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界鄉

中界鄉

中界鎮(原中界鄉),位於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東南部,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距縣城15公里。東部與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交界,北部與沙子街道(原沙子鎮)相接,東南部與曉景鄉接壤,西南部與譙家鎮淇灘鎮相連,西部與和平街道(原和平鎮)毗鄰,中界鎮為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下轄的一個鎮,於2015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界鄉,以鄉改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界鎮
  • 外文名稱:Zhongjie Town
  • 別名:中界鄉 中界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西南地區 貴州省銅仁市
  • 下轄地區:22行政村,1居委會,3辦事處、85村民組
  • 政府駐地:中界村
  • 電話區號:0856
  • 郵政區碼:565301
  • 面積:75.07平方千米
  • 人口:2.24萬人
  • 方言西南官話 土家話
  • 著名景點:天緣寺 峽門口水庫 獅子山農業生態觀光園 
  • 機場重慶江北機場 黔北機場(建設中)
  • 火車站秀山站 銅仁站 銅仁南站
  • 車牌代碼:貴D
  • 汽車站:沿河縣客運東站
基本信息,政區與人口,地勢地貌,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旅遊資源,文教衛生,農業及經濟,鄉鎮企業,特色產業,

基本信息

中界鎮,為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縣東南方,距縣城15公里,與重慶酉陽縣毗鄰,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山區農業鄉。
中界鄉風光中界鄉風光
2010年全鄉轄3個辦事處,22個行政村,85個村民組,6067戶,25028人,其中少數民族13770人;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海拔510米,年平均氣溫16.3℃。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也有古時“青松蓋頂、綠林纏腰、花果滿壩、稻花飄香、魚躍峽門、雙龍環抱”之美譽。

政區與人口

轄蛟岩、中界、河坎3個辦事處,23個行政村,239個村民組。政府駐地中界村,海拔530米。1998年總人口2.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1.4%;少數民族人口占49.8%。

地勢地貌

沙子河發源於境內東流村,蜿蜒穿越全鄉流入沙子鎮,地勢東高西低,中部平緩,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289米。形成了東部、西部低山溝壠侵蝕地貌和中部低山溶蝕槽壩地貌。溶蝕和侵蝕地貌相間發育,岩溶區面積44.70來方千米,非岩溶區面積30.37平方千米。

氣候資源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5.8~17.3℃,1月日均溫4.4~6.0℃,極端最低溫-7.4~-5.4℃,7月日均溫25.9~27.6℃,極端最高溫39.6~40.6℃,無霜期274~294天。年日照時數1200小時,年降水量1100毫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農作物以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天緣寺天緣寺

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112607畝。有耕地49730畝,其中田15992畝、土33738畝;林地45942畝,其中有林地146054畝;牧草地5520畝;水域705畝。土壤以黃壤為主。
礦產資源:境內有煤礦等開發。

旅遊資源

峽門口水庫、壩高50.6米,庫容1034萬立方米,水面0.7平方千米,湖谷蜿蜒4千米,形成山峽平湖,兩岸峽峰對峙,林木蔥翠。穿洞朝陽呈異彩,峽門有縣屬蛟壩、沙底溝、峽門口水電站,農村電網覆蓋了所有村寨,有95%的農戶用上了電。

文教衛生

1998年有國小29所,專任教師130人,實現了“普六”;有初級中學1所,專任教師27人。中國小在校生4700人。文化生活有電影院1個、錄像院10個、卡拉OK場所4個,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12個,覆蓋9個村。有鎮衛生院1所、片區醫療點3個,所有村都建立了衛生室。

農業及經濟

農業不僅有“東流井壩”並稱的“東流”良田,有峽門口水庫灌溉,使中界壩成為縣內糧油主要生產地區。主要農產品有玉米、稻穀、小麥、油菜、花生、油桐、烏桕、李、柑桔、梨、豬、牛、羊、魚等。1998年農業總產值3012萬元,其中農業1761萬元、林業42萬元、牧業1161萬元、漁業48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3745萬,農民人均純收入1018元,人均占有糧食272千克。

鄉鎮企業

1998年有鄉鎮企業339個,從業672人,主要從事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總產值1517萬元,總收入1531萬元。中界農業商公司是該鄉的骨幹企業。

特色產業

沿河自治縣中界鎮為民眾增產增收
沿河自治縣中界鎮為民眾增產增收,做大做強“中界精米”品牌,今年共發展6000畝水稻高產創建示範工程。時下,正處豐收時節。圖為9月9日,該鄉羅家寨村村民正在收割稻穀。
2011年中界鎮大手筆發展生態茶產業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中界鎮為加快茶葉產業化的發展步伐、穩步推進茶園建設,中界鄉黨委、政府立足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以招商引資、大戶帶動的模式發展生態茶產業,有力促進了地方生態茶產業發展進程。
立足資源優勢做好引資帶動。為達到茶葉種植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示範帶動的目的,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生態茶產業發展相關實施意見,就實地、實際情況,組織相關人員實行“走出去、請進來、內動員”的招商、引導發展模式。通過努力,“紅岩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於年前落戶該鄉高豐村,註冊資金100萬,計畫發展茶園1000畝,現已完成500餘畝,並組織成立了茶葉種植農業協會,“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參與農戶10餘戶;2008年12月,重慶客商崔永財初步投入資金150萬元,簽約發展800畝;本鄉黃家洞村村幹部黃大昌租賃村民的土地,發展生態茶產業500畝。目前,該鄉民眾種茶積極性高,大戶示範帶動效應初步顯現。
加大人力、資金投入提速規範發展。為改變往年肩挑、背扛、馬托發展局面,該鄉黨委、政府擠出辦公經費、組織民眾集資投勞和聯繫上級部門幫扶,修建茶路配套工程20多公里,茶水配套蓄水池20餘口,購買旋耕機10餘台,租賃挖掘機4台。同時為規範大戶茶園建設,實行分管領導蹲點督促,農技人員實地對定植溝、有機肥的填放方法、茶苗栽種方法和後期培育等進行指導,促使茶園快速規範發展。
加大技術指導確保茶園順利發展。技術指導是該鄉發展生態茶產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確保栽下的茶苗得到有效管理,鄉黨委、政府按照“一級負責一級,一級培訓一級”,“先大戶後小戶,先幹部後民眾”的原則,並組織鄉分管領導、片區負責人、村幹部和部分茶農赴湄潭考察、學習。堅持點上指導和面上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工作。採取深入村、組和田間地頭召開現場會、院壩會、集中培訓、分散培訓等形式。建起了“縣農業技術人員——鄉各包村幹部——村幹部及茶農”三位一體的技術服務隊伍,實行包村、包人、蹲點的責任制,從園地規劃、整地、放線、開溝到茶樹栽種管理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確保各項技術措施的具體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