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

袁牧之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1978年6月30日),原名袁家萊,生於浙江寧波。受新戲劇運動的影響,童年時代的他最喜歡的遊戲是學演文明戲,中國人民電影事業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3歲到上海,開始在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演戲。

1946年袁牧之任東北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文化部電影局第一任局長,並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屆中國文聯委員,第一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1952年因病離職。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參演電影,出版書籍,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出生於浙江寧波,13歲就讀上海澄衷中學
袁牧之袁牧之
13歲時,袁牧之便參加了洪深組織的“辛酉劇社”,成為劇社惟一的小演員。由於年齡小,分配的角色戲不重,他在劇社裡什麼都乾,還做過領座員。
1978年6月30日,由於中暑導致的高燒,袁牧之不幸與世長辭。當時他剛過完69歲的生日。

演藝經歷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學的袁牧之,開始參加戲劇的革新運動,成為辛酉劇社的主要演員。他主演了俄國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篤實的《桃花源》。袁牧之對人物精密的設計和構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現派藝術中的精華。在他創造的眾多角色中,對人物的神態刻畫尤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稱譽。
1934年,袁牧之編劇並主演的《桃李劫》,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成為左翼電影的經典,這也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有聲影片。
1935年他自編自導的《都市風光》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
1937年,他編導的《馬路天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由趙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認為是中國有聲電影藝術走向成熟的標誌。80年代,義大利著名影評家達西拉奇驚嘆說:“《馬路天使》堪稱一個奇蹟。它所體現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比義大利在戰後提出的要早得多。
袁牧之14歲時就參加了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為唯一小演員。18歲開始因在一些話劇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戲劇界的重視。後入東吳大學,演出《萬尼亞舅舅》等劇。
1930年,他在左翼戲劇運動的影響下,接受了進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並主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桃李劫》,獲得了進步輿論的一致讚揚。
1930年,袁牧之放棄大學學習,投身於左翼戲劇事業,曾主演洪深編劇的《五奎橋》、蘇聯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編劇的《怒吼吧!中國》、田漢編劇的《回春之曲》等劇目。他在實踐中重視藝術總結,著有《牧之隨筆》、《戲劇化裝術》、《兩個角色的戲》和《演劇漫談》等書。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編輯過《中華日報》的《戲》周刊36期。他主張演員表演時應“脫了自己而變成劇中的角色”。他提倡通過外形技術來摹擬角色精神生活,並嘗試過許多鑽研角色和體現角色的方法,為當時的表演藝術開闢了一條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電影製片公司。
1935年,繼《桃李劫》之後,袁牧之在影片《風雲兒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個由沉淪到覺醒,最後走上抗戰前線的青年--辛白華。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編導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都》片是一部暴露當時社會不景氣、大都市生活爾虞我詐以及小市民愚昧無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台技巧移到銀幕上來,為中國影壇創造了喜劇片的典型。這部影片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也是袁牧之電影執導的處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頭。
1936年,袁牧之轉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飾兩個角色--愛國青年李濤和柳元傑。他們性格各異,形象鮮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讚賞。
袁牧之故居所在地寧波南郊路袁牧之故居所在地寧波南郊路
1937年,袁牧之編導的《馬路天使》 ,更是膾炙人口。《馬》片通過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悲慘命運的真實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尖銳地抨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袁牧之以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導演技巧,把悲劇內容和喜劇手法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使整個影片的風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雋永。
抗日戰爭爆發後,袁牧之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並與宋之的陳波兒、崔鬼等組織“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一隊,離開上海開赴抗日前線。他還參加著名抗戰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袁牧之任話劇《保衛蘆溝橋》導演委員會成員。1938年,在漢口中國電影製片廠主演《八百壯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直屬的延安電影團負責創作領導工作,編導有大型歷史記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蘇聯考察、學習。1946年回國,繼續從事電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1938年,該隊來到武漢後,袁牧之主演了影片《八百壯士》中的團長謝晉元。不久,他受周恩來同志委派,參加根據地的電影籌建工作。同年秋,他前往延安,組建了“延安電影團”。在此後的大部分時間裡,他曾深入陝甘寧邊區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拍攝紀錄片,並編導了解放區第一部大型歷史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編寫了反映革命根據地新生活的舞台劇《延安三部曲》。
《馬路天使》《馬路天使》
1940年,袁牧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他受黨的委派,赴蘇聯學習、考察。在此期間,他曾與蘇聯著名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共同拍攝過影片,同時他也曾獨立導演過紀錄影片。
1946年,袁牧之回國後,同夫人陳波兒一起赴東北組建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廠長。生產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等。
1949年4月北平解放後,他奉命回京,組建全國電影領導機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並被任命為局長。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之後,又被選為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1954年以後,他因病長期離職修養。在病中,他仍堅持創作活動。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終年69歲。

個人生活

家庭
第一任妻陳波兒。1951年,陳波兒去世。
1955年與崑曲演員朱心結婚,並育有兩女一男,大女袁牧女,小女袁小牧,兒子袁牧男。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共6部

出版書籍

出版時間
書名
1930年
《戲劇化裝術》
1930年
《演劇漫談》

人物評價

袁牧之作為電影藝術家,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堪稱一代電影大師,成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袁牧之袁牧之
袁牧之在選擇演員上可謂慧眼獨具,頗有膽識。他堅持啟用在藝華影片公司一直扮演丫環角色的周璇和從未上過銀幕的舞台演員趙慧深來扮演影片的主要角色小紅和小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