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

中華一絕——內畫,是我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起源於畫鼻煙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製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冀派內畫的發源地——河北衡水,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一絕
  • 別名:內畫
  • 類別:我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
  • 成就: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起源:產生起源於畫鼻煙壺
內畫藝術,繼承傳統,發展狀況,冀派藝術家,武術,介紹,武術的源流,武術分類,京劇,主要信息,簡要介紹,表現手法,京劇行當,書法,介紹,書法簡介,書法五書體,茶道,介紹,茶道簡述,茶道法則,茶道形式,

內畫藝術

繼承傳統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幾代內畫藝人的奮發努力。冀派內畫藝術家趙慶華先生的作品享譽海內外,成為收藏家手中的珍寶。近年來在國內外重大展覽評比中多次榮獲金、銀獎,百花獎,優秀獎等。中華一絕內畫名副其實的成為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主流內畫在不斷發展,以其細膩、嚴謹、精微及通俗的表現形式為世人所熟知。而一些代表新作的理念正在形成了新內畫的概念,“新內畫”的主旨是強調內畫藝術化,旗幟鮮明反叛內畫民間工匠傳統,以現代人的藝術語言詮釋新內畫,潛心研藝,不斷求變。以自由的創造精神打破內畫抄襲摹仿和庸俗化的現狀。

發展狀況

明萬曆年間,西方人把鼻煙傳到中國。清康熙年間,鼻煙壺開始盛行,並把鼻煙壺內畫發展成為一門藝術。60年代,內畫藝術有北京的京派,山東的魯派,廣東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北京派的藝人用竹筆、柳木筆作畫,以畫面厚朴、古雅見長;山東派用毫毛筆作畫,以畫面纖巧、艷麗取勝。王習三在繼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藝人葉仲、三技支的基礎上,融合內畫名家流派之特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國際上被譽為“冀派”。

冀派藝術家

趙慶華,筆名墨文,1963年12月20日出生於河北省景縣。自幼酷愛書畫,受父親啟蒙,言傳身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很早從事繪畫、剪紙、攝影藝術和國畫藝術。在著名國畫家王學明和中國內畫大師王習三老師的啟蒙下,從事內畫專業,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多年來致力於國畫藝術內畫鼻煙壺(水晶球)的發展,創辦了衡水市墨海藝苑書畫院及衡水市藝苑工藝美術專業學校,任書畫院院長,培養了不少的新秀。其作品主題鮮明突出、立意深遠、氣韻生動、造型準確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體裁廣泛人物、山水、動物、花鳥、肖像等,有好多作品收到過省、市藝術家和專家的好評及香港、新加坡、台灣、加拿大、韓國、日本等收藏家視為“瑰寶”收藏,被河北省輕工業廳和河北省文學藝術聯合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被衡水市授予為衡水市一級工藝美術家稱號。本人系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文藝家協會內畫藝術委員會理事、河北省國畫藝術研究會會員、河北省民間美術研究會會員、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被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學術委員會授予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成員、辭條輯入《海峽兩岸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翰墨藝術寶庫》、《一代偉人》、《世界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

武術

介紹

中華一絕——武術: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民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武術的源流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武術分類

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家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鍊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鍊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鍊﹐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如今,中國武術可以分兩大類:傳統和長拳。長拳是指國家認證的一種搏擊技術。而傳統則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的各個門派民間功夫,如今大多傳統武術已失傳,但還剩下3類:少林、武當、峨眉。

京劇

主要信息

中華一絕——京劇霸王別姬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簡要介紹

京劇,亦稱“京戲”、“國劇”、“皮黃”。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中華一絕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於嘉慶 、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融合發展。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用胡琴(京胡)、和鑼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表現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京劇行當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緻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鬚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淨”,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書法

介紹

中華一絕——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

書法簡介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及藝術。它是漢字書寫的一種法則,又稱“書法”。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雕刻刀、雕刻機、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能用來書寫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書法五書體

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另外,有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以及源於中華漢字書法派生的日本書道。

茶道

介紹

中華一絕——茶道(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簡述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中華一絕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茶道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唐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