實改進作風,淨化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