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戲劇界的民眾團體。1937年12月31日在漢口成立。1937年11月,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後,武漢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大批戲劇團體、戲劇工作者雲集武漢。

基本介紹

簡介,作者,

簡介

1937年12月26日,由陽翰笙王平陵發起,經張道藩、洪深田漢馬彥祥應雲衛附議,推舉洪深、 田漢、陽翰笙、宋之的熊佛西唐槐秋、馬彥祥、王瑩、朱雙雲、余上沅、張道藩、王平陵等30人組成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籌備委員會,12月31日,協會宣告成立。
協會以張道藩、田漢、陽翰笙朱雙雲、洪深、唐槐秋袁牧之孫師毅光未然陳波兒、馬彥祥、應雲衛、趙丹鄭君里陳白塵、宋之的、熊佛西、余上沅、萬家寶(曹禺)、趙太侔章泯崔嵬夏衍歐陽予倩阿英、顧無為梁實秋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97人為理事。張道藩、洪深、朱雙雲、田漢、陽翰笙、應雲衛、萬籟天、宋之的、唐槐秋、趙丹、熊佛西、顧無為、余上沅等25人任常務理事。協會下設總務、話劇歌劇雜劇編譯等5個部,分別由朱雙雲、田漢、洪深、陳立夫、陽翰笙等任部主任。參加協會的劇種有話劇、 文明戲京劇楚劇漢劇川劇、陝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滇戲、桂戲、粵劇、蹦蹦以及各種曲藝等,參加人員有演員、編劇、導演舞台美術工作者。
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
協會要求全國戲劇界人士摒除一切成見,鞏固超派系超地域的團結,以戲劇為民族解放戰爭服務
協會定每年10月10日為全國戲劇節(1943年後改為每年2月15日舉行)。1938年5月,協會會刊《戲劇新聞》月刊在漢口創刊,吳漱予等人負責編輯,約出15期。
協會在各地設有分會,其中以重慶分會影響最大。1938年下半年,協會遷往重慶。大批影劇界人士薈萃山城,重慶成為大後方戲劇運動中心。為慶祝第一屆戲劇節,協會理事和重慶分會理事推選余上沅、應雲衛、趙丹、宋之的等人組成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第一屆戲劇節演出委員會。在演出委員會的領導下,話劇界組成25個移動演劇隊在市區郊區流動演出;在社交會堂舉行了一周的“五分公演”(五分錢一張票);全市話劇工作者 100多人聯合公演了反映某救亡團體反間謀鬥爭的大型話劇《全民總動員》(又名《黑字二十八》,宋之的、曹禺合編)。這次演出活動,持續22天,500餘名話劇和戲曲工作者、1000餘名業餘戲劇愛好者參加了演出的各項工作,觀眾達數10萬人次,影響很大。
此後,在協會和重慶分會領導下,重慶又舉行過多次規模盛大的戲劇演出活動。1939年元旦,為紀念“協會”成立一周年,戲劇界舉行火炬遊行,並演出了由《自由魂》、《民族公敵》、《群魔亂舞》、《怒吼吧,中國!》、《為自由和平而戰》、《全民總動員》、《最後的勝利》等劇組成的組劇《抗戰建國進行曲》。同年10月,又組織15個話劇團體及8個平、川、漢、楚劇團體舉行慶祝第二屆戲劇節的演出活動。在這次活動中,話劇界演出了《中國萬歲》、《民族光榮》、《殘霧》、《古城的怒吼》、《一年間》、《上海屋檐下》、《包得行》等10多部大型話劇。
此外,成都廣州桂林等分會,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抗戰戲劇活動。 廣州分會於1938年3月組織演出革命歷史劇《黃花崗》,有20多個劇團參加演出工作。各地演出活動,廣泛地開展了抗日救亡宣傳,促進了戲劇界大聯合的鞏固,對推動大後方抗戰劇運起了較大作用
1939年後,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協會活動日趨減少,名存實亡。

作者

曹樹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