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動物,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公共文化,交通,民族文化,旅遊,
歷史沿革
境地隋朝屬牂牁郡。
元代始有建置。至元年間,今縣境為都雲安撫司和定雲府間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內始有建置,朝廷在壩乾置夭壩長官司,管理今縣境及巴榔、陽基等地苗疆土務。
明
洪武七年(1374年),夭壩長官司歸順明廷。十三年(1380年),改為苗夷長官司。十八年(1385年),升為蒙囊
直隸夭壩安撫司,仍管理原境土務。
清
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隸都勻府,將巴榔等地劃入都勻。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準建八寨廳,廳治在今老八寨。乾隆六年(1741年)纂成的《貴州通志》載其時廳轄境為:“東至黎平府古州楊條寨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都勻縣太平汛界三十里,南至
獨山州三角(腳)屯界六十里,北至
丹江通判黃土寨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都江通判底覽寨界八十里,西南至都勻縣
普安司界五十五里,東北至丹江黨浪寨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麻哈州隆里界一百里。”廳轄4個土司:夭壩司,駐夭壩,領今岩英、興仁、
鹹寧(今屬
麻江縣)、燒茶、龍泉、雞賈(今屬
都勻市)、金鐘、交梨(今屬
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計60寨;揚武司,駐硃砂廠,領今揚武、長青、龍塘、黨早、復興一帶,計43寨;排調司,駐排調,領今排調、方勝、加配、羊巫、永樂(今屬雷山縣)、柳烏(今屬雷山縣)一帶,計39寨;
永安司,駐卓佐,領今新華、大興、南皋一帶,計51寨。此後廳轄地域有所變動,據乾隆十四年(1749年)貴州巡撫愛必達編纂的《黔南識略》載,廳治亦西遷約5公里設在龍井塘今縣駐地。
八寨廳建制一直沿至民國初年。
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國民政府撤丹江縣(雷山),其西南部併入八寨,取丹江與八寨各一字,稱“丹寨”至今。
1949年12月4日,丹寨縣城解放。12月6日,建立丹寨縣人民政府,隸於獨山專區(1952年11月改稱都勻專區)。同時建立城關辦事處和揚武、興仁區人民政府及龍泉鎮人民政府。
1956年4月18日,國務院以(56)國設司第30號檔案批覆,撤消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鎮遠專區的餘慶縣劃歸遵義專區,都勻專區的麻江、丹寨、黎平、
從江、
榕江5縣劃入黔東南自治州。
1957年1月,改稱丹寨縣。
1959年1月,撤銷丹寨縣建制,與爐山、雷山、麻江合併建為凱里縣。
1961年8月,恢復麻江縣和雷山縣建制,原丹寨縣建制分別劃歸麻江縣和雷山縣。
1962年10月,恢復丹寨縣建制。
1990年,全縣有3個區、一個區級鎮、20個鄉(鎮)、157個村(街)。
1992年1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
龍泉、排調、
興仁3個區;將龍泉、金鐘、合心3鄉(鎮)並建
龍泉鎮,排調、岔河、孔慶、加配、羊巫、
方勝、黨早7鄉(鎮)並建
排調鎮,興仁、燒茶、岩英、新華4鄉(鎮)並建
興仁鎮,揚武、復興2鄉並建
揚武鄉,長青、
龍塘2鄉並建
長青鄉,雅灰、麻鳥、排路2鄉並建
雅灰鄉,南皋、
大興2鄉並建
南皋鄉。
2019年8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丹寨縣設立
金泉街道,金泉街道轄原龍泉鎮農場社區、金揚社區、金泉社區、東湖社區、中華村、排正村和原揚武鎮老八寨村,街道辦事處駐金泉社區。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8月,丹寨縣共轄1街道、4鎮、2鄉:
金泉街道、龍泉鎮、興仁鎮、
揚武鎮、排調鎮、南皋鄉、雅灰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丹寨縣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為東部的加配鄉牛角山主峰,海拔1693米;最低點為東南部的雅灰鄉叮冬村境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河口處,海拔370米,一般海拔在700~1100米之間。地貌類型有4類,以低山地貌為主,占47.12%,低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次之,中山地貌僅占2.38%。不同的地貌類型為發展多樣化農業提供了條件。
氣候
丹寨縣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山地氣候特徵明顯,分為溫暖、暖和、溫涼、冷涼4個氣候亞區。四季分明,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夏季均溫21.0~36℃,冬季均溫2.0~7.0℃,年平均氣溫12.6~17.2℃,無霜期228~283天。平均降水量1259.7~1508.4毫米,為貴州省多雨縣份之一,但降水時空分配不均。
水文
丹寨縣境內有大小河流20條,年均徑流量7.94億立方米,其中往南注入柳江的河流有排調河、猴子河、雞家河等11條,向北注入清水江的河流有南皋河、擺泥河等9條。
土壤
丹寨縣有紅壤、黃壤、黃棕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水稻土6個土類。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根據凱里水文中心站編繪的等值線,丹寨縣境內每年平均陸面蒸發500-630毫米(丹寨氣象局為605毫米),水面蒸發920-960毫米(丹寨氣象局為953毫米),計算出縣境多年平均徑流深885毫米,相應的處徑流量為7.937億立方米(含地下水年總量1.8億立方米)。由於境內徑流主要是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所以各地徑流差異較大。縣境東部邊界多年平均徑流深達950毫米,而西部邊界僅為650毫米。境內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或河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條,水能理論蘊藏量51689.12千瓦,可能開發量14610千瓦。
植物
丹寨縣森林木本植物有栲、松、杉、油桐、山蒼子、楠等97科519種,森林覆蓋率30.70%。常見天然牧草品種有35科222種。縣境古老瀕危珍稀植物種類較多,已知的有24種,其中列為貴州省第一批國家保護樹種14種,占全省42種的33%。主要有銀杏、禿杉、黃枝油杉、柔毛油杉、穗花杉、翠柏、福建柏、銀鵲樹、杜仲、白櫟樹、香果樹、
白辛樹、閩樹、楠木、十齒花、馬尾樹、檫木、小葉紅豆杉、金錢械、青錢柳、野黑豆、野菜豆、野飯豆、野紅皮豆等。藥材資源有川桂、杜仲、黃柏、金銀花、香麝、硃砂等166科518種。
動物
丹寨縣野生動物:
豹貓、
野兔、白面獐、鼠、
松鼠、飛鼠、竹鼠、狐狸、水獺、
蝙蝠、
旱獺等。鳥類主要有燕、野鴨、布穀鳥、鷹、
貓頭鷹、
猴面鷹、烏鴉、野雞、錦雞、竹雞、韓雞、鵪鶉、畫眉、麻雀、喜鵲、啄木鳥、
白鶴等。縣境魚類,主要有鯉魚、草魚、鱅魚、
馬口魚、
紅袍、
白甲魚、泉水魚、銅魚、麥穗魚、烏鱧、角魚、花魚、
蛇螈等7科26種。節肢動物有蝦、蟹,兩棲動物有蟾蜍、岩蛙(石蚌)、大鯢等。
礦產資源
丹寨縣由於地層發育和地質構造的有利因素,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有汞、鉛、鋅、銅、銻、金、煤、鐵、磷、重晶石、石灰石、白雲石、高嶺土和鈾、硒、釩等礦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丹寨縣總人口17.2萬人,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78%以上。
民族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丹寨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8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5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4.2億元。全縣非公有制經濟預計實現增加值9.4億元,占GDP比重的52.3%,三次產業比重由2012年的29.4︰25.8︰44.8調整為23.3︰29.4︰47.3。
第一產業
2013年,丹寨縣完成了41.3平方公里園區規劃編制和核心區主幹道、機耕道、展示廳、電力、灌溉等設施建設,流轉園區土地8914畝、栽植藍莓4000畝,建成圈舍4.2萬平方米,生豬存欄1.3萬頭,調增經濟作物8.37萬畝,糧經比達到41:59。全縣新建茶園2萬畝,低產茶園改造1萬畝,茶園總面積達到10.18萬畝,茶葉產值3.2億元;蔬菜種植10.3萬畝,總產值3075萬元;種植西瓜1500畝,總產值1800萬元;烤菸種植0.3萬畝,優質硒鋅米種植0.3萬畝,新建精品果園0.5萬畝。春季水稻栽插8.68萬畝,夏糧總播7.81萬畝,水稻高產和玉米高產創建分別完成3.32萬畝和1.03萬畝,全縣糧食總產量4.1萬噸。生豬、牛、羊、家禽分別出欄20.13萬頭、0.60萬頭、0.40萬隻和31.72萬羽,實現肉類總產量0.8萬噸、水產品產量632噸。
第二產業
2013年,丹寨縣初步形成裝備製造、食品加工和生物醫藥三大主導產業,其中裝備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從低到高、從原材料到高端產品的全產業鏈。全年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各新增9戶,全縣500萬元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7.6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46.9%。全年新開工建設工業產業項目28個,興富祥裝備製造一期、瑞德鑄件生產、九鼎車輛一期、冀黔鴻業鋼構生產等12個項目建成投產。
第三產業
2013年,丹寨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04元。全年商品房銷售8.34萬平方米。成功舉辦“2013中國·貴州丹寨祭尤系列活動”,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2.33億元,同比增長31.9%。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0.4億元,同比增長13.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達到12.6億元,同比增長46.8%。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丹寨縣完成16所幼稚園改擴建,學前一年教育入園率達90%,高出省、州水平,基本實現普及學前教育目標。開發區國小、長青二小、排調二小、300套鄉鎮教師公租房竣工投入使用;國小、國中寄宿率分別達到36.18%和76.8%,18035名學生享受營養改善計畫。高招本科進線314人,比2012年的252人增加了62人,高考綜合排全州第7名。
醫療衛生
2013年,丹寨縣基本完成開發區醫院、96套鄉鎮衛生院公租房主體工程,縣急救中心、縣計畫生育服務站和鄉鎮衛生院職工周轉房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累計建成149個村級衛生室;全縣參加新農合15.6萬人,參合率位居全州前列,比2012年度增加6249人,補償農民看病費用6416.94萬元;農村改廁、除“四害”取得成效,“省級衛生城市(縣城)”通過省、州複查。
社保
2013年,丹寨縣全縣新增城鎮就業447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03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97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236人。發放城鄉低保金、一次性生活補貼、救災救濟等資金5499.6萬元、救助糧672噸;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282人;鄉鎮7個敬老院建設基本完工,揚武、興仁敬老院入駐87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8‰和1.8‰內,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6.1%,早育率、政策外多孩率分別低於控制目標值1.17個和0.76個百分點,長效避孕措施落實率達95.99%;發放各類補助、獎勵資金140多萬元。
公共文化
2013年,丹寨縣文化推介對外影響擴大,成功舉辦2013年中國·貴州丹寨蚩尤文化系列活動及民族歌舞史詩《圖騰鳥》大型文藝演出。
交通
丹寨縣地處東經之間,位於貴州省東南部,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距省會貴陽市210公里。截至2013年,其中國道29公里,縣道77公里,鄉道96公里,村級公路417公里,5個鄉鎮通了柏油路,142個行政村已通公路,未通公路的19個村約155公里(全縣最邊遠的村寨),行政村通車率為88%。全縣油路里程83公里。其中321國道線丹寨境29公里;台辰至下司線14公里(丹境段);縣道丹寨至排調33公里;鄉道大坪至長青5公里;鄉村公路鑲邊91.7公里。
民族文化
丹寨是一個以苗族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縣。地處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點,至今仍保留著古樸、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變遷和繁衍生息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丹寨民族文化分布於全縣七個鄉鎮,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貴州乃至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精品。錦雞舞、芒筒蘆笙舞、木(銅)鼓舞、給哈舞、板凳舞等民間傳統舞蹈曾多次參加省、州及國家舉辦藝術節比賽獲得最高獎。民間工藝蠟染、古法造紙、剪紙、織錦、挑花、刺繡等獨秀一方。
苗族錦雞舞
錦雞舞發源於丹寨縣
排調鎮境內,流傳於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亞族群。他們居住在麻鳥、羊先、也改、黨早、加配、羊物等村寨,方圓約50多平方公里,兩萬多人口。
錦雞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動中擔當重要職責,節日娛樂是錦雞舞表演的最大內容。婚慶、迎客禮儀、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託錦雞舞來進行。錦雞舞的伴奏蘆笙,苗語稱:“更拉”,又稱“四滴水”。表演錦雞舞時,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後起舞,排成一字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
2007年,在貴州省最高水平的舞蹈大賽首屆“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原生態類總決賽上,丹寨《錦雞舞》首奪最高獎金黔獎,2009年第二屆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上,丹寨《芒筒蘆笙祭祀樂舞》再次問鼎金黔獎,奠定了丹寨縣在貴州省乃至全中國原生態類舞蹈上的突出地位。在2009年成都第二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錦雞舞》被評為太陽神銀獎,在杭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錦雞舞》以最高分被評為
中國傳統舞蹈金獎。
丹寨苗族蠟染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苗族蠟染有點蠟和畫蠟兩種技藝,從圖案上可分為幾何紋和自然紋兩大類。丹寨苗族蠟染的作者們更喜歡以自然紋為主的大花,這種圖案造型生動、簡練傳神、活潑流暢、充滿誇張,鄉土氣息十分濃厚。安順苗族蠟染以幾何紋樣為主,圖案結構鬆散、造型生動。織金苗族蠟染以細密白色為主,布滿幾何螺旋紋,圖案結構相互交錯,渾然一體。蠟染能手王阿勇曾於1983、1984年兩次赴美國進行蠟染技藝表演,被讚譽為“來自東方的藝術家”,蠟染被稱為“東方第一染”。
石橋古法造紙
石橋因一座天然石拱橋連線河兩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紙作坊遺址就坐落在天然石橋20米對面大岩腳石壁下,石壁寬約百米,高約八十米。石壁前傾,能遮蔽風雨,是一座極好的天然作坊;內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紙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紙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石橋苗族先民借鑑古老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構皮,杉根、糯葉、滑樹、獼猴桃藤等豐富原材料,融入當地苗族文化元素,經過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紙、壓紙、曬紙、揭紙、打包等幾十道工序,最後成紙。所以石橋古紙具有纖維長、拉力大、純天然等特點。在古法紙的生產過程中,從河漚、漿灰、裝紙甑、起鍋到選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現代工具,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被譽為中國古代造紙工藝的活化石。
苗族服飾
丹寨縣境內苗族“嘎鬧”支系有七個亞族群,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圖騰物作為飾品圖案來穿著佩戴的習俗。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鳥衣。隨著時間的延伸,各亞族群的區別越來越大,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能體現的刺繡或蠟染技藝上,竭盡其能地表現他們的圖騰物—--鳥紋,把鳥紋發展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對鳥的極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鬧”支系的服飾藝術形象和藝術魅力,並向外透露了“嘎鬧”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鳥衣”“錦雞服”蠟染古裝等則成為對鳥崇拜的集中體現,也成為該支系鳥文化藝術的經典。
苗族口頭經典“賈”
“賈”流傳在丹寨縣以及凱里、黃平、
台江、
雷山、都勻等縣市的苗族地區“賈”為苗語音譯,意為苗族經典。它是一種在當地苗族社會中最具權威和影響最深廣的獨特文類,為亦詩亦歌體文學樣式。“賈”分為十二支,有些支下面還分為若干“串”或“朵”,相當於漢語的“章”、“節”,總篇幅約有2.4
萬行。“賈”包含了古代苗族關於社會與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辯理、判理等程式性內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觀,倫理道德觀和價值觀。《賈》是苗族先輩留給後人最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族古代文學、史學、哲學、法學、巫學的綜合集成,是苗族
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苗年
苗年(苗語“nengxnix”、“nengxnixnaol”),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民眾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自古以來,這一地區的苗族社會中就使用著與漢族地區的“農曆”有明顯區別的人類最早的曆法——苗歷。苗歷的歲首,即為苗族新年。由於苗族特別的宗族意識和“議榔”社會管理原則,過“苗年”的日期在一個區域的各苗寨中,有按順序進行的習慣。這種習慣,也使得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裡,輪流成為該苗族區域的狂歡中心。
“苗年”的主要活動,包括殺年豬、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團飯”、跳蘆笙等,部分地區還進行鬥牛活動。
旅遊
自然景觀
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態的彩色
金瓜洞;有城郊萬畝相映成趣的紅、白、紫三色
杜鵑;有素有黔東第一瀑的
排廷瀑布;綠色寶庫貓鼻嶺森林公園;還有溫柔多情的河流河
岔河。
人文景觀
丹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還創造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優秀的民族文化。有歷史建築
萬壽宮;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級文物白皮紙(國畫紙)作坊—石橋;有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排倒莫。貴州省人民政府已將苗族古瓢琴舞、翻鼓節、苗族曆法、苗族百鳥衣、苗族蘆笙詞、四滴水蘆笙製作技藝、苗族婚俗、苗族喪葬習俗等16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七個項目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