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石弓

九石弓

選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共同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思想為主,並融合進、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該作品中的“刻舟求劍”被選入“北師大版5年級”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六單元第二十八課“《呂氏春秋》一則”(P119)。

基本介紹

原文,譯文,注釋,作者,相關內容,

原文

齊宣王好射,悅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以試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生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

譯文

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誇耀他能夠拉開強弓。他曾經使用的弓,只不過三百多斤(就能夠拉開了),拿給左右的大臣看,近臣都拿過來試拉,故意把弓拉開一半就停止,都說:“要拉開這弓力氣不少於一千多斤除了大王還有誰能使用這張弓?”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然而,齊宣王使用的弓力氣不超過三百多斤,可是他卻一輩子以為是真的一千多斤,這是多么可悲啊。

注釋

1.好:喜愛。
2.引:拉。
3.皆:都。
4.止:停止。
5.以:認為。
6.過:超過。
7.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8.關:同“彎”,指拉滿弓。中關,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作者

呂不韋(公元前292年-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呂不韋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關成語:一字千金呂不韋出生於衛國濮陽,在韓國陽翟經商,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
九石弓
呂不韋趙國邯鄲經商時,偶然結識秦國宗室,質於邯鄲的王孫異人(後改名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西入鹹陽,遊說秦國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前251年,秦昭襄王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以呂不韋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三年後秦莊襄王病故,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任秦相期間,組織其門客編纂著名的《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即成語“一字千金”的出處。執政時曾攻取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相關內容

齊宣王在位19年(公元前333年一314年),在坐享他老子齊威王鞏固起來的霸業的同時,卻把老國君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作風丟得乾乾淨淨。不僅沒有什麼政績,而且時至今日還讓人們為他開“九石弓”的事兒感到可笑。 這位“齊寡人”嗜好射箭,樂於別人稱讚他能用強弓硬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於是左右的人都說他時常所用的“三石弓”不下“九石”既然眾口一詞,這位大王便昏昏然、陶陶然地信以為真了,直至到了陰曹地府,仍以為自己是神腕大力士,舉世無雙。對此,有人感嘆:如此昧於自知之明,豈不悲哉! 當然,可悲的並非齊宣王一人,他左右那些只會吹牛拍馬<連真話都不敢說一句的臣子和幕僚,不也同樣令人感到很悲哀嗎?*誰作了惡)誰就得架到愁翱奮一一萊蒙特可悲的“九石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