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

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

《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是一本202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岳昇陽。

《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通過文獻考證和地層剖面分析,結合繪圖和照片,詳細闡述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和地貌環境,以及中軸線與古河道、湖泊的關係。書中明確指出,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統都城營建的傑出範例,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觀念和禮樂交融的精神追求。同時,書中還通過大量研究成果和具體案例,深入闡述了中軸線與自然時空觀的有機聯繫,揭示了北京城中軸線與古河道、湖泊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
  • 作者岳昇陽
  • 出版時間:2023年5月1日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ISBN:9787200172126
  • 定價:98.00 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內容解讀,

內容簡介

《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一書以歷史地理的角度,從“大地文獻”入手,述說埋藏於北京老城中軸線地下的古河道、古湖泊,使人們對中軸線上的地理環境尤其是河湖水系有更加直觀和深入的了解。本書從都城中軸線的形成歷史談起,重點介紹了北京城中軸線的地貌環境,及其與古河道、古湖泊的關係。作者岳昇陽老師將多年來在北京大學開設“北京歷史地理”課程的講稿和對北京城中軸線上埋藏古河道的實地考察研究成果結合起來,配有百餘幅珍貴現場考察照片、手繪示意圖,力求內容通俗易懂。本書將會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軸線,認識它的設計和發展過程。

圖書目錄

前言
中軸線是什麼
· 中軸與中軸線
· 中軸線設計觀念的出現
秦以前宮殿和宮城的中軸線
· 二里頭宮殿軸線的雛形
· 西周時期的宮殿軸線
都城中軸線的形成
· 兩漢都城中軸線
· 曹魏鄴城中軸線
· 隋唐長安城中軸線
· 北宋汴京中軸線
· 金中都中軸線
· 元大都中軸線
· 明北京城中軸線
· 中軸線與水系
北京城中軸線的地貌環境
北京城下的大地文獻
· 何謂大地文獻
· 侯仁之先生對北京城下大地文獻的解讀
北京灣中的北京城中軸線
· 北京的地理位置
· 北京灣的生成
· 北京小平原的山水格局
永定河沖積扇
· 永定河沖積扇的形成
· 全新世永定河的擺動
· 影響北京城的三條古河道
永定河與北京城
· 古高梁河
· 古高梁河地層解讀
· “兩會大廈”工地的古河道
國家大劇院古高梁河故道
· 與勘察院的合作
· 中軸線旁的早期沉積地層
· 緩慢的調查過程
· 流經大劇院的古高梁河故道
中軸選址古湖邊
中軸線旁的古湖泊
· 什剎海湖泊的研究
· 考察小石碑胡同剖面
· 從古高梁河岸到海子湖岸
· 地層講述的湖泊歷史
· 從剖面看元大都中軸線史跡
什剎海東岸的地下遺蹟
· 什剎海捷運站的古代地貌特徵
· 隱沒地下的“宮左流泉”
· 河渠旁邊的古墓葬
· 萬寧橋頭的元代夯土
· 萬寧橋下的古河道
什剎海東岸的湖岸演變
· 層層遞進的湖岸遺蹟
· 地百商場前的護岸石
· 元都水監旁的石砌湖岸
· 火神廟前的元代岸壁
· 石壁建造年代
· 火神廟前的明代木樁
· 元代萬寧石橋可以通船
· 萬寧橋旁的元代湖岸
· 海子湖畔火神廟
元大都海子南岸的位置和遺蹟
· 問題的提出
· 平安大街工程中的蛛絲馬跡
· 重新解釋北段蕭牆位置
· 經過海子南岸的金水河
元代大內的歷史遺蹟
· 景山何時堆成山
· 故宮西部的古高梁河故道遺蹟
· 明初宮殿基礎施工的新工藝
· 元大都宮城位置與湖泊
· 崇天門前的金水河
元大都城南古河道
元大都南護城河
麗正門外的金口河故道
· 金口河的歷史
· 金口河與大都城
· 大劇院的金口河故道
·元代金口河
·金口河泛濫遺蹟
· 元末金口新河
· 明代金口河故道
· 金口河故道中的遺物
· 棕製品
· 木樁和琉璃瓦碴土護岸
· 由故道到街道
正陽門南面的古河道
· 內城南護城河
· 珠市口古河道
· 天橋下的古河渠
· 天橋南面的水塘
結語

作者簡介

岳昇陽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著名歷史地理學者侯仁之先生晚年助手。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歷史地理和環境考古。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平原全新世永定河古河道的歷史地理研究”等項目。著作有《侯仁之與北京地圖》(專著)、《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侯仁之、岳昇陽主編)、《海淀古鎮環境變遷》(合著)等。

內容解讀

一是明確了中軸線的內涵與演進。岳教授在專著的第一部分以“中軸線是什麼”為題展開論述,讓我對中軸線的認知從基本概念著眼,然後深入到歷史演進的脈絡。首先,岳教授就中軸線的概念內涵進行了闡述,明確中軸線作為一個詞是近代由梁思成先生提出,指的是城池或建築的中線,人們依此來規劃建設宮殿和城市,並以此來表達禮制秩序和風俗習慣。中軸線在內涵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觀念,在形態上則凝聚於設計上的中線。
隨後,岳教授運用考古資料梳理了秦以前宮殿和宮城的中軸線,包括二里頭宮殿軸線的雛形及西周時期的宮殿軸線。在此基礎上,按照歷史演進順序,通過七個都城案例闡述了都城中軸線的形成與發展,涉及兩漢都城(西漢長安城、東漢洛陽城)中軸線、曹魏城(鄴城)中軸線、隋唐長安城中軸線、北宋汴京中軸線、金中都中軸線、元大都中軸線、明北京城中軸線。顯然,這是認知中軸線非常重要的人文時空觀的體現。
而後,岳教授把視野從人文轉到自然,進一步闡述了中軸線與水系的關係,讓我明確都城中軸線的選址是以尊重自然山水格局為前提,地上的河湖與天河對應,河湖水系與都城中軸線之間具有緊密的關係,河湖水系和地貌的起伏變化是中軸線選址尤為重要的依據,這是認知中軸線非常關鍵的自然時空觀的體現。
二是明確了北京中軸線的地貌環境。岳教授在專著的第二部分重點論述“北京中軸線的地貌環境”。首先從巨觀的地理學視角將北京中軸線放在北京灣與北京小平原中進行觀察,於是就涉及北京的地理位置、北京灣的生成、北京小平原的山水格局等幾個方面;然後進一步從中觀層面闡述永定河沖積扇的形成,全新世永定河由北向南的擺動,以及影響北京城的三條古河道(古清河、古㶟水、古高梁河)等;接著更進一步細化到古高梁河地層解讀、中軸線旁的早期沉積地層等微觀層面。由此,可以全方位明確永定河與北京城的關係,體現自然時空觀與人文時空觀的有機集成。
當然,要想真正深入認知中軸線的自然及人文時空觀,並非簡單閱讀文字論述,還涉及到方法論層面“大地文獻”的認知與套用。“大地文獻”核心的理念在於大地承載了人類活動的信息,地層猶如一部厚重的文獻,通過地層的沉積、堆積特徵,以及地層中夾裹的文化遺物,可以解讀人類活動的歷史。事實上,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早在1950年代就開始研究北京城下的大地文獻,幾十年艱苦卓絕地探索,克服了種種預想不到的困難,於1976年10月繪製出第一幅《北京埋藏河湖溝坑分布略圖》,並於1980年代編制了《北京城區全新世埋藏河湖溝坑分布圖》,圖中涉及多條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古河道,這一重要成果在隨後的“國家大劇院”等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體現了人文時空觀與自然時空觀的集成效用。
三是明確了北京中軸線與河湖的關係。基於上述兩個部分對於北京中軸線人文及自然時空觀的基本認知,岳教授在第三部分首先通過什剎海湖泊研究、小石碑胡同剖面考察、湖泊歷史的地層講述、從古高梁河岸到海子湖岸研究、從剖面看元大都中軸線史跡等幾個方面,不僅揭示了中軸線旁邊的古湖泊演進,而且表明了中軸線選址於古湖邊的基本事實。得出基本結論:今天北京城內的前後三海湖泊群,正是在古高梁河故道中形成的,元大都城的中軸線就選址於湖泊群東岸。
當然,更詳盡的推理與闡述還需要大量具體案例及研究成果來支撐,為此,岳教授進一步從什剎海捷運站附近的古代地貌特徵、隱沒地下的“宮左流泉”、河渠旁邊的古墓葬、萬寧橋頭的元代夯土、萬寧橋下的古河道等幾個方面,闡述什剎海東岸的地下遺蹟,得出基本結論:萬寧橋下的東西向河道應是元代所新辟,以利於中軸線城市道路的設計。
在此基礎上,岳教授又從層層遞進的湖岸遺蹟、地百商場前的護岸石、元都水監旁的右砌湖岸、火神廟前的元代石壁建造年代、火神廟前的明代木樁、萬寧橋旁的元代湖岸等研究成果,深入闡述什剎海東岸的湖岸演變及其與中軸線選址的關係。
這種基於考古及地層剖面自然與文化層調查觀察及量化測定的研究成果所展開的論證與闡述,將自然時空觀與人文時空觀有機集成,讓我們可以全面系統地理解北京中軸線與古河道湖泊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