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北台

唐代京師長安城大明宮中官方機構,《唐兩京城坊考》卷一《大明宮》載:“月華門外中書省,省南為御史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史北台
  • 時代:唐
  • 地點:大明宮
關於御史台在大明宮所設之機構,《長安志》《雍錄》《類編長安志》等書皆無記載,宋元時期所繪的大明宮圖也無一標繪。惟清人徐松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在大明宮中設御史台機構較晚,故諸書闕載。另據《玉海》卷一六一《唐朝堂》條載:“舒元輿《御史台新造中書院記》:御史府故事,於中書之南,常有理所,太和四年於政事堂直阡之南選地以作之,號中書南院。院門北辟,向朝廷也,觀者命為御史北台。”文中提到舒元輿所撰的《御史台新造中書院記》一文,現收於《文苑英華》卷八○七,節錄如下:是以御史府故事,於中書之南,常有理所。先時惟中丞得專寓於南舍一院,若雜事與左右巡使,則寓於西省小胥之廡下。遇大朝會時,吾屬皆來,則分憩於雜事、巡使之地。既寓於小胥,則我實客也。每亡事而去,則主人必坌而入,喧譁狼籍。其態萬變,向之霜棱,盡為涕涶矣。豈吾君以天下綱紀屬之於我意邪!上元二年,侍御史劉儒之作《直廳記》,初拜儀云:謝宰相訖,向南入直省院候端長。又《入中書儀》云:到直省院,入門揖端公訖,各就房。嗚呼!以御史之貴重,而前時作者之記,恬然以直省院為記,君子未嘗有非之者。……大和四年歲次庚戌八月十六日丁巳記。據此來看,在中書省之南原有御史中丞院,只是其餘御史入宮則無棲息之處,於是只好在中書省(西省)的胥吏廡下權坐,又受到這些胥吏的蔑視。其實這些御史不僅在中書胥吏處權坐,有時也在門下省直院後檐下權坐,情況十分狼狽。
另據《唐會要》記載:太和四年三月,御史台奏:三院御史盡入,到朝堂前無止泊處,請置祗候院屋。知雜御史元借門下直省屋後檐權坐.知巡御史元借御書直省屋後檐權坐。每日早入,至巳時方出,入前後並本所由。自門下直省院西、京兆尹院東,有官地,東西九十尺、南北六十尺。請準長慶元年八月(敕),於中書南給官地,度支給錢。可知這年三月,經御史台奏請,文宗同意在中書省南建造御史北台,於這年八月中旬建成,於是才有了時任侍御史的舒元輿的這篇文章。關於御史北台的建築結構,舒元輿的這篇文章所記甚詳,由於文字甚長,而徐松根據舒元輿所述總結得甚為簡練,錄之如下:“於中書省南廊架南北為軒,由東入院,門首為中丞院,次西雜事院,又西左右巡使院。門皆北向,故曰御史北台,亦曰御史台中書南院。見舒元輿《記》。”即在原中丞院之外,增建了雜事院與左右巡使院。
御史中丞與侍御史之所以在宮中有辦公理政之處,與他們本身所具有的職能有著直接關係。如武則天於垂拱二年(686年)初置銅匭之時,就規定“理匭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充使”。開元時編撰《唐六典》,仍以御史中丞為理匭使。後來雖然一度也任命他官為理匭使,但御史中丞並沒有因此被完全取代,如德宗“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為理匭使”。直到唐後期,當時人仍然說“匭使常以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為之,台中人吏強幹,首列百司”云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