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基本介紹

綱要進程,綱要摘要,綱要解讀,解讀一,解讀二,

綱要進程

綱要摘要

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關於主要目標,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整合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最佳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畫和科學工程。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套用研究帶動,鼓勵自由探索,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激勵人才更好發揮作用。最佳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最佳化國家科技計畫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體制。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作用,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製造業最佳化升級。實施製造業降本減負行動。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於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前瞻謀劃未來產業。
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構建優質高效、結構最佳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化發展。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深化服務領域改革開放。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暢通國內大循環。依託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促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完善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政策體系。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進出口協同發展,提高國際雙向投資水平。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加快數位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路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位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套用場景優勢,促進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加強關鍵數位技術創新套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
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適應數位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築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構築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
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將數位技術廣泛套用於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最佳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數位化政務服務效能。
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堅持放管並重,促進發展與規範管理相統一,構建數字規則體系,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營造規範有序的政策環境,加強網路安全保護,推動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全面深化改革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培育更有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加快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企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最佳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全面完善產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財稅金融制度。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完善現代稅收制度,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創新和完善巨觀調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完善巨觀經濟治理,構建一流營商環境,推進監管能力現代化。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質量導向,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強化鄉村建設的規劃引領。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和歷史文化傳承。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服務農民功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穩步解決“垃圾圍村”和鄉村黑臭水體等突出環境問題。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進一步放活經營權。加強農業農村發展要素保障。健全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業農村力度。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和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
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
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使更多人民民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相關政策,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中央財政市民化獎勵資金分配主要依據跨省落戶人口數量確定。
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加快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依託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最佳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轉變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加強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
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和品質提升。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進新型城市建設。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範,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科技賦能,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水平,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職住平衡。
最佳化區域經濟布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開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提升重要功能性區域的保障能力。
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平,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堅持陸海統籌、人海和諧、合作共贏,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提升公民文明素養。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中華文化傳播推廣和文明交流互鑒,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加強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傳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完善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系統治污,協同推進減污降碳,不斷改善空氣、水環境質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水平,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構建綠色發展政策體系。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持續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提升對外開放平台功能,最佳化區域開放布局,健全開放安全保障體系。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加強發展戰略和政策對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經貿投資務實合作,架設文明互學互鑒橋樑。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維護和完善多邊經濟治理機制,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提升國民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體系,最佳化人口結構,拓展人口質量紅利,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全民醫保制度,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建設體育強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最佳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健全嬰幼兒發展政策,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增進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自覺主動縮小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國家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著力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努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公共服務政策保障體系。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最佳化收入分配結構。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拓展居民收入增長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再分配機制。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最佳化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
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基本權益。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堅持兒童優先發展,提升殘疾人關愛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發展權利和機會。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加強家庭建設,提升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能力。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統籌發展和安全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螢幕障。
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實施糧食安全戰略,實施能源資源安全戰略,實施金融安全戰略。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嚴格落實公共安全責任和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
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社會治安防控,編織全方位、立體化、智慧型化社會安全網。健全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現代化。
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
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質量效益。加快軍事理論現代化,與時俱進創新戰爭和戰略指導,健全新時代軍事戰略體系,發展先進作戰理論。加快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軍事管理革命,加快軍兵種和武警部隊轉型建設,壯大戰略力量和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加強軍事力量聯合訓練、聯合保障、聯合運用。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完善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鍛造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方陣。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聚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慧型化武器裝備發展。
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同國家現代化發展相協調,搞好戰略層面籌劃,深化資源要素共享,強化政策制度協調,完善組織管理、工作運行、政策制度、人才隊伍、風險防控體系,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集中力量實施國防領域重大工程。促進軍事建設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有機結合,更好服務國家安全發展戰略需要。深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加強海洋、太空、網路空間、生物、新能源、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軍民統籌發展,推動軍地科研設施資源共享,推進軍地科研成果雙向轉化套用和重點產業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加大經濟建設項目貫徹國防要求力度。加快建設現代軍事物流體系和資產管理體系。加強軍地人才聯合培養,健全軍地人才交流使用、資格認證等制度。最佳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加快標準化通用化進程。推進武器裝備市場準入、空中交通管理等改革。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應急應戰協同,健全強邊固防機制,強化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健全黨和國家監督制度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和完善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水平,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健全基層民眾自治制度,增強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把各自聯繫的民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全面貫徹黨的僑務政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健全保障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堅持和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制度。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刑罰執行制度、律師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監督。實施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法律援助和國家司法救助制度。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強化政治監督,深化政治巡視並強化整改落實。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構建全覆蓋的責任制度和監督制度。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深化反腐敗國際合作。完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防止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反彈回潮,堅決整治民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
堅持“一國兩制”
推進祖國統一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支持港澳鞏固提升競爭優勢。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智慧財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支持澳門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支持粵澳合作共建橫琴,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功能,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澳門發展中醫藥製造、特色金融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完善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支持港澳參與、助力國家全面開放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打造共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內地與港澳經貿、科創合作關係,深化並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加強內地與港澳各領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支持港澳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
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續出台實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讓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支持台商台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兩岸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推進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平潭綜合試驗區、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兩岸合作平台建設。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加強兩岸人文交流。積極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促進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鼓勵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更好履行政府職責,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形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合力。
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把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融入規劃實施之中。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的政治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
健全統一規劃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由國家、省、市縣級規劃共同組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強化國家發展規劃的統領作用,加強規劃銜接協調。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政策保障、考核監督機制。落實規劃實施責任,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強化政策協同保障,加快發展規劃立法。

綱要解讀

解讀一

關於發展環境,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
規劃綱要草案認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勝利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台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以下指導思想、原則和戰略導向。
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關於主要目標,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解讀二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超7萬字,配了7張圖。這7張圖,分別展示了我國能源、糧食、城市、生態、交通等方面未來5年的部署,放在一起則勾畫出2025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樣子和我們生活的變化。
能源:燈還是原來那盞燈,電不是原來那種電了
第一張是“十四五”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圖。 圖中,西電東送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但內涵更豐富。
布局的核心詞是:清潔。
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建設水電基地。
清潔能源基地有9個,分別在金沙江上下游、雅礱江流域、黃河上游和幾字灣、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遼。
海上風電基地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認為,這一布局不是簡單考慮電力調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錨定從高污染高排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格局之變,這是我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承諾作出的負責任的戰略安排。
當然,也不是說,我國就要徹底放棄傳統電源了。杜忠明說,我國已建成的西電東送基地主要以水電、火電等傳統電源為主。隨著近年來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壯大,“十四五”時期,我國西電東送將以綜合能源基地開發為主。綜合能源基地開發以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等清潔電源為主,並因地制宜地配置必要的基礎性電源,以及合理比例的儲能設施。
對老百姓來說,這一布局意味著什麼?舉個例子,生活在武漢的老劉,原來家裡一開燈,用的可能是煤電,往後,燈還是那個燈,由於能源電力領域供給側發生了重大的結構性變革,電將更多地來自“綠電”。
糧食: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布局示意圖,以白色為底,以綠、紅標識的兩個區域,代表著我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關係到我國14億人能不能吃得飽、吃得好。
綠、紅兩個區域整體上位於“胡煥庸線”以東。
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代表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中部地區。在“胡煥庸線”西北、黃河幾字彎的左拐角上,也有一塊綠色,那是被稱為“塞上糧倉”的河套平原。
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星星點點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區以及海南島。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數量保護和質量提升,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這樣的布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他注意到,近兩年我國每年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今年計畫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任務量比去年明顯增加。而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
“好的耕地一定要保障口糧,高標準農田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趙皖平說,不僅如此,這也是促進鄉村振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
另一點值得關注的是,示意圖中白色區域,基本與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和北方防沙帶重合。聯繫起來看,生態屏障建設可為糧農安全護航。
城市:人是核心,城市群發展
城鎮化空間格局示意圖的骨幹是五條縱橫交錯的曲線。
橫向,一條是東起連雲港、西至阿拉山口的陸橋通道,一條是沿長江通道;縱向是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這就是規劃綱要草案說的,“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圖中標註了19個城市群。目前這些城市群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依據規劃綱要草案,未來5年,它們承擔不同的使命:
最佳化提升5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
發展壯大5個——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
培育發展9個——位於東北、中西部的城市群。
“要繼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國政協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結合近期的城市體檢報告分析,目前存在城市中心區人口過密、功能布局不均衡、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今年將實施八個方面的城市更新行動。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也指出要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路型城市群。
“這樣的城市群是數億中國人的期盼,意味著既居住在山水田園環境中,又能享受城市現代化公共服務。”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說。
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集中在“三區四帶”
這是關於家園的圖——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圖。這張被深深淺淺綠色鋪滿的圖,展示今後5年我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布局。
“十三五”規劃中有一張“全國主體功能區示意圖”,側重從開發視角規劃。“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這張圖,緊扣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可見對生態建設的重視。
從圖中看,未來5年我國生態屏障建設集中在:
“三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
“四帶”——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套用中心主任高吉喜介紹,“帶”一般是條狀的,“區”則更多強調區域性。“三區四帶”是我國生態屏障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是這些地方生態問題較為突出。未來5年加大保護和修復力度,正是基於現實、突出重點的部署。
規劃落地,要以具體的工程項目為支撐。圖中幾十個綠色圓點,代表今後5年我國計畫實施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重點工程。高吉喜說,今後國家的資金投入、實施的重大工程會以“三區四帶”為主。
以北方防沙帶為例,今後5年,防護林體系建設、退化草原修復等工程落地實施,這裡將新增沙化土地治理750萬公頃、退化草原治理270萬公頃。黃沙漸退、綠意鋪展,中國人的治沙傳奇將在這裡延續。
交通:“軌道上”的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基本建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京津冀地區軌道交通規劃圖
(京津冀地區軌道交通規劃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規劃圖
(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規劃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長三角地區軌道交通規劃圖
(長三角地區軌道交通規劃圖)
前面講了4張全國性的圖,現在講3張區域圖,它們展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軌道交通網。
“它們是我國軌道交通發展最快的三個區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鐵路辦事處主任吳向東說,以長三角為例,到2025年底,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預計達1.7萬公里,其中高鐵9500公里,除舟山這樣四面環海的城市,長三角所有地市通高鐵。
軌道交通,具體說,由四張網構成。最大的是國家級高速鐵路網,“八橫八縱”格局;其次是城際鐵路網;再次之是市域(郊)鐵路網;最小的網是城市軌道交通,即捷運。
根據規劃綱要草案,未來5年,第二張網和第三張網將增加運營里程3000公里。捷運也將新增運營里程3000公里。
四張網在逐漸聯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科技開發公司總工程師錢春陽說,今年底高鐵將覆蓋廣東省所有21個地市,未來要推進四張網的深度融合、無縫對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