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政事堂記》是唐代李華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書政事堂記
- 作者:李華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書》
- 作品體裁:散文
《中書政事堂記》是唐代李華創作的一篇散文。
《中書政事堂記》是唐代李華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中書政事堂記政事堂者,自武德以來,常於門下省議事,即以議事之所,謂之政事堂。故長孫無忌起復授司空,房玄齡起復授左僕射,魏徵授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
中書堂,讀音zhōng shū táng,漢語詞語,意思是中書省的政事堂。解釋 中書省的政事堂。出處 唐 杜甫 《莫相疑行》:“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 仇兆鰲 註:“ 李華 《中書政事堂記》: 武德 以來,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高宗 光宅 元年, 裴炎 自侍中除中書令,執宰相筆,乃遷政事...
中書執政事筆 中書執政事筆,即以中書令主持政務之名義,為政事堂秉筆宰相。沿革 即以中書令主持政務之名義,為政事堂秉筆宰相。唐高宗弘道二年(684) 中書令裴炎以此名義移政事堂至中書省,主持宰相議政,總其記錄,並更直承旨。
中書門下,習稱中書,原稱政事堂、都堂、政府、東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機構,由門下省、中書省與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共同參與行政。初設於門下省,唐高宗時徙於中書省,唐玄宗前稱政事堂。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提議,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且於其後分列吏、樞機、兵...
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以後,除南宋孝宗時期外,不再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金代的尚書省和元代的中書省、尚書省均置平章事,位在兩省丞相下。宋太祖為了削弱相權,旨令同平章事只管行政,其衙門中書門下稱為政事堂。北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政事...
中書 1.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2.官名。中書令的省稱。漢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以宦者為之,後多任用名望之士。《漢書.蕭望之傳》:"望之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晉庾亮《讓中書令表》:“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隋唐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俱為宰相﹐後因以中書稱...
唐初以參知政事為他官參預宰相事務的職名。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乾德二年(964年)以樞密直學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呂餘慶參知政事,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務。其後權位逐漸提高,開寶六年(973年)始詔薛居正、呂餘慶於都堂與宰相共同議政,至道元年(995年)詔宰相與參政輪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自...
首先,根據國家政務運行中最高層機構(如果我們不把皇帝看成是一個機構的話)及其運行機制的變化,把唐代政治體制分為前後期兩種不同的形態,前期稱為三省制(或三省六部制),後期稱為中書門下體制(或中書門下使職差遣制),變化的關節點為開元十一年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其次,重視把握制度變化的時間性,將...
中國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它和漢代尚書有淵源關係。漢武帝時進一步強化君權,以主管文書的中書令、四尚書掌握機密要政,太史公司馬遷為首任中書令,領尚書評議計書,中書令執掌封事。為便於出入後宮,用宦者擔任,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又因有謁者之職,故名中書謁者令。中書長官有令、僕射。宣帝末弘恭為...
李華《中書政事堂記》柳宗元《封建論》黃宗羲《原君》國策與方略 賈誼《治安策》董仲舒《天人三策》諸葛亮《隆中對》王朴《平邊策》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張居正《陳六事疏》選官與用人 漢高祖論三傑 曹操《唯才是舉三令》劉毅《論九品官人法》吳兢《貞觀政要擇官》張九齡《上封事疏》陸贄《請許台省長官舉薦...
唐朝前期確立三省制,中後期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複雜。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是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下設吏、戶、禮、...
中書政事堂記 弔古戰場文 柳 識 一篇 吊夷齊文 蘇源明 一篇 秋夜小洞庭離宴序 元 結 四篇 大唐中興頌並序 右溪記 九疑圖記 時規 柳 伉 一篇 請誅程元振疏 陸 羽 一篇 陸文學自傳 陸 贄 一篇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 權德輿 二篇 酷吏傳議 兩漢辯亡論 韓 愈 二十篇 原道 原毀 馬說 師說 進學解 ...
中書政事堂記 韓愈 畫記 燕喜亭記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 藍田縣丞廳壁記 柳宗元 捕蛇者說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 劉禹錫 救沉志 自居易 廬山草堂記 孫樵 書何易於 王禹偁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歐陽修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真州東園記 瀧岡阡表 蘇舜欽 滄...
吏部尚書壁記 鴻臚少卿壁記 李華 中書政事堂記 御史大夫廳壁記 御史中丞廳壁記 著作郎廳壁記 杭州刺史廳壁記 衢州刺史廳壁記 常州刺史廳壁記 壽州刺史廳壁記 京兆府員外參軍廳壁記 河南府參軍廳壁記 安陽縣令廳壁記 臨湍縣令廳壁記 李白 兗州任城縣令廳壁記 卷二 杜頠 兵部尚書壁記 陳章甫 亳州糾曹廳...
舊制,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永淳二年七月,中書令裴炎以中書執政事筆,遂移政事堂於中書省。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其政事印,改為中書門下之印也。)侍中之職,掌出納帝命,緝熙皇極,總典吏職,贊相禮儀,以和萬邦,以弼庶務,所謂佐天子而統大政者也。凡軍國之務,...
平章軍國重事,是唐代特殊官名,相當於宰相,宋沿襲此制,後又曾改稱為同平章軍國重事、平章軍國事。此職非宋代常制,乃因人而特授之,職權範圍也變化頗大。唐代《新唐書·表第一·宰相上》中記載:“唐因隋舊,以三省(尚書、中書、門下)長官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參議,而稱號不一,出於臨時,最後乃有...
”又,顯德末,一人青巾白衫,登中書政事堂,吏批其頰曰:“汝是何人敢至此!”其人曰:“宋州官家遣我去擒見宰相范質。”質曰:“此病心耳,安足問”遂叱去。其後太祖果自歸德軍節度使受禪,遂升宋州為應天府,後號南郡(一名南郡,事具國史)。○黑殺神降 開寶中,有神降於鳳翔府俚民張守真事,自稱...
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è)。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于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
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è)。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于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
1、西漢 丞相與御史府並稱“二府”,亦稱“兩府”。2、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3、 明清時對府“同知”的別稱,即第二知府之意,以同知為知府的佐貳得名。4、指大腸、小腸。釋義 ...
另據《玉海》卷一六一《唐朝堂》條載:“舒元輿《御史台新造中書院記》:御史府故事,於中書之南,常有理所,太和四年於政事堂直阡之南選地以作之,號中書南院。院門北辟,向朝廷也,觀者命為御史北台。”文中提到舒元輿所撰的《御史台新造中書院記》一文,現收於《文苑英華》卷八○七,節錄如下:是...
唐初為了進一步完善宰相制度,於貞觀時期設立了政事堂,做為三省長官議事的地方。政事堂開始設在門下省,後因裴炎從侍中遷為中書令,政事堂便遷至中書省。開元時期張說做宰相,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列五房於其後:“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
省內的意見經中書令、侍郎匯集後,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後根據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其餘舍人也要分別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中選擇一個資格最老的,稱為“閣老”,負責處理本省雜事。舍人六人分押尚書省六部,並輔佐宰相判案。宰相的議事處政事堂就有一個門通往中書舍人...
孫近附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謾不敢可否事。檜曰“虜可和”,近亦曰“可和”;檜曰“天子當拜”,近亦曰“當拜”。臣嘗至政事堂,三發問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諫侍從議矣”。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衝禦侮耶?臣竊謂:秦檜、...
唐初以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合議軍國大事於政事堂;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號為參知機務、參議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時,決定政事之權已不全由三省長官,其後又有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的他官參政。唐中葉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真正的宰相,三省長官卻先後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玄...
弘道元年(683)裴炎移政事堂於中書省,完成了中書省在三省關係中居於主導地位的變革。這兩方面的變化,都為中書省職權的轉化起到了促進作用。三省制下,中書省並不負責裁決政務,政務的裁決在尚書省和門下省。隨著高宗以後議、表、狀等文書的大量增加和中書省地位的改變,以及皇帝上朝議事的減少,中書舍人“侍奉進...
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_)。北宋另設中書內省于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