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民國憲政黨
- 原名:中華共和憲政會
- 總會地點:上海小西門江蘇教育總會內
- 會員:230餘人
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伍廷芳、唐文治、李平書等發起成立中華民國憲法預備會。二十九日,改中華共和憲政會,推李平書為會長、伍廷芳為副會長,設總務、交通、研究...
1948年3月29日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5月20日蔣介石在南京任中華民國總統,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民政府主席改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進入“憲政時期”。 [...
政府體制及其演變中華民國時期政權組織形式先後實行過總統制、責任內閣制、君主制、執政制、大元帥制、委員會制、五院制等各種政體,但並未改變專制獨裁的實質。
1937年起帶領中國進行抗日戰爭,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依《中華民國憲法》就任行憲後首任中華民國總統,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政府主席改中華民國總統,進入憲政時期。
《中華民國憲法》 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1947 年1月1日由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頒布,計14章 175 條。《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特點是:以自由平等為標榜,堅持...
黨的張君勱主持起草了這份《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保留了三民主義的基本思想並貫徹政協憲草決議案內容 [7] ,落實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以及內閣制之民主憲政等...
3、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分總綱、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國務員、法院、...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版)》是2011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瑞智。...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版)》是2011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瑞智。
中華民國(1912-1949),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
1912年3月24日改組為中華共和憲政黨,後又改稱“中華民國憲政黨”。 [1] 參考資料 1. 蔡鴻源,徐友春主編.民國會社黨派大辭典:黃山書社,2012.08:第68頁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制定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檔案,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1931年5月12日由國民會議通過,6月1日公布...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後不久由孫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一個臨時管治機構,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簡稱臨政...
附錄一 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案 附錄二 中華民國憲法 後記[1] 參考資料 1. 中國的憲政選擇-1945年前後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2-11-04] 詞條...
曾於1948年題為《憲政與民主》,合集刊布。所論既有憲政與民主的一般原理,對於外域政制的介紹,更多的還是對於當日中國的實際所作的闡發,特別是對於中國施行憲政和...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辛亥革命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政府頒布的法規,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法規、北洋政府法規和國民政府法規3個部分。...
(中華民國時期革命家)編輯 鎖定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號遁初,一作鈍初、遯初、敦初,別號漁父,化名犟齋、宋錬、中島等,湖南省...
“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隨即於全中國各地舉行第一屆中華民國國大代表選舉,預計選出全中國的3045名國大代表,1948年12月24日,各地呈報中央共選出2042名超過三分之...
《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是201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君勱。... 《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是張君勱闡述自己憲政理念和對憲草條文意見的真實記載,不僅...
憲政共識即是明確各組織與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共同認識。“憲政”強調“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實施的動態變化,它與謝長廷表述的最大不同在於,“憲法各表”的憲法有“...
(民國時期著名政治人物)編輯 鎖定 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連生,號哲生。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孫中山長子。曾任中華民國...
1946年,三民主義被“制憲國民大會”列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規範了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據此彰顯三民主義主權在民的中華民國憲法實施...
“中華民國憲法”的前身是《五五憲草》。根據孫中山的“革命程式論”,一個國家由亂到治,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北伐戰爭的結束是軍政時期的結束,訓政...
國民大會是依據1947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代表中華民國全國國民於中樞行使“政權”的機構,為中華民國五權憲政體制中的最高權力機關。2005年6月7日,國民大會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