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課鄉

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轄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51個村民小組。

中課鄉是西盟佤族自治縣一個典型的集“邊、少、山、窮、後”為一體的農業特困鄉,地處西盟新縣城北面的庫杏河流域兩岸,距新縣城駐地28公里。東與讕滄縣的竹塘、雪林、木嘎三個鄉毗鄰,南與勐梭鎮相接,西與勐卡鎮、新廠鄉接壤,西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達4.8公里。

2010年5月,全鄉有3205戶10483人,其中:農業人口3009戶1004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課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
  • 地理位置:西盟新縣城北面的庫杏河流域兩岸
  • 面積:313.3平方公里
  • 人口:10483人(2010年5月)
  • 車牌代碼:雲J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農村經濟,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新農村建設,特色產業,扶貧開發,社會保障,基層組織建設,歷史人物,

行政區劃

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轄鄉。2010年5月,全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51個村民小組。
中課鄉中課鄉

地理環境

位於西盟新縣城北面的庫杏河流域兩岸,距離新縣城駐地勐梭鎮28公里。東與讕滄縣的竹塘、雪林、木嘎三個鄉毗鄰,南與勐梭鎮相接,西與勐卡鎮、新廠鄉接壤,西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達4.8公里。屬於山區。
最高海拔2459米,最地海拔700米;年降雨量2235毫米;年平均氣溫16℃——25℃,屬亞熱帶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日照量達1693.6小時,乾濕氣候分明;海拔800米以下土壤主要以磚紅壤為主,800米以上土壤主要以赤紅壤為主,土壤質地偏酸,缺鈣少磷。

自然資源

全鄉國土面積313.3平方公里,有廣闊的竹林,適宜加工竹製產品,森林覆蓋率達69.06%。
2010年5月,有耕地面積22510畝,人均耕地面積2.15畝,其中,臨時性耕地面積4981畝,常用耕地面積17529畝,其中:水田7995畝,旱地9534畝,林地面積24558.6畝。
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人口民族

中課鄉是佤族聚居地。
2010年5月,全鄉有3205戶10483人,其中:農業人口3009戶10043人,占總人口的95.8%;居住著佤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其中:佤族人口9576人,拉祜族710人,漢族188人,其他民族18人,佤族占總人口的91.3%。

農村經濟

糧食作物以稻穀玉米米蕎豆類為主;經濟作物以橡膠、甘蔗為主;畜禽類以牛、豬、羊、雞、鴨為主,是典型的農業鄉。
盛產水稻、小米蕎、甘蔗、橡膠等作物,是西盟縣糧、蔗、膠的主產區之一。
到2006年12月31日止,全鄉人均口糧439公斤,人均純收入899元,屬於貧困鄉鎮。
2006年,該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341.4萬元,其中:種植
業收入922.05萬元,占總收入的68.74%;畜牧業收163.19萬元,占總收入的12.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74頭,肉牛395頭,肉羊137頭);漁業收入7.01萬元,占總收入的0.52%;林業收入99.45萬元,占總收入的7.41%;第二、三產業收入152.4萬元,占總收入的11.36%;工資性收入41.4萬元,占總收入的3.09%。農民人均純收入89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1.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30人(占勞動力的9.89%),在省內務工350人,到省外務工180人。
中課鄉中課鄉
2009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164.31萬元,人均口糧442公斤,人均純收入1423元,屬於貧困鄉鎮。

基礎設施

至2010年5月,一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條件。共完成農田地開挖17509畝,其中:水田7985畝、台地9524畝;中低產田改造2520畝;共完成全長13.69公里、可增改灌面積1544畝的7件“三面光”重點溝渠建設,逐步提高我鄉水利化灌溉程度;共完成人畜飲水22件,解決了22個組650戶4358人 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目前,全鄉固定耕地面積達17509畝,人均面積達1.7畝,水利灌溉程度提高到24.5%,人畜飲水困難人口由2002年的7300人下降到2043人。
二是加強公路橋樑建設,公路等級得到提高。共爭取投資43
3萬元,完成全長12.8公里的縣鄉公路二期改擴建工程和彈石路面鋪設;完成全長20公里的永不落公路改擴建工程,縣鄉公路路基坍塌處理和橋樑建設工程;永不落公路橋樑建設工程;完成了鄉機關至小寨1.5公里、鄉機關延長至大寨0.6公里的水泥路示範建設。同時,打通窩籠村至嘎婁村至新廠鄉拉斯龍梁子公路56公里,中課至讕滄雪林公路,配合部隊做好嘎婁村台地組至新廠鄉33公里的邊境國防砂石路修建工作;開通3個村組公路5公里,修建橋樑1座,開挖甘蔗經濟路81公里。三是加強能源建設,逐步解決民眾通電照明。共爭取投資近100萬元,完成了縣鄉、鄉村主線路的農網改造工程,解決了鄉屬機關及5個村2292戶8388人的通電照明。同時積極鄉上級部門爭取到解決3個村無電小組共11小組的照明問題。在能源替代上,共完成沼氣建設383口。
中課鄉中課鄉
2015年7月,鄉機關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

醫療衛生

2015年7月,全鄉有1個鄉級衛生院,共有醫護人員11個,8張床位;有5個村級衛生室10個鄉村醫生。

教育

2006——2007學年,全鄉共有在校生1128人。
2007年12月,全鄉共有5個校點(國小),其中村級校點4所,鄉完小1
所,共有37個教學班1119人。7——12歲學齡兒童1128人,已入學1119人,入學率99.2%;全鄉共有教職工82人,其中公辦教工70人,代課教師、臨時工12人;全鄉青壯年6810人,文盲數為44人,青壯年文盲率0.65%。
中課鄉中課鄉

新農村建設

佤族在其漫長的發展中,由於受獨特的傳統習俗以及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千百年來一直處於封閉的狀態。解放以前都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由於生產力低下,社會發育程度低,佤族人民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即使在解放以後,那些隔三五年要流動一次去“刀耕火種”的人家,全家的財產兩三個背籮便能裝著走,不目睹誰也不會相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
佤山,中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課鄉大寨組是一個佤族聚居的自然村,2006年10月被縣人民政府確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制定了規劃合理的實施方案,以改善民居生活環境、村內道路為主,在農業經濟上加大對甘蔗、蠶桑的投入力度,解決村民行路難、上廁難、無活動場地、無垃圾堆放處等日常問題,統籌安排,因地制宜,力爭通過項目的實施,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現大寨組118戶的民房改造已全部結實,村內道路已基本實現硬化,通過蠶桑養殖和擴大甘蔗種植面,該組2006年人均純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58元,上升7個百分點。現在展現在眼前的一排排嶄新的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房和整潔的村內道路,百姓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是越走越開心!
中課鄉中課鄉

特色產業

在產業發展上,我鄉還處於正在培植特色規模化產業階段,但我鄉堅持鞏固提升和培植兩手抓,不斷鞏固提升畜牧、甘蔗、橡膠等傳統產業,培植茶葉、蠶桑、小米蕎等新型產業。現在已初步形成畜牧、甘蔗、橡膠、茶葉、蠶桑等產業齊頭並進的趨勢。近五年來,全鄉共完成豬圈改造830間,發放扶貧仔豬1560頭,2007年末,全鄉生豬出欄3598頭;存欄4637頭;分別比2002年增3%、2%;甘蔗種植面積累計達6612.8畝,比02年增1729.8畝,其中07年2006—2007年度全鄉甘蔗產量達14588.46噸,創經濟收入2269286.62元,比02年的873746.87元增160%;全鄉累計橡膠面積達12553畝,開割面積5587畝。其中民營橡膠7454畝,開割面積484畝;茶葉種植面積達1442.41畝,茶樹林面積1709畝;蠶桑種植面積累計達1870畝。產業和蠶桑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蛻變。

扶貧開發

近幾年,在市委、市政府與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掛鈎幫扶單位的關心、鼎立支持下,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打基礎、培支柱、增後勁來改善貧困地區民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安居溫飽、科技推廣、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中心,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態良好為目標,團結帶領全鄉各族農民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使中課鄉經濟社會穩步健康持續發展。
中課鄉中課鄉
一、立足鄉情,確定扶貧攻堅目的目標,並制定長期扶貧規劃,明確基本思路。扶貧攻堅主要目標是: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有飯吃、有房住、有衣被、有水喝、有電用、有學上、有病能就醫的“七有”目標,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苦幹實幹,立志改變貧困面貌,最終實現脫致富為目標。長期扶貧規劃:以打基礎、培支柱、改土治水、固定耕地、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安居溫飽、科技推廣、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中心,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為切入點,逐步改善和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外援與自力更生相結合,通過“輸血”強化“造血”功能。在利用各種外援幫扶資金的同時,強調農民民眾在項目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調動民眾在項目建設和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民眾以往的“等、靠、要”思想轉變為“乾、引、爭”的思想。
三、立足鄉情,採取“兩統一”、“三到位”與突出協作,用好用活扶貧資金,治窮與治愚、治懶相結合的辦法。兩統一即統一思想,提高幹部民眾對扶貧堅工程的重要性認識;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三到位即領導組織到位,確保工程順利實施;宣傳發動到位,積極爭取民眾的支持;技術指導到位,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四、領導帶頭,真抓實幹。鄉、村、組各級領導幹部都以主人翁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扶貧攻堅建設當作是自己的事抓緊抓好,一級帶著一級乾,一級做給一級看,成為帶領民眾“苦幹、實幹加巧幹”的楷模。
五、整合資金,最大限度發揮效益。為了突出整體效益,鄉黨委、政府進行資金整合、集中投入、重點扶持、整村推進。
六、嚴格資金管理,做到專款專用。根據《雲南省財政扶貧資金暫行管理辦法》和縣財政、扶貧辦、審計局對扶貧項目資金有關財務管理規定,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實行報賬制,縣扶貧辦按工程進度撥款,項目資金做到了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在使用上實行法人專項審批制。
七、建立和完善項目後續管理,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項目建成後,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維修的原則,由鄉政府指導村“兩委”建立項目後續管理制度,特別是對公益建設項目由各受益村民小組結合實際需要進行收費、定員管理,使項目建成一項,發揮效益一項,以長期保證基礎設施工程的永固性,使其不斷發揮出較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項目的實施,使得山、水、田、林、路得到綜合治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精神文明建設共同發展,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收入明顯增加,貧困民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明顯增強,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有較大提高,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得到了改善。主要體現為幾點:
一是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充實發展的硬性條件。
二是提高民眾學習技術、使用技術、掌握技術的能力,改善了落後的生產方式,從軟條件方面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是進一步了密切黨群、幹群關係,鞏固了黨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基礎作用。
四是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使村組風貌、鄰里之間和諧相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社會保障

近年來,認真做好城鎮居民和農村低保及社會救濟工作,加大對貧困戶的調查、走訪、監測,另外,努力做到應保盡保,及時向低保、孤兒、殘疾人、軍烈屬、特殊貧困戶等發放救濟糧和救濟衣被及各種困難慰問金,確保了農村特困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和農村基層穩定。目前全鄉共有74戶100人享受城鎮低保,有38戶五保戶和孤殘人員享受救助資金。
2009年底,全鄉共有4320人享受低保,五保戶60戶。

基層組織建設

2010年5月,全鄉有5個黨總支,20個黨支部,14個黨小組,有黨員390名。
2010年5月,全鄉有一個團委,8個團支部,47個團總支,團員374人。

歷史人物

拉勐
拉勐是佤族人的英雄,生於中課鄉班箐村,1950年,佤族頭人拉勐參加國慶觀禮團赴北京觀禮,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回到西盟地區後,拉勐廣泛宣傳黨的政策,宣傳民族團結的必要性,積極改革佤族當時的迷信舊俗。
2017年拉勐紀念碑2017年拉勐紀念碑
1951年,拉勐代表佤族,到寧洱紅場與黨員及26個民族代表按照佤族的儀式,立下了民族團結誓詞碑,表達與各民族團結如一家,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意願。
2006年,中課鄉班箐村民眾修建了拉勐紀念碑。2011年,西盟縣對其進行修繕修復,已成為西盟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