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乘龍
拼音
chéng lóng
詳細解釋
1、比喻趁時而動。
《
易·乾》:“時乘六龍以御天。”
王弼 註:“升降無常,隨時而用,處則乘潛龍,出則乘飛龍,故曰‘時乘六龍’也。”六龍指乾卦六陽爻。
《
南齊書·芮芮虜傳》:“陛下承乾啟之機,因乘龍之運,計應符革祚,久已
踐極,荒裔傾戴,莫不引領。”
2.乘坐龍車。
《
楚辭·九歌·大司命》:“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
3.騎龍。
《
東觀漢記·馮異傳》:“上曰:‘我夢乘龍上天,覺寤,心中動悸。’”
唐
韓愈 《華山女》詩:“玉皇
頷首許歸去,乘龍駕鶴來青冥。”
《
剪燈新話·水宮慶會錄》:“拋樑上,乘龍夜去陪天仗。袖中奏罷一封書,盡與
蒼生除禍瘴。”
4.比喻成仙。
《
史記·
封禪書》:"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
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
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後因以"乘龍"比喻
成仙。
《史記·
孝武本紀》:“黃帝采
首山銅,
鑄鼎於荊山下。鼎
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
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三國 魏
曹植《仙人篇》詩: “不見軒轅氏,乘龍出
鼎湖。”
唐
杜牧 《書處州韓吏部孔子廟碑陰》:“晝日乘龍上天,誠得其藥,可如黃帝。”
宋
蘇軾 《過萊州雪後望三山》詩:“安期與
羨門,乘龍安在哉!”
5.對帝王死去的諱稱。
明
李夢陽 《贈何舍人齎詔南紀諸鎮》詩:“先皇乘龍去不返,悲風慘澹吹宸極。”[2]
6.比喻得佳婿。
《
藝文類聚》卷四十引《楚國先賢傳》:“孫儁字文英,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
唐
杜甫 《李監宅》詩:“
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宋
向滈《滿庭芳·壽妻母高令人》:“那更堪,門闌多喜,女婿近乘龍。”
明
湯顯祖 《
牡丹亭·鬧殤》:“恨不呵早早乘龍。夜夜孤鴻,活害殺俺翠娟娟雛鳳。
7.四條龍。
《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帝賜之乘龍,
河漢各二,各有雌雄。”
杜預 註:“合為四。
《史記》卷三〈殷本紀〉~02~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舊本作『險』,亦作『岩』也。」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傅險即傅說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聖人窟,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即虞國虢國之界。又有傅說祠。注水經雲沙水北出虞山,東南徑傅岩,歷傅說隱室前,俗名聖人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