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九龍坡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九龍坡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是九龍坡區人民政府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龍坡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九龍坡區
  • 區級稅收收入:16億元
  • 發布時間:2013年
工作回顧,過去一年,

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極不平凡,面對複雜嚴峻的巨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我們堅定不移實施“東興都市、西強工業,城鄉統籌、兩翼齊飛”發展戰略,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持之以恆重統籌、惠民生、促和諧,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本屆政府的良好開局。
——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新增長。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70億元、同比增長11.5%,工業總產值1371億元、增長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億元、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400億元、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5.3億美元、增長33.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2.6億元、增長4.2%。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第三產業對區級稅收貢獻率達75.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49.3︰49.5;新增國家級技術企業30家,累計達98家、占全市總量的21.5%,均居全市第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
——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新進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超地區生產總值增速2.3個百分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000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150元、增長16%,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提高2.3平方米、達到26.6平方米。

過去一年

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領結果明顯。預計高新區占全區經濟總量比重達33.9%,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1億元、增長20.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0億元、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增長45%,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22億元、增長54%,區級稅收收入16億元、增長18.8%。推動產業集聚,引進世界500強歐尚國際商貿集團,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簽約入駐,推動華碩中國第二營運總部建設,群祥科技等33家企業建成投產,累計入駐筆電配套企業57家。推動科技創新,全國首個IT產業微企孵化園建成投用,新增國家級高新企業17家、專利授權566件、高新技術產品101項、重點新產品77項、科技部創新基金立項21項,數量全市領先。推動開發建設,高標準編制西區53平方公里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控制性詳規,實施征地1.1萬畝,高新大道、新鳳大道等51公里骨幹道路建成通車,4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36萬平方米安置房加快建設。
(二)工業經濟逆勢企穩。預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增加值達253億元、增長3.3%,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5億元、增長20%。強化轉型升級,編制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慶鈴重型車發動機、上海通用PDC等21個項目,新興產業產值達182.3億元、增長9.2%,占工業總產值的13.3%;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技改投資21.4億元,實施天泰鋁大板錠、隆鑫大排量機車等83個技改項目。強化集群發展,三大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94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量的68.9%;九龍園區做大汽摩製造產業,柳工機械、新能源產業園等16個項目加快實施,完成工業總產值520億元、增長18%,連續十年榮獲全市十強工業園區;西彭鋁產業區打造鋁深加工產業,西南鋁鋁熔鑄、交通用鋁科技支撐示範工程等11個項目順利推進,戴卡捷力輪轂等3個項目建成投產,完成工業總產值410億元、增長17%,獲評十佳特色工業園區,連續三年榮獲全市十強工業園區;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著力發展筆電配套和汽車電子產業,引進萊爾德電子等28個項目,完成工業總產值15億元、增長6.2倍。強化服務保障,新建標準廠房63萬平方米,出台工業“1+5”配套政策,落實提振工業經濟七條措施,幫扶30家重點工業企業穩增長,300家企業納入全市中小企業成長計畫;探索建立“助保貸”合作新模式,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健全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機制,強化能源企業溝通協調,水電氣等供應得到較好保障。
(三)“再戰西城”全面提速。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6億元,啟動建設區級重點項目42個、占全區重點項目總數的74%。完善體制機制,組建九龍西城管委會,成立西城行政服務分中心;設立西部國際涉農物流加工區,獲批“國家級物流樞紐”和“市級重點物流園區”。完善規劃布局,編制分區規劃、西部都市區發展規劃,深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西城發展框架基本形成。完善基礎設施,中梁山第三隧道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渝黔新線、D711/720燃氣管線遷建工程開工建設,成渝客運專線、快速路一縱線等5個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陶家生態公園一期、白彭路擴容升級、LNG調峰站等41個項目建成投用,支持九龍西苑、金鳳佳園、城西家園公租房建設,西城天驕、西城新苑等4個安置房項目基本建成。
(四)“再造東城”形象凸顯。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4億元,實施148個項目建設,背街小巷、支次幹道整治和城鎮旱廁、城市無燈區改造實現全覆蓋。最佳化城市功能,完善東城提質方案,編制新型城市化發展規劃;改造市政道路59萬平方米,新建排水管網62.9公里,新建公廁10座,新增停車位7181個;整治社區公園67個,新建城市公園3個,新增綠地面積241萬平方米。提速城市建設,策劃九龍半島整體開發,推進城中村危舊房改造拆遷掃尾工作,啟動石橋鋪老街等11個城市房屋徵收項目;加快實施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二期等25個市區暢通項目,西郊路人行地通、南華街下穿道等8個項目竣工投用,楊九路工業文化休閒藝術街建成開街;十大房地產項目順利推進,全區開工建設560萬平方米、增長13.1%,商品房銷售面積340萬平方米、增長10%。強化城市管理,整合數位化城市管理中心,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整治衛生死角863個,取消違規占道經營攤點1132個,拆除違法建築43萬平方米。
(五)城市經濟持續繁榮。市場主體總量達8.6萬戶、居全市第一,工商企業3.74萬戶、占全市總量的10.8%;註冊商標9991件,馳名、著名商標131件,市級名牌產品26個,均居全市第一;累計4家企業榮獲市長質量管理獎。做靚三大商圈,楊家坪商圈加快拓展,九龍濱江、華潤·萬象城提速建設;石橋鋪商圈擴容升級,核心區改造、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有序推進;陶家商圈啟動規劃編制,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理順商圈管理體制,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全區新增商業面積10萬平方米,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003億元、增長15%。做強現代服務業,出台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意見,服務業增加值達38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9.5%;紅星美凱龍等5個重點商貿項目順利推進,美每家二期建成開業,22家重點專業市場實現交易額723億元;引進金融機構5家,實現融資133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2318億元,融橋擔保公司完成增資重組,隆鑫通用成功上市;新增3A級景區1個、酒店星數6顆,舉辦旅遊節會35場(次),實現旅遊接待2020萬人次、旅遊收入50.3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5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5%。做大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63億元、增長11.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0.1%;扶持微型企業1050戶,新註冊民營企業5567家,爭取民營經濟市級專項資金5220萬元,兌現產業扶持資金8994萬元。做活開放型經濟,簽約項目78個,實際到位資金240億元,高交會、渝洽會簽約項目及投資總額均居全市第一;完成進出口總額31.5億美元、增長76%,榮獲市出口知名品牌示範區,西南鋁等8家企業獲評出口知名品牌企業、總量居全市第一。
(六)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累計流轉土地6.1萬畝,農民非農收入增長17%,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為2.06︰1。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在全市率先出台撤銷建制村集體資產處置辦法,完成101個村、1314個社集體三資清理,成功創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區;試點農村“三權”抵押融資,實現抵押貸款350萬元。成立村鎮銀行。白市驛鎮成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編制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新型股份合作社12個,新增花卉苗木1000畝、優質葡萄基地2000畝,打造西池等5個休閒品牌,周君記攜帶型火鍋獲全國休閒農業創意精品大賽金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推進鎮容村貌改善,啟動含谷、金鳳城鎮風貌改造,實施走馬古鎮風貌整治,打造陶家風情小鎮;新建農民新村5個、巴渝新居961戶,白市驛鎮高峰寺村獲評全市首個“中國最具魅力休閒鄉村”;開通農村公交線路3條,最佳化公交線路10條,建成二郎、中梁山公交場站;推進6個農村公路項目建設,通村通暢率達100%。解決3.4萬人飲水安全,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集中安全供水全覆蓋。全面完成小南海水電站移民征地實物指標調查工作。
(七)民生事業紮實推進。區級財政投入44.5億元改善民生,占一般預算支出的61%。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出台“1+5”配套政策,編制完成中國小校布局規劃,實施教育十大工程,鐵路中學、高新區實驗一小擴建工程進展順利,鵝公岩國小、華福國小建成開學,成功創建市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建國家級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推行“四補一放寬”優惠政策,財政貼息小額擔保貸款突破億元,免費培訓城鄉勞動者4100人次,實現就業再就業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03%。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0.1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37.1萬人、在全市率先實現市級統籌,城鎮職工醫保參保43.4萬人,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發放各類救助金9200萬元,惠及困難民眾7.5萬人。累計開建公租房366萬平方米、安置房174萬平方米。最佳化公共衛生服務,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區一院成功創建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區一中醫院成功創建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院,區五院配套工程建成投用,在全國率先建立公共衛生團隊服務模式,榮獲中國農村衛生改革項目先進區,成功創建國家慢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開展小餐飲等“五小”行業專項整治,在全市率先實現藥品安全電子監管全覆蓋。穩定低生育水平,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4‰。繁榮文化體育事業,華岩動漫產業園、三耳火鍋博物館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區文化館獲評國家一級館,全市首個藝術品著作權交易中心建成開業,市射擊射箭運動中心基本建成,成功舉辦黃桷坪新年藝術節等節會活動120場,參加市第四屆運動會等大型賽事、獲金牌126枚。狠抓創模創衛工作,以“雙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強力推進次級河流整治,建成污水處理廠10座,建設截污管網133.8公里,整治工業企業1474家,創衛工作通過市級技術評估考核,創模工作通過國家驗收,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8天。
(八)社會管理切實加強。實施社會管理創新項目25個,58個村(社區)推行格線化服務,社會治安重點地區民眾滿意率達90.5%,流動人口“溫馨五送”活動經驗全國交流。夯實社區工作,統一招聘76名工作人員,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區工作報酬“三掛鈎”增長機制,推行社區硬體標準化建設,新增社區服務用房2100平方米,打造“黃桷義工”等志願服務品牌。創新物業管理機制,歸集住宅專項維修資金2.9億元。保障公共安全,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和企業主體責任制度,9個掛牌重大安全隱患成功銷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和傷亡人數全面下降;完成區應急應戰指揮中心和“兩個平台”建設,中德災害風險管理合作項目工作經驗在G20墨西哥峰會交流。維護社會穩定,強化專業維穩、處置突發事件等隊伍建設,夯實公安基層基礎,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破案件數、打擊人數分別上升19.8%和7.3%;深化幹部下訪民眾工作,建成“一站式”民眾接待中心,市交辦信訪積案化解率達100%、疑難信訪案件化解率達91%;組建法律援助專業團隊,開展法律援助1625件;人民調解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9萬件,成功率達99%,有力促進社會和諧。
一年來,我們認真落實區委重大工作部署,主動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區政協民主監督,按時辦結人大代表建議360件、政協提案359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審批事項230項,行政審批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至4.48天。推進政務公開,組建電子政務中心,依法主動公開政府信息1.5萬件,妥善處理依申請公開11件。強化公共資源綜合交易管理,完成交易483宗,節約財政資金8000萬元。深入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審計監督,查處違紀違法案件23件23人。
老齡、婦女、青少年、兒童、殘疾人工作得到加強,民宗、僑台、民防、檔案、修志、保密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實施13個對口幫扶項目,落實資金4227萬元。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設立高級專家發展資金,引進高層次人才52名。深入開展軍民共建活動,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年53項政府工作獲國家級榮譽,256項獲市級表彰。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紮實推進“一極七區”建設,深入開展“再戰九龍西城年”主題活動,發展路徑更加明晰;強勢提振工業經濟,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更加強勁;深化分區規劃編制,完成征地2萬畝,實施六大攻堅項目,構築骨幹交通路網,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開展創模創衛攻堅行動,實施“關注民生·關懷一生”十大行動,發展成果惠及百萬人民,全區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取得這些成績,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各界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區幹部民眾同心協力、頑強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所有參與九龍坡建設的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九龍坡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
成績代表過去,發展永無止境。回顧一年工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政府工作與人民期待相比仍有差距,主要是:綜合實力大而不強,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產業結構亟待最佳化,對外開放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功能不夠完善,城市管理有待加強;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安全穩定工作壓力較大,社會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幹部幹事創業能力還需提高,政府自身建設仍需加強。對此,我們將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2013年工作目標及主要任務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年,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之年。綜觀全球,世界經濟依然錯綜複雜、充滿變數,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環顧國內,改革發展仍面臨風險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成長下行壓力有所加劇;著眼重慶,仍處在欠發達階段,屬於欠發達地區,推進“一統三化兩轉變”,實現“科學發展、富民興渝”任重道遠。立足九龍坡,全市發展排頭兵的位次已被趕超,區縣競爭更趨激烈,“保位爭先”形勢嚴峻;工業大區的優勢不斷削減,戰略性新興產業亟需培育,經濟轉型亟待破題;西城再戰、東城再造任務繁重,經營城市水平有待提升,建設美好九龍坡還需持久作戰。科學分析形勢,我們要充分認識轉型發展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要始終牢記理想化為實踐、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困難和挑戰考驗著我們,責任和重託鞭策著我們,目標和使命激勵著我們。我們一定要主動適應巨觀環境的新變化,深刻理解改革發展的新特點,牢牢把握人民民眾的新期盼,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堅定必勝信心,在改革創新中破解難題,在轉型升級中創造優勢,在真抓實幹中促進發展,全力推動九龍坡取得新突破、贏得新跨越、實現新崛起。
綜合各種因素,建議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八增長、兩確保、一控制、一下降”: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達到870億元,工業總產值增長10%、達到15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達到46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達到41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0%、達到51億元,工商企業戶數增長12%、達到4.2萬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達到2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達到13730元;確保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6億美元,確保實際利用內資26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億美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按照“科學發展、富民強區”要求,以“穩中求進、轉型發展”為總基調,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著力增強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動力,著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推動“五位一體”建設,努力開創美好九龍坡建設新局面。
重點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加快“三次創業”,全力建設高新區
堅持技術引領,增強高新區引擎作用,以創新推動轉型升級。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高效配置創新資源,新建一批產業孵化樓宇和加速器,推進國家質檢中心基地、市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基地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納入“新三板”擴大範圍試點,爭創國家級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和國家專利技術產業化基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現代商貿物流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高端裝備製造等百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引進主導產業龍頭項目2個,提速建設華碩中國第二營運總部、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華晨鑫源微車等重點項目,著力打造“1+3+X”產業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東區五四大道、玉靈路東段等市政道路建設,加快西區新梧大道、高龍大道、含青路等骨幹道路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路網體系;完成征地1萬畝,建設4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44萬平方米安置房。全年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00億元、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200億元、增長25%,區級稅收收入20億元、增長25%。
(二)夯實園區平台,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堅持集群發展導向,增強園區支撐作用,以增量帶動結構最佳化。加快園區建設。強化開發區意識,加快資源集約、要素集聚,深入實施“千億集群、百億企業”工程,重點發展汽摩、裝備製造、材料工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五大主導產業,占全區工業總量達70%以上。九龍園區加快向“綠色智造”轉型,新建標準廠房11萬平方米,推進悅康藥業等9個項目建設,工業總產值增長12%、達到580億元;西彭鋁產業區加快中國鋁加工之都核心區建設,新建標準廠房9萬平方米,建成中鋁薩帕等10個項目,工業總產值增長15%、達到470億元;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加快汽車電子、筆電配套產業發展,力爭引進電子類企業20家,工業總產值增長60%、達到24億元。加強自主創新。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電動汽車、高端機電裝備等新產品研發生產,打造一批兩化融合標桿企業;推進“升級改造、節能降耗、清潔生產”三項綠色工程,加速工業十大在建項目和十大技改項目建設,技改投入占工業投資30%以上。擴大對外開放。最佳化開放結構、拓展開放深度、提高開放效益,創新融資方式和路徑,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培育外貿增長點,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發展年出口超千萬骨幹企業3家以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引進外資企業20家,推動開放型經濟示範區建設。
(三)做強商圈經濟,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堅持產城融合發展,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方式加快改造升級,推動服務業與城市同步發展。突出商圈帶領。用抓工業園區的理念推動商圈建設,堅持新建與改造並舉、聚商與興商並重,完善商圈管理體制,深化商圈發展規劃,增強商圈集聚輻射功能。楊家坪商圈加速北拓,融合九龍濱江、華潤·萬象城等聯動發展,布局高端商貿業態,集聚國內外高端品牌,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億元;石橋鋪商圈改造升級,加快重啤地塊建設,打造中國西部IT數碼特色商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億元;陶家商圈完成規劃編制,提速開發建設,重點發展購物餐飲、休閒娛樂、金融證券、商貿商務等服務業。實施十大商貿重點項目,打造盤龍新城商業綜合體、華福路商業長廊和環彩雲湖經濟帶,加速建設九州國際汽摩城、紅星美凱龍等重點市場。新增商業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商品銷售總額力爭突破2300億元。壯大新興服務業。提升“五穀豐登·十泉十美”品牌影響力,力爭實現旅遊接待25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62.5億元。實施“雲創·蝶谷”、“川美·創谷”等十大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培育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文化產業園,力爭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長10%。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戰略諮詢、中介服務、商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醫療健身、養老、家政、物管等生活性服務業,打造二郎總部基地,力爭引進企業總部2—3家;搭建電子商務平台,支持網上創業,力爭引進優質企業5家。培育市場主體。加大扶持力度,激發市場活力,市場主體總量保持全市第一;降低準入門檻,最佳化發展環境,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5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1%。
(四)強化雙城聯動,加速推進新型城市化
堅持城市經營理念,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集聚力和輻射力。紮實開展“九龍西城建設形象展示年”主題活動,全區完成征地2萬畝,全力推動九龍(二塘)長江大橋、九龍半島濱江路、軌道五號線等十大攻堅項目。西城再戰出形象。加快邁向“城市時代”,著力建設科技生態新城、時尚休閒新都。全面展示西城規劃、交通、民生等形象,計畫投入220億元,實施197個項目,加快渝黔新線、成渝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快速路一縱線、中梁山第三隧道等骨幹道路工程,建成陶家商圈閉合路網。加快西彭、白市驛、陶家三大聚居區建設,同步配套市政、教育、衛生等服務設施。推動西部國際涉農物流加工區建設,建成中國西部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東城再造出亮點。加快邁向“商務時代”,著力打造重慶中央商務區輔中心。推進九龍半島整體開發,加快重慶電廠、九龍電廠搬遷,推動鐵馬片區等重點地塊開發建設;啟動30萬平方米城市房屋徵收,全面完成危舊房城中村拆遷掃尾年度任務;推動華岩、大堰、盤龍、三峽油漆廠等四大片區改造;推進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二期、鳳中立交等17個重點項目,推動快速路二縱線、五台山立交、石楊路建設,完成半山轉盤改造。實施房地產十大項目,開工建設300萬平方米以上。城市管理出實招。啟動西城垃圾中轉站建設,新增排水管網10公里,改建樓式垃圾站54座;最佳化城市路網,打造特色街區,改造建設城市道路7條,新增停車位4000個,加快公眾出行信息系統建設,緩解城區交通擁堵;完善市容環境督查考評機制,加強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有效解決占道經營、垃圾清運、污水排放等突出問題,逐步消除管理盲點,促進城市管理秩序化、規範化。生態文明建設出成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鞏固創模成果,保持次級河流整治成效,健全創模長效機制;積極建設生態園林城區,新建和改造城市園林綠地15萬平方米,打造濱江休閒區等城市靚點;狠抓藍天、碧水、綠地、寧靜、田園五大行動,推進資源節約和污染減排,強化城市揚塵、噪聲、尾氣等污染綜合治理,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五)統籌城鄉發展,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堅持效益優先、統籌兼顧,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深化綜合配套改革。著眼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編制非城市建設區域空間規劃,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三權”抵押融資,有序流轉農村土地,嚴格保護耕地,妥善處置撤銷建制村集體資產,穩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培育特色效益農業。立足區域特點,推動一、三產業深度融合,以“兩長廊八基地”為重點,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企業5家、新型股份合作社3個,建設科技示範基地1000畝;大力發展生態休閒農業,建設3個特色旅遊村,培育休閒農業品牌5個,規劃建設農業科技園區拓展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整治病險水庫,建設嚴家橋水利工程,編制小南海水電站移民安置規劃;實施土地治理4100畝,建設高效節水示範基地1000畝;推進山田路、陶跳路等農村公路建設,建成金寨路、學敬路。實施田園環保行動,深化村莊環境連片整治,加強飲用水源保護、面源污染整治、垃圾收集處理,新建農民新村3個、巴渝新居10萬平方米,建設山清水秀美好家園。
(六)發展社會事業,努力促進民生大改善
堅持惠民利民、共建共享,用改革的思路和可持續的辦法做好民生工作。促進教育公平。加快建設國家級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大力發展學前教育、職業教育和社區教育,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全力推動學校建設,實施人和中學擴建、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遷建、科技國小新建等十大項目,建成西彭公租房國小、彩雲湖國小,新增普惠性幼稚園60所以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充分就業。促進就業與產業良性互動,加快中小微企孵化平台建設,新發展微型企業1000戶以上,帶動就業7000人以上;建成充分就業村(社區)97個,打造創業型城區。強化社會保障。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完善救濟救助體系,推進“陽光低保”,保障困難民眾基本生活;積極發展殘疾人、老齡和慈善事業,做好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開工建設安置房186萬平方米,支持公租房建設,強化保障性住房管理和服務。提高健康水平。加強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區精神衛生中心建設,推動高新區人民醫院改擴建,建成渝州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動區二院、五院創建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爭創國家衛生區和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範區。開展小餐飲整治試點,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爭創全國藥品安全示範區。提高人口素質,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新建2個市級示範健身廣場,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居民健康指標保持全市領先。加強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帶領風尚、推動發展的作用,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消費直補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開展民眾文化活動,推動文藝精品創作,培育“暢想九龍”等5個特色品牌;推進華岩寺、清真寺保護修繕和走馬古鎮保護開發,創建國家一級圖書館,加快區檔案館建設,爭創市級文化先進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良好社會心態,切實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七)創新社會管理,開創和諧穩定新局面
堅持依靠民眾、服務民眾,著力營造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提升社區管理水平。推進社區標準化建設,充實社區工作隊伍,增強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建立實有人口動態服務管理機制,健全流動人口“十項服務”、“六項管理”制度;加強特殊人群教育救助和幫扶,建設社區矯正管理中心。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完成村(居)基層組織換屆工作。維護民眾合法權益。堅持幹部下訪民眾,及時回應民眾訴求,依法有效化解信訪積案,妥善處理群體性矛盾;健全大調解機制,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完善信訪救濟、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落實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強化公共安全保障。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交巡警勤務機制,加強專業隊、派出所建設,新建32個警務室,建設西彭消防站,強化“六張防控網”,繼續保持對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強化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切實履行安全生產監管責任,集中開展重點領域、重大隱患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充分發揮應急指揮“兩個平台”作用,實施國家級區域應急管理信息系統試點,建設西城應急物資庫。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
(八)加強自身建設,著力構建服務型政府
堅持內強合力、外樹形象,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轉變政府職能。更新行政理念、改革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三級行政服務體系;理順鎮、園區財政分配關係,完善鎮級財政體制;認真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完善績效評估、責任追究制度,積極開展輪崗交流、適崗培訓,打造實幹型隊伍,提升政府最佳化發展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和水平。推進依法行政。主動接受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監督,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機制,完善規範性檔案審查備案制度,嚴格行政執法責任追究;整合電子政務網路,有序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提升政府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政風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市委“七項要求”,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杜絕弄虛作假,戒除形式主義;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解決實際問題,嚴格控制會議活動,精簡檔案簡報,公務活動輕車簡從;厲行勤儉節約,嚴禁鋪張浪費,嚴格控制行政成本,確保“三公經費”零增長;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提升政府開拓創新、真抓實幹、拒腐防變的能力和水平。
各位代表,時代賦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實幹成就事業,奮鬥鑄就未來。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區委十一屆三次全委會精神,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廣博的智慧、更加自信的姿態,團結帶領全區人民,齊心協力,真抓實幹,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重慶市九龍坡區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秘書處2013年1月16日
《政府工作報告》部分名詞術語解釋
(以報告中出現的先後為序)
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指除基金收入和預算外收入外,地方政府可統籌安排使用的財政收入,包括各項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稅收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非稅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罰沒收入、專項收入等。
2.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指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經濟技術聯繫和相互作用關係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產業結構升級,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
3.高新區西區:指由高新區負責經濟發展和開發建設的金鳳鎮、含谷鎮、白市驛組團53平方公里區域。
4.新型工業化: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5.工業“1+5”配套政策:“1”:區委、區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意見》;“5”:全區制定的《九龍坡區材料工業發展規劃(2012—2016年)》、《九龍坡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2—2016年)》、《九龍坡區汽摩產業發展規劃(2012—2016年)》、《九龍坡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12—2016年)》、《九龍坡區裝備製造業發展規劃(2012—2016年)》。
6.提振工業經濟七條措施:為應對2012年工業經濟下行壓力,2012年9月,區政府出台《促進工業經濟穩健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政策窪地、加大資金幫扶、強化跟蹤監測、加大考核力度、深挖統計潛力、加大項目投入、加強服務協調提振工業經濟七條措施。
7.中小企業成長計畫:2012年全市啟動實施“萬戶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計畫到2015年全市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2萬戶以上,年營業收入2.5萬億元以上。全區力爭到2015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企業新增500戶,總數達1000戶。
8.助保貸:指建設銀行推出的一項服務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由區政府與建行重慶市分行簽訂合作協定,財政提供一定額度的風險鋪底資金(風險鋪底資金為1000萬元),為轄區中小企業增信,建行在貸款企業提供較低水平保證的基礎上,發放不超過風險鋪底資金5—10倍的貸款。
9.九龍西城:指轄區中梁山以西九鎮所轄範圍,總面積約352平方公里,將建設白市驛、西彭、陶家三個大型聚居區,是全區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戰場。
10.西部國際涉農物流加工區:位於白市驛鎮,規劃面積8.9平方公里,以大宗和中長遠涉農物流為主,主要承擔市內外大宗糧食、冷鏈物流的分撥與集散以及全市大宗農產品交易、儲備、應急保供和穩定物價等功能。
11.成渝客運專線:指成渝城際客運鐵路專線,主要輸送兩地直達客流,集散長途、過境及沿線客流。全長308公里,其中四川境內185公里,市內123公里,全線設計時速250公里,兩地1小時15分便可直達,總投資約394億元。預計2014年開始鋪軌並建設完成,2015年3月開通運營。成渝客運專線九龍坡區段長13.5公里,途經金鳳鎮、含谷鎮,涉及5個行政村、19個合作社,總投資7.5億元。
12.九龍東城:指全區行政區域內中梁山以東的城市區域,轄楊家坪、謝家灣、石坪橋、黃桷坪、石橋鋪、渝州路街道、華岩鎮中梁山街道和九龍鎮,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
13.九龍半島:以黃桷坪地區為主體,與楊家坪地區密切關聯,是主城“兩江四岸”沿線三面環水的一個半島,是全市規劃建設的十大城市片區之一,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5.5平方公里,定位為中央商務區輔中心。
14.城市經濟: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突出的地區經濟。
15.市場主體: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和資產,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自然人。
16.現代服務業:指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包括新興服務業和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主要分為商業服務、電信服務、建築工程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旅遊服務、娛樂文化和體育服務等九大類。
17.民營經濟:包括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個體經濟指在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從事個體勞動和個體經營的私有制經濟;私營經濟指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工勞動為基礎,並以盈利為目的和按資分配為主的一種經濟類型。
18.開放型經濟:與封閉型經濟相對立的概念,指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的經濟體制模式。
19.三資清理:指清理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理對象為村(社)集體經濟組織,以及代行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居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理範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資金、資產和資源。
20.農業現代化:指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指導農業,用現代知識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現代化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手段。
21.教育“1+5”配套政策:“1”:區委、區政府《關於加快教育強區建設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5”:《關於加快發展學前教育的實施辦法》、《關於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意見》、《九龍坡區現代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規劃》、《關於鼓勵建設配套學校的意見(試行)》、《九龍坡區“教育功臣”、“重教模範”和“功勳教師”獎勵辦法》。
22.“四補一放寬”優惠政策:指在全市率先創新的就業扶持政策。“四補”:指給予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人員低保就業補貼,給予符合條件的“35、45”城鎮失業人員崗位補貼,給予招收畢業三年內高校畢業生企業崗位補貼,給予驗收達標的充分就業村經費補助;“一放寬”:指放寬中小企業和自主創業個體小額擔保貸款額度。
23.生態文明:指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係歷史的總結和升華。
24.次級河流整治:全市的主幹河流為長江、嘉陵江和烏江,其餘支流均為次級河流。轄區的次級河流有桃花溪、跳蹬河、大溪河、梁灘河。按照全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要求,針對各次級河流污染現狀研究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採取污水截流、工業污染治理、畜禽污染防治、河道清淤及生態修復、生態補水、農田徑流污染控制等綜合措施治水,確保河流消除黑臭、水質達標。
25.流動人口“溫馨五送”活動:指為流動人口送政策、送溫暖、送信息、送法律和送健康活動。
26.社區工作報酬“三掛鈎”增長機制:2012年7月,區政府出台《九龍坡區社區工作人員報酬實施辦法(試行)》及《九龍坡區社區工作經費管理辦法(試行)》,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區工作報酬的自然增長機制,將社區工作經費及工作人員報酬與相應社區的工作量、責任及績效等情況掛鈎。
27.應急指揮“兩個平台”:指應急應戰指揮平台和預警信息發布平台。
28.中德災害風險管理合作項目:指由中德兩國共同開展的一項旨在加強國際災害應急管理合作交流,提高政府災害應急管理水平的工程。由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與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合作實施,我區作為全國2個試點區域之一(另為廣東省深圳市),試點內容主要是公共風險分析與預案最佳化。
29.G20:又稱20國集團,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9月25日由八國集團的財長在華盛頓宣布成立。其宗旨是為推動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韓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個國家以及歐盟組成。
30.分區規劃:指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局部地區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進一步安排,以便與詳細規劃更好地銜接。
31.“關注民生·關懷一生”十大行動:2011年8月區委出台《關於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建設美好九龍坡的決定》(九龍坡委發〔2011〕22號),創新提出開展“關注民生·關懷一生”十大民生行動。10月區委印發《創新“關注民生·關懷一生”十大民生行動實施方案(試行)》(九龍坡委發〔2011〕23號),全面實施“生育關懷、教育關懷、就業關懷、住房關懷、健康關懷、貧困關懷、助殘關懷、文明關懷、平安關懷、老年關懷”十大民生行動,從與民眾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教育、健康、住房等十個方面,對全區市民從出生到死亡予以全程關懷,逐步形成終身惠民體系。
32.信息化: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
33.戰略性新興產業: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3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包括各項稅收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專項收入和其他收入。2012年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實現46.2億元。
35.新型城市化:指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走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城鄉一體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實現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6.“五位一體”建設: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37.新三板:特指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系統進行轉讓試點,因為掛牌企業均為高科技企業而不同於原轉讓系統內的退市企業及原全國證券交易報價系統、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掛牌公司,故形象地稱為“新三板”。新三板概念股也就是滬深股市中跟上述新三板市場中有關的股票。
38.產業集群: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互動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
39.“1+3+X”產業體系:指按照高新區“十二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以電子信息為第一支柱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為三大優勢產業,現代物流、文化科技、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新興產業同步發展的“1+3+X”產業體系。
40.高新區東區:指由高新區負責經濟發展和開發建設的石橋鋪街道和渝州路街道範圍內的20平方公里區域。
41.綠色智造:指工業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擺脫依靠污染環境、普通勞動力及其他要素堆積的粗放增長模式,轉而圍繞綠色化、智慧型化等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節能、優質高效的工業體系,是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體現。
42.商業綜合體:又稱“城市綜合體”,就是將購物與酒店、辦公、居住、展覽、餐飲、會議、文娛等功能進行有機組合,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集約式、多功能、高效率、複合型現代建築群落。
43.環彩雲湖經濟帶:指將環繞彩雲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打造的一個集百貨、超市、總部經濟、休閒旅遊、家居建材等現代商貿業態於一體、縱深約1.5千米的新興城市生態經濟區。
44.五穀豐登·十泉十美:指轄區旅遊名片的系列品牌。五穀:九龍·溫泉谷、九龍·歡樂谷、九龍·創意谷、九龍·生態谷、九龍·故事谷。十泉:貝迪溫泉、天賜溫泉、海蘭雲天溫泉、九龍原湯溫泉、上邦璞石溫泉、華岩溫泉城、寨山坪溫泉城等。
45.雲創·蝶谷:項目全稱“重慶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北起高新區留學生創業園,南至新世紀建材城,西起華岩風景區,東至巴國城,面積約7平方公里。由九龍坡區、高新區與中國電子器材總公司合作建設,投資總額約10億元人民幣。以“雲計算”數據中心為核心,涉及動漫、遊戲、工業設計、軟體設計等領域的雲端套用,形成以動漫、工業創意產業、國際動漫會展、動漫學院、主題公園、餐飲文化產業和宗教、旅遊文化產業為一體的集合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46.川美·創谷:位於黃桷坪街道,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15億元,由四川美術學院、區政府、市文資公司共同打造,已於2011年6月開谷。該項目以藝術家創作、藝術品展示交易、藝術教育培訓、藝術體驗、文化創意總部基地等為主,形成以藝術創作、設計、包裝、交易、體驗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實現各種業態的交融互補與多元整合。
47.城市經營:指政府運用市場機制來調控城市發展目標與有限資源之間矛盾的一種經濟活動,運用市場手段對城市的各類資源、資產進行資本化運作與管理。城市經營既有政府行為,又有市場機制,“兩隻手”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城市經營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對計畫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市發展、建設方式的深刻變革。
48.九龍(二塘)長江大橋:指在2007—2020年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年修訂版)中連線九龍半島與南岸區的擬建跨江大橋,西端以隧道形式穿越九龍半島地區與青龍嘴立交相接,連線南北幹道,東端與南岸區渝南分流道相接。
49.九龍半島濱江路:在當前九龍半島規劃設計方案中,該項目有兩套設計方案:一是對濱江過境交通分流,改線在半島北部下穿,隧道長度1315米;二是沿江岸修建濱江道路,與已建好的九濱路連線,同時連通大渡口區濱江路。
50.軌道五號線:北起園博園,南至江津,線路全長約70.1km,投資估算約180.7億元,主線規划走向途經轄區石橋鋪、二郎、華岩鎮、陶家鎮、西彭鎮,共設車站33座,在轄區設有石橋鋪、石新路、巴山、二郎、華岩、九龍園區、黑岩村、陶家、石塔村、西彭10個車站。計畫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園博園至西彭,二期西彭至江津。項目一期力爭2013年啟動建設。
51.十大攻堅項目:為加快推進事關全區發展大局的各項控制性重大項目,經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在2012年成渝高速公路擴能改建工程、黃磏港項目、渝黔新線、白市驛機場搬遷、九龍半島整體開發策劃、中石油D711和D720燃氣管線搬遷六大攻堅項目基礎上,新增九龍(二塘)長江大橋、軌道5號線、成渝鐵路改道工程、九龍半島濱江路四大攻堅項目,形成2013年十大攻堅項目。
52.渝黔新線:指重慶至貴陽鐵路新線,全長345公里,其中市內112公里,貴州境內233公里,設計時速為200公里/小時,總投資449.2億元。2012年12月動工,計畫於2017年12月完工。渝黔新線九龍坡段長43公里(客運線8公里,貨運線35公里),總投資45億(客運線13億,貨運線32億),客運線途經華岩鎮,貨運線途經白市驛鎮、含谷鎮、石板鎮、陶家鎮、西彭鎮和銅罐驛鎮。
53.三級環境監管網路體系:指區級部門、街鎮(園區)、村(居)三個層面聯合建立的環境監管網路。
54.兩長廊八基地:指大溪河流域生態觀光長廊、二環公路沿線休閒體驗長廊和花卉苗木、優質葡萄、百年柑橘、休閒垂釣、科技示範、調味品、休閒食品、肉類製品八個基地。
55.村莊環境連片整治:指地理連片、同種污染類型、同種治理措施或同一保護對象的“同治連片”行政村綜合整治。
56.流動人口“十項服務”:指為流動人口提供勞動就業、房屋居住、戶籍戶口、子女教育、醫療衛生、人口生育、政治生活、社會保障、法律援助、權益保護服務。
57.流動人口“六項管理”制度:指規範流動人口居住、出租屋、用工、經營、治安和信息管理六項制度。
58.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根據社會治安的需要,科學整合現有警力和社會資源,構建以派出所和交巡警為骨幹,以群防群治力量為依託,以社會面、社區和內部單位防範為基礎,以可能影響社會治安的特殊人群、危險物品管理為重點,人防、物防、技防結合,精確指導、快速反應、效力持久的社會治安防控網路。
59.六張防控網:指街面巡邏防控網、城鄉社區(村社)防控網、單位和行業場所防控網、技術視頻防控網、“虛擬社會”防控網和區域警務協作網。
60.三級行政服務體系:指在拓展區行政服務中心服務領域範圍內,著力構建的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便民服務體系。
61.八項規定: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八項規定,對調研、開會、檔案、出訪、警衛、新聞、文稿、勤儉八個方面予以剛性要求。
62.七項要求:2012年12月28日,召開市委常委會議,學習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八項規定,審議通過《中共重慶市委常委會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強調查研究、規範會議活動等七項要求。
63.三公經費:指用財政撥款開支的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