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剪紙

中華剪紙

中華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 因材料易得,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深受歡迎。它有時表現了中華名族淳厚與雋永的民情民風,有時展現了節日的喜慶, 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竟可以創造出那一張張惟妙惟肖的藝術品,真使人嘆為觀止。證實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1100年,過去剪紙常用於民俗活動和宗教儀式,是我國的民間藝術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剪紙
  • 外文名:Chinese Paper-Cut 
  • 類型:民間藝術
  • 起源時間: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
  • 材料:紙張
剪紙簡介,剪紙歷史,剪紙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剪紙流派,北方派,江浙派,南方派,剪紙創作,構圖方法,造型手段,工具說明,剪紙技法,傳統剪紙工具、流程,傳統操作流程,現代剪紙,裝裱形式,鏡框裝裱,紙版裝裱,捲軸裝裱,壓膠裝裱,剪紙象徵意義,

剪紙簡介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 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 公元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剪紙多用於裝飾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貼上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以及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歷史

剪紙早在我國漢、唐時期就被用來作為裝飾品,是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的民間裝飾藝術的一種。從題材上分,有人物、動物、景物及花卉、組字等,既有展示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也有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風俗民情的,涉及方方面面。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彩色、套色、襯色、拼色等若干種。從形式上分,有剪紙、刻紙、撕紙、燙紙和幾種形式相結合等,多姿多彩。作為一種充滿民族意識和人情味的文化現象,剪紙的魅力使無數人對它一往情深。它的歷史淵源,它的思想內涵,它的美學價值,更是催人探索、領悟真趣。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剪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紮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剪紙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應該說,剪紙的起源原本是極生活化的。漢、唐時期的民間婦女就曾以剪紙作頭飾為時尚。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剪紙一方面已改變了它的某些傳統功效,但它的那種能用簡明線條將繁雜事物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特性,卻又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吸引著現代人,借用現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質條件和新的藝術手段,給古老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
由於全國各地的生活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剪紙的風格也多種多樣,可以從中看出大家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我的祖籍山西來說,剪紙藝術的套用,是伴隨著人的一生的。比如,小孩一出世,父母就要請村里慧心巧手的婦女剪紙祝賀,傳統的剪紙題材有“觀音送子”、“坐蓮娃娃”等,貼在牆上,表示添喜、富貴。
孩子長到十二歲時,父母要請親朋好友來慶賀一番,首當其衝的項目是讓外祖母親手剪一套“長命百歲圖”貼掛房間中央。到中午12點,由外祖母給外孫念“長命百歲圖”的吉祥語:“九石榴,一佛手,守住親娘再不走;頭上頂金魚,懷裡抱喜兔,歲數活個九十九。”現在人們看來似乎可笑,但卻是真誠的祝福,是老人對晚輩的期望。
到成年辦婚事,更是人生最大的慶典。喜慶佳期,一張張寓意豐富的剪紙,把居室、小院裝點得紅紅火火,歡樂祥和。一進大門,剪貼一對雙喜,上方飛一對喜鵲,下方是一對羊,寓意為喜氣洋洋。新房床上剪貼一對鴛鴦,寓意恩恩愛愛,永不分離。新房牆壁上剪貼圓形“龍鳳呈祥”、“蓮生貴子”,意味著圓滿祥和,家庭幸福。
到了七八十歲、兒孫滿堂時,祝壽的剪紙就占重要地位了,最常用的有“福祿壽喜”。用蝙蝠代表幸福,一隻梅花鹿安排在下邊,厚重穩當,代表祿(巧用“鹿”的諧音)。桃子安排在畫面的中心部位,占去剪紙的主要畫面,形成了桃與鹿的不協調,這樣的誇張突出了桃在祝壽中的重要作用。桃子周圍長滿了鮮嫩的葉子,以襯托桃子的強大生命力,含義雙重。上面裝飾一對喜鵲,代表喜,組合了一個完整的畫面——“福祿壽喜”,以此來表示對老人的衷心祝福。
可以這樣講,喜樂、祥和是剪紙藝術的永恆的基調。在剪紙藝術的設色中,素有“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紅間綠,花簇簇”等設色要訣,使剪紙具有光明、希望、生命力等象徵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剪紙不僅僅限於生活的實用性,它已成為人們雅俗共賞的藝術珍品,登上了高雅藝術殿堂,並被人們廣為收藏,或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也是國際上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成立了中國剪紙研究會,經常舉辦全國剪紙藝術展及文化交流活動。近年來,許多剪紙作者應邀到國外講學,傳播交流剪紙藝術。同時,剪紙也被社會廣泛套用在電影、電視、報刊、雜誌、書籍、郵票、商業廣告、壁畫裝飾等各個方面,其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剪紙流派

北方派

代表為山西剪紙、蔚縣剪紙、陝西民間剪紙、磁性剪紙和山東民間剪紙。山西剪紙
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民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當你走進晉西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裡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讚嘆,仿佛感受到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里,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晉南一帶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民間剪紙的題材大都是人物、動物、草木花卉,可貴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徵等手法,構成寓意性的藝術畫面。如《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象徵婚姻的美滿與神聖。《劉海戲金蟾》象徵愛情的真摯。《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時如意、平安幸福。《喜鵲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門。肥豬身上的裝飾花紋,用一群小豬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婦懷裡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紙藝術天地里,民間的能工巧手盡可以憑藉她們的想像描繪出理想的一切,以形傳神,表達出巧意、新意、美意。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窗花”為代表。晉城磁性剪紙在我國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套用更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那么,我們說這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廣靈剪紙
“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几分鐘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存放較長時間。廣靈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聲譽,現已銷行到法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
晉城剪紙
以磁性剪紙為代表,在全國獨樹一幟。磁性剪紙(MAGNETIC PAPER-CUT)
磁性剪紙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畫軸、磁性書寫板上,也可吸附到冰櫃、防盜門、汽車、檔案櫃、文具盒等鐵制物體上。噴少許水或洗潔淨也可貼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磁性剪紙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剪紙的透雕特點和剪紙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紙是對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磁性剪紙對剪紙的貢獻體現在:一、磁性剪紙擴大了剪紙的市場;二、磁性剪紙豐富了剪紙理論;三、磁性剪紙增強了剪紙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創作技法上有創新,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
磁性剪紙的發展歷程:
2007年10月,磁性剪紙專利奪得了中央電視台《我愛發明》大賽的新金點子獎。《我愛發明》大賽在央視的決賽項目來自於海內外報名的近3000項專利,經過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發明協會等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的嚴格評審,參加在央視決賽的有42個項目。磁性剪紙項目因為其市場大、社會效益好及其良好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的優勢,最終奪得央視《我愛發明》大賽首個新金點子獎,新金點子獎也是本次大賽的最高獎。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磁性剪紙作為山西省文化廳選出的項目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國故事山西小屋展示,受到世界各地友人的喜愛,並獲得了北京奧組委和文化部授予的榮譽證書。
2009年11月,磁性剪紙團隊榮獲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最高獎——“雙十佳職業規劃之星”。據統計, 這次 以“勵志、成才、就業、創業”為主題的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共有85所高校參賽,報名大學生近4.5萬名,上傳作品近2.5萬份。經過層層選拔和嚴格篩選,全省85所高校共推選出300餘件作品進入省級決賽。
河北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早期當地還盛行供花鞋、荷包、枕頭上刺繡用的“花樣”。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代表人物是王老賞(1890—1951)。蔚縣剪紙的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其製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
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而馳名,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蔚縣剪紙當地俗稱“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農民藝術家之手,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等,這些作品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璀璨,渾厚中有細膩,纖巧里顯純樸,把它貼在紙窗上,透過戶外陽光的照射,分外玲瓏剔透,五彩繽紛,顯得特別的鮮靈活脫,別具著一種歡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緻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艷的獨特點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百幅戲劇臉譜,剪紙掛曆,檯曆,金箔剪紙等多種產品,進一步提高了蔚縣剪紙的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使蔚縣剪紙這門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更加燦爛,輝煌。產品暢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客戶的喜愛。
2010年8月1日在蔚縣舉辦中國第一屆剪紙藝術節,取得巨大成就。
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陝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於陝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樸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不論那裡的農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陝西的窗花在表現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像,用剪紙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在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 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像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於作者都是農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對象。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緻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以其誇張中帶精巧、細緻中藏真情的特點。
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陝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繡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帘是看繡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陝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其中,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其中以被稱為高密的剪紙“女狀元”的齊秀花最為出名,這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女,卻用一把小小剪刀,在一張張紅紙上剪裁出自己多彩的人生。
潮陽剪紙
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潮陽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不僅有中原文化的古樸,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麗靈動。其原生態的傳統民間裝飾圖文、純手工的製作使其深受讚譽,曾被西安美院教授程征稱作在中國剪紙中藝術造詣到達“珠穆朗瑪峰水平”。
一、 潮陽剪紙的起源
如果說,北方的剪紙起源是為避邪鎮惡,那么潮陽剪紙的起源則是為祈福和美化。因而潮陽剪紙在潮陽民俗活動中具有很高的實用性。潮陽因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過新年,鬧元宵,清明節,端午節,七巧節,中秋節等,這些歲時節日或紀念,或祭祀,或企求,或祝福所形成的民俗蘊義,是潮汕民俗語的一大特色。潮陽位處海濱,這裡的人們非常崇尚大自然,因而潮陽一年之中的時年節日,紀念祖先,游神賽會,都熱烈而隆重,是一種凝聚民心力量又集中鄉土民俗文化的活動,潮陽剪紙則是依附於各種民俗活動的藝術形式。
二、 潮陽剪紙的題材及內容
潮陽地處南隅一疆,山清水秀,人民淳樸善良卻不泛心靈手巧。由於潮陽剪紙起源於祭祀、婚娶等民俗活動,因而人們在對生活所寄託的美化願望也就藉助剪紙的形式表達於其中。盼望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子孫連綿、延年益壽等。因而福、壽、喜就成了剪紙藝術經久不衰的主調。潮陽剪紙在題材的表現上比較廣泛,表現天地恢宏,上至天上的神仙、瑞龍、祥雲、飛鳥等,下至地面的人物、走獸、植物、日常物品等,凡能寄託人們美好願望和體現人們追求的意象和物象,大多被攝入剪紙藝人的視野而成為“吉祥”化了的剪刀下的藝術品。歷代剪紙藝人根據自己靈秀的悟性,用比喻、諧意、隱喻來寓意於剪紙的表達方法,含蓄而優美,可謂一種創造發明,既寄託人們心中來自生活的感受、熱愛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讓欣賞的人們得到一定啟示,讓人們的理想開闊奔放、豐富、升華,它是一種既情趣又質樸,浪漫而高雅的創作方法。如發音相近。諧音的“福”與“蝠”,“鹿”與“祿”和“六”。“鶴”與“合”,“綬”與“壽”,“雞”與“吉”,“魚”與“余”,“蜂”與“封”,“猴”與“侯”,“羊”與“祥”,“蝴蝶”與“福疊”。這些運用諧音、寓意的象徵手法使動物和花果組合成圖案就有了吉祥的含義。在歌頌生命和繁衍方面,剪紙圖案中經常運用石榴,蓮花,香櫞等圖形,每一圖案的剪紙作品都包含著深刻的內涵,每件人物作品在誇張變形、概括及提煉裡面,都包含著一個優美的民間故事,可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三、 潮陽剪紙的風格和特點
潮陽剪紙的圖紋,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及文化的積澱,形成一種獨特的地方風格。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原文化流傳到潮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潮陽剪紙圖案中除保留著中原文化意義的裝飾圖紋外,還揉進本地具有的裝飾圖紋,一種潮陽本鄉本土的地方特色的裝飾圖紋,一代代民間剪紙藝人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或感悟擴展延伸到創作設計中,形成特定的潮陽剪紙的藝術風格。
潮陽剪紙的構圖以散點透視為基礎,在特定的紋樣輪廓內採用“花中套花”的手法,圍繞主題,運用諧音寓意的字樣作組合元素,周圍布滿祥花瑞草紋樣,和諧地構成完整圖案,虛實得體,疏密有致,嚴整中見靈巧,纖細柔媚卻羅列有序,無論是方形、長形或不規則形體,其構圖都飽滿充實,嚴謹而舒朗的畫面,讓人感覺豐富且有變化。
河北阜城剪紙
河北省阜城剪紙源於崔廟鎮陳集村,目前已輻射到周邊碼頭鎮、古城等幾個城鎮,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技術的創新,阜城剪紙技術除了傳統的手工剪紙加工製作之外,還形成了專業性機器規模化生產,極大的降低了剪紙的手工成本,提高了剪紙的生產效率;其代表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年俗剪喜字剪紙、福字剪紙等產品已風靡大江南北;阜城剪紙線條流暢、形象鮮明、藝術風格獨特,保持了中國畫的寫意、工筆等諸多形式,剪紙的選料主要有絲綢、布匹、絹紙、宣紙等。即可手工剪,也可機器規模化生產,同時還可進行裝裱設計,滿足了從低到高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目前,剪紙已經成為阜城的一項獨特的產業,從業人員近萬人,年純收入8000多萬元,產品遠銷美國、新加坡、韓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

江浙派

代表為江蘇揚州剪紙和浙江民間剪紙。
江蘇揚州剪紙
百般變化剪出來 揚州是我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揚州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隋煬帝三下揚州,廣築離宮別館,恣意遊樂。每到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隋煬帝遊興不減,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同時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艷麗景色,讓人賞心悅目。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剪紙還有一些特別用途,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用來祭奠鬼神。大詩人杜甫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詩句,即謂此用途。
1980年春,揚州各界迎接鑒真大師像回故鄉探親,剪紙藝人作了《鑒真大和尚》剪紙,趙朴初先生為之寫《憶江南》詞一首,有“明目滿城歌過海,神工剪紙與招魂”之句。明清時,揚州剪紙增強了裝飾性,欣賞結合實用,既用於婦女兒童的裝飾,作為刺繡的底樣,剪制鞋花、枕花、檯布花、床單花等;也用於民間風俗儀飾,如年節圖案、喜慶圖案、門前花飾、燈彩花、龍船花、斗香花之類。民間剪紙藝人憑著一把剪刀、幾張宣紙,百般變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徵吉祥、如意、福壽、財喜等等花樣來。直至清末民初,揚州仍有不少民間藝人以剪紙手藝謀生。
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剪紙同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1955年,揚州成立了民間工藝社(現為揚州工藝廠),把民間流散的藝人組織起來,並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著名老藝人張永壽,是揚州剪紙藝術的優秀代表。他從12歲起隨父學藝,經歷了70多個藝術春秋,創作了數千幅剪紙。其主要作品有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三部剪紙集。《百花齊放》剪紙集出版時,郭沫若同志為之寫詩云:“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1979年,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如今揚州剪紙的品種已有1000多種,銷售至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2006年5月20日,揚州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民間剪紙
武林梵志》載五代時“吳越踐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
民間剪紙傳統在鄉土之中延續傳承經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調查者曾記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紙各地都有,以金華地區永康、浦江、磐安,溫州地區的樂清、平陽等地較多,風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異。”
從所採集的品看來,金華地區多為窗花和燈花,樂清的細紋刻紙主要用於裝飾龍盤燈,平陽的太平鈿剪紙,平陽一帶送禮時放在禮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其次,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鄉花樣。
題材常見為花卉瓜果、鳥獸魚多,而戲曲故事則是永康一帶的拿手好活兒。剪花的樣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時攢下的老輩兒花樣;另有一部分是畫佛像的民間匠人所為,再經由手藝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當然也可以自己出樣自己剪,甚至看完戲之後就能剪出成套的戲文。
浙江戲曲窗花擅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別於戲曲的是,剪紙為之配上了相適應的背景為襯,顯示了特定藝術語言的優勢。浙江剪紙造型講究大的影像輪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細細的陰線。陰線的恰到好處,能使形象結構與畫面的節奏都增添成色。

南方派

代表為湖北沔陽剪紙、廣東佛山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
湖北沔陽剪紙
沔陽(今仙桃)屬荊楚地區,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是“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早在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即有記載,荊楚人於正月初七“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或戴之頭鬢。”唐李商隱《人日》詩也有“鏤金做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 之說。無論,“鏤金”、“剪彩”,皆“剪紙”之工藝也,早就在民間流傳,與荊風楚俗結下了不解之緣。
沔陽雕花剪紙與其它地方的剪紙相比較,主要在刀法上獨具高超技藝,歷代雕花藝人從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一套日臻完備的妙招,講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順,開片要嚴,行刀要勻”。陽刻、陰刻、隱點隱線等技法的套用,也使雕刻出來的花草樹木、人蟲鳥獸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成為廣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美術珍品。
8月19日,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頒證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作為“中國剪紙”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沔陽雕花剪紙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廣東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大類。其利用當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碧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
古代,剪紙主要用途是節日禮品的裝飾、祭祀裝飾、刺繡雕刻圖樣、產品商標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致、金碧輝煌的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福建民間剪紙
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剪紙的作用了也很廣泛:歲時節日的窗花、門鑒、燈花、儀禮花及刺繡的稿樣,泉州藝人刻紙還套用在建築中家具上,作複印漆畫的底版。
最有特色的樣式應稱莆田的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情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徵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當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
禮品花的造型也別的意趣。一隻雞爪上的剪紙稱之為“鳳爪花”,本無美感的東西頓時成了一枝爪丫兒的阿娜若舞的鳳足凰趾,上面再飾以“戲牡丹”的圖案,則更美觀。豬肚子兒也很難看,作者把這朵花剪成一隻肥碩溜油的小豬崽的意象,使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禮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團彩色”而不是“一團和氣”,因為那滿園之中,已洋溢著可視的祥雲瑞氣。

剪紙創作

構圖方法

剪紙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紙張,基本單元是線條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加上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紙不善於表現多層次複雜的畫面內容和光
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揚長避短,在構圖上採用平視構圖,即將物體和景象由三維空間立體形象變為二維空間平面形象,通過對表現素材進行大膽取捨,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係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現世界的物象,決定了剪紙表現的平面化特徵,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於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內。民間剪紙用展開式的思維方式,極度的隨心所欲。在創作者的剪刀下,剪紙成了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透視、不顧比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捨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為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和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種藉助靜態的平面化能表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並通過動態的思維,連續的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間剪紙就是利用紙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馳騁,變不可能為可能,把三維世界簡化成二維空間。無限遠的空間,無限複雜的形體都被放置在一個平面上,扁平的輪廓成了剪紙的造型基礎。因此,民間剪紙的獨特表現力就是在徹底的二維空間觀念基礎上實現的。剪紙創造者發揮了其至真至純的藝術天性,打破客觀世界的束縛,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表現其心中的藝術客體。
民間剪紙的這種構圖思維不受生活慣例、題材內容的局限,將若干形象創造性的組織起來,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襯托的作用。這種平面化取物的表現手法,增強了剪紙的主觀性、時空性、立體性、全面性,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這些的根本,在民間剪紙中,被剪的物體前景、後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物象之間互不遮擋,互不重疊,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後面的物象,從而呈現出較強的裝飾風格。出於質樸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定式,創作者更是打破實現的障礙,運用表里統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現物象。對於剪紙而言,現實的物象背面、頂面、底面或內部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是它是存在內心感悟的,看不見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來卻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間剪紙的構架和表現不是某一固定視點靜態視覺形象的模擬或再現,而是把感性
和理性充分綜合的動態辯證。中國民間美術在透視上不追求縱深感,而有著“看得多、看得全”的審美辨識。民間剪紙同樣體現出這種審美觀念,在二維的空間內體現事物的全貌。
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完全摒棄了“焦點”透視的繪畫概念,不但打破了時間、空間、比例關係的限制,而且徹底離開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對稱、均衡的形式法則統一畫面。同時,民間剪紙也具有一種散點式的構圖方法,即將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作者又能將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這在現實中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紙中也自然的合理起來。
民間剪紙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縛,不以外表的模擬為滿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現。同時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將不同空間、時間中的不同景物進行描繪,充分體現了創造者的絕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審美願望。

造型手段

民間剪紙來源於生活,剪紙的創作者把他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以剪
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因此,這種藝術表達重在表現神似,而不是表現形似。同時,受剪紙工藝的限制不宜採取完全寫實的手法,只能採用突出表現對象輪廓特徵的手法,運用變形、誇張,以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徵。因此誇張和變形成為剪紙中最常用的表達語言之一。誇張變形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無論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殷商青銅器的圖形紋樣,還是秦漢的石刻藝術,都是以藝術誇張之美來顯示其永恆的藝術魅力。剪紙作為原始藝術的直接承載體,在誇張變形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民間剪紙的表現內容多來源於現實生活,並且大多反映勞動人民身邊的生活、事物,但它並非只是對其作品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簡單、直觀的模擬,而是超越現實客觀表現,通過誇張變形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等來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準。
民間剪紙的創造者把剪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而表現這些充滿民俗、信仰、哲學的主題,只能從主觀出發去想像,這就使剪紙的形象隨心所欲,而描繪內心物象離不開誇張的藝術語言。
民間剪紙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範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源於充實
豐富的人生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徵,有性格的部分,化複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造即是民間剪紙的誇張。誇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徵,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的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徵性和藝術魅力。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幾乎只能看到眼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誇張的處理。
民間剪紙的誇張,在為體現物象特徵的同時,也要求達到裝飾美的目的,並在裝飾美的效果中表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想、願望等精神追求。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確、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紋飾,以達到完美的裝飾性目的。求美的意願也成為誇張的內容之一。表現人物時,將人物的衣服上綴滿花朵;描繪動物時,將動物身上的毛皮誇張成漩渦狀,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圖案,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變得通透,體現出很強的裝飾性。鋸齒形月牙形是民間剪紙常用的裝飾紋樣。
民間剪紙的創作過程,是通過誇張的手法經過現實生活的“真”,向藝術的“美”演化、深化的過程,是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和對美的追求、體現的過程。處於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再經過長期的實踐,創作者深諳剪紙的規律,將平衡、參差、疏密以及不規則的線條自由組合,構成美妙的動律和節奏,增添了情趣,豐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工具說明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貼上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技法

民間剪紙多單色,技巧多變化。剪紙以黑白、陰陽關係在畫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從形式上可分成“陽刻法”、“陰刻法”和“陰陽混刻”。“陽刻法”是中國畫線描造型的發展,有些陽刻剪紙作品細如毫髮,精妙非凡。“陰刻法”則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點或白線豐富表現力,形象比陽刻更顯樸厚凝重。陰刻與陽刻交替結合更豐富了剪紙語言。
同一畫面採用兩種以上色紙組成者稱彩色剪紙,多色者稱“套色剪紙”。河北蔚縣和河南靈寶等地民眾以染色剪紙聞名,利用土紙或宣紙的滲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各色互滲而不亂,視感豐富明艷,具有濃烈的民族風味,更有用熏煙、撕毛邊、燙香洞等手法把偶然現象巧妙利用而達到特殊效果的種種嘗試,但是最常見的剪紙仍是利用點、線、面造型,也有用密集細線或點陣組合使遠觀成中間灰色調的技術,使單色剪紙產生“墨分五彩”的豐富效果。
南方不少地方如廣東佛山、饒平、福建泉州等的剪紙趨於富麗堂皇,創造出“金色彩紙剪刻”技術,先用金紙剪成紋樣,再於其後襯以各色彩紙,如花襯紅、葉襯綠,類似古代“華勝”製作方式,視感金碧輝煌,以前多見於財神龕及節日裝飾之用。去南德宏傣族則有一種特殊剪紙藝術“冬扎”,即插於佛前或龍亭前的五色旗幡形紙飾品,被剪刻成各種花鳥、動物形,下垂穗狀,另有用金銀紙箔剪貼而成的掛幡,垂於寺廟佛堂梁下,所造成的氣氛確令人有步入另一“世界”之感。
北方農村民風淳樸,黃土窯洞與灰色院落景觀較渾莽肅穆,婦女們創造了窗花、牆花、頂棚花、禮花、喜花、炕沿花、燈籠花、門箋等剪紙在節日貼於房舍各部以點綴氣氛,特別是用於舊式窗紙上的窗花,利用逆光產生特殊美感,冬日映著窗外雪光常給人以一種溫馨的暖意。農村婦女更把剪紙用作繡花底樣,也有用用經幡、神帳、冥幣、明器等的宗教物品,不勝枚舉。

傳統剪紙工具、流程

傳統剪紙需要準備的工具:
6·針和
7·染料或者墨水刷子

傳統操作流程

1.印染紙張— 傳統中國剪紙藝人會使用刷子將紙張染成傳統的中
國紅。
2.燙印— 在染色後的宣紙幹了後通常會出現皺摺的情況。用一個溫熱的熨斗將皺紙的紙張熨平。
3.製作模板— 下面這個蝴蝶的形象就非常的簡單,使用鉛筆將蝴蝶的輪廓勾勒出來。4.煙燻模板— 將剛才染色準備好的一張紙張取來,將其弄濕潤,然後在下面壓上模板。使得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燈。模板和沒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會被煤油燈的煙所燻黑。當紙張完全乾燥了之後,將模板取下,然後就會留下煤油燈煙燻過的地方和沒有熏到的被模板蓋住的空白。這就是剪紙的樣板。
5.堆垛— 將剪紙的樣板放在一小摞染好色的紙的上面,大約可以有20張左右,然後將他們封在一起。
6.剪紙— 中國的剪紙藝人通常會選擇那種長柄短韌的鋒利剪刀。用其剪具有可見圖形的那一張,這樣其它的紙張都能同時剪好。首先是剪裡面的花紋,其次是剪外面的邊線。
在中國品種繁多的剪縱橫中,蔚縣剪紙獨樹一幟,它是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色剪紙,其工藝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六道工序。
一、畫:設計人員根據自己的思路或客戶的要求把圖案畫下來,通稱為畫樣子。
二、訂:將畫好的樣子訂在宣紙上(一般一次五十張宣紙為宜)並用剪子按著樣子的大小分成小塊。
三、浸:把訂好的貨放進水裡等浸透後拿出,再將其所含的水份擠淨,放在陽光下曬乾即可。
四、刻:將浸好的貨放在蠟板上,根據圖案的要求進行刻制。
五、染:給刻好的產品著色。原料是品色、灑粉;工具是毛筆、淨報紙。
六:包:把通過上述五道工序生產出來的產品,用紙式塑膠包裝或書本、鏡框、金鉑等形式。

現代剪紙

手工製作
1、選用特製的彩色宣紙,質地要求平整、柔軟、色純、不反光、質感強、纖維細膩。普通大紅紙易退色、質脆、表面粗糙,不適合做藝術剪紙,但用於窗花,既鮮艷又經濟。毛邊紙系竹子纖維機器製作,比宣紙粗糙,價位較低,適合於普通藝術剪紙。
2、將選好的剪紙圖案列印或複印,根據圖案大小將15-20張宣紙剪下來,四周留出一厘米的空間。初學者15張為宜,熟練後可達到20張。入門容易,學精較難,普通的窗花,學習幾天就可以,但是,高檔藝術剪紙,就要看悟性了。
3、用釘書器,最好用縫紉機將一沓宣紙和樣稿釘(縫)在一起。然後用重物壓24小時,便於刻制。一套優質的剪紙工具,是完成藝術作品的關鍵。
4、根據樣稿粗細程度,選用不同的刻刀。銷售的刀具是手工磨製的,並試刀合格後才銷售。市面上,沒有任何一種刀具可用來刻制藝術剪紙,必須手工製作。刀具,應該稍厚一些,這是因為防止初學者折斷刻刀,熟練了以後,可逐漸用天然石磨薄一些,即省力又便於刻制精細剪紙。
機器製作
雷射剪紙就是利用 雷射切割機將紙張進行切割鏤空形成精美的藝術品。光滑無毛刺、免拋光、無噪音、無塵屑、加工速度快、廢料少,效率高,是各行業的必備和換代的最佳選擇。
現代剪紙工序
首先,操作者要在電腦上摳出圖,將圖形保存為機器識別的格式,PLT、AI。
其次,將機器外設備連線好,開機。
最後,圖片通過數據線或者優盤導入機器內,將處理好的紅紙、無紡布、銅版紙等鋪於操作檯面上,開始加工。

裝裱形式

剪紙的裝裱一般使用以下幾種形式:

鏡框裝裱

一般市場上出售裝照片和畫片的就可以。在裝剪紙時需要將剪紙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膠粘連在托紙上,否則待鏡框掛起來後,剪紙往往會掉下來或移動位置,顯得東倒西歪不整齊。托紙的顏色選擇主要看剪紙的顏色,起襯托剪紙的作用。比如剪紙是重顏色時,襯紙就要選擇淺色的,剪紙是淺色或白色時,襯色就要選擇重顏色。

紙版裝裱

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即可。立體裝裱是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

捲軸裝裱

捲軸是是中國畫的一種裝裱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裡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上等。如在裝裱好的捲軸上再請書法家題上字,蓋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國軸畫相媲美了。裝裱捲軸價格要比鏡框昂貴,裝裱技術的難度比較大一些,但是,藝術效果卻相當好。

壓膠裝裱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各種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其中如透明樹脂膠,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後用木架繃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乾。用這種方法裝裱後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複雜,如果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剪紙象徵意義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據記載,鶴即“玄鳥”,玄鳥是“候鳥”總稱。在民間文化中鹿稱為“候獸”,鶴稱為“候鳥”,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化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魚唆蓮》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祈求生命的觀念為民間剪紙賦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紙的創作者對待富足與幸福,總是懷有著堅定樂觀的信念,綿延不斷的希望,剪紙正是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現。民間剪紙將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種民族事項活動中,來滿足廣大民眾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類的生存,充實人類的生活。在民間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生產生活的畫面,這些作品有著一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對主體進行的誇大,大大的魚,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蠶,大大的穀粒等,通過剪紙,人們虛構了美好的形象;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來張揚人征服自然的偉大創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並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們繼續奮鬥的勇氣。
民間剪紙的表現語言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托物寄語,借用那些約定成俗的觀念化形象,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種種質樸的怪誕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紙造型,來源於原始的視覺思維方式和民間審美觀念;來自於有程式體系和意象造像組成的獨特造型體系;來自於中國的本原哲學世界觀,更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