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箐

林箐

林箐(1902~1993),男,四川高縣人。原名歐陽本義,後改叫陽翰笙,字繼修,筆名華漢、塞生等。林箐是著名劇作家、現代戲劇運動組織者,是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是周恩來領導國統區文化運動的主要助手。擁有眾多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箐
  • 別名:歐陽本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高縣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93
  • 職業:劇作家
生平,主要作品,

生平

林箐出生於四川省高縣羅場一個絲茶商家庭。1920年進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學學習。1923年入上海大學讀書。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上海大學支部書記,中共閘北區委書記。五卅運動期間,參與籌備全國學聯和工商學聯合會的成立工作,被選為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總會常務理事。1926年初到廣州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南昌起義時先後任葉挺指揮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黨代表、起義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1928年4月到上海,任中共江蘇省委直屬文化支部書記。
1929年,在中華藝術大學任教,講授文學和戲劇理論,並創作話劇劇本。
1930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先後任左聯黨團書記、左翼文化總同盟書記,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並創辦中共在上海的主要出版機構湖風書店和左在線上關刊物《文學月報》,和李一氓共同編輯《流沙》,主編《日出旬刊》、《社會科學叢書》等刊物,發表《社會科學概論》、《唯物史觀研究》等著作,創作《地泉三部曲》、《兩個女性》、《義勇軍》等20多部中長篇小說話劇電影劇本。
1935年2月被捕入獄。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獲釋。
1937年9月,從南京到武漢,籌組文學藝術界各個抗敵協會,被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等團體領導成員;協助郭沫若籌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任政治部設計委員兼第三廳主任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941年和1943年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在重慶組織中華劇藝社,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揭露國民黨破壞團結、發動內戰的種種罪行。在此期間,完成了《八百壯士》、《李秀成之死》、《塞上風雲》等7部大型話劇電影劇本的創作。
1946年從重慶回到上海,參與組織上海聯華影藝社、崑崙影業公司,任公司編導委員會主任。團結文藝界同志,和沈浮一起創作了《萬家燈火》,對國統區社會問題作了揭露,創作電影劇本《三毛流浪記》,描述解放前流浪兒悲慘遭遇。
1949年7月,在第一屆文化會上當選為中國影協主席。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和機關黨組書記,兼任中共統戰部一處(文化處)處長;任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兼文化部電影指導委員會委員和全國文聯黨組書記、全國文聯主席,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全身心地投入全國文化教育事業建設中。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被關押達9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恢復工作。
1993年6月7日林箐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主要作品

從1928年年初發表了第一篇小說馬林英》起,林箐進入小說創作的旺盛期。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他冒著殺頭的危險,根據自己經歷的和蒐集到的素材,先後創作了《躉船上的一夜》、《馬桶間》等十五篇小說,創作出《女囚》、《兩個女性》等八部中篇小說,多層次、多方位地寫革命的進程,概括了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化。
1933年春,林箐寫了第一部電影劇本《鐵板紅淚錄》,第一次使用陽翰笙的名字。1936年5月,他和田漢合作寫了獨幕話劇晚會》,這是他從事話劇的開始,從1936年至1943年,他創作了《前夜》、《李秀成之死》、《塞上風雲》、《天國春秋》、《草莽英雄》、《天地玄黃》和《槿花之歌》共七個大型話劇,它們都先後搬上舞台,有的在東南亞和南洋一帶演出。在文藝生涯中,他先後用過歐陽華漢、繼修、華漢、楊釗秀、歐陽翰、寒生、林箐、寒青、陽翰笙、翰笙、小靜、一德等筆名,以用華漢和陽翰笙名為最多,林箐的一生創作如此多的文學作品,他的藝術成就得到了世人公認,在人們心目中築起了一座“文塔”。
1933年參加電影工作,創作的劇本有《鐵板紅淚錄》、《中國海的怒潮》、《生之哀歌》、《逃亡》、《生死同心》、《夜奔》、《八百壯士》、《塞上風雲》、《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北國江南》等。他一生創作電影劇本17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