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文十四行詩格律
- 外文名:Chinese sonnet metrical
- 表達式:由漢語中的混組音構成的格律
- 提出者:王沐遠
- 提出時間:2014-06-19
- 套用學科:漢語言文學
- 適用領域:十四行詩
內容介紹,格律依據,十四行詩,抑揚格,揚抑格,格律,音節,關於沐遠詩節,歷史介紹,相關作品,名家前輩,
內容介紹
沐遠詩節(靈感來自奧涅金詩節)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壹)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貳)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壹)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貳)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叄)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叄)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肆)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肆)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伍)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陸)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陸)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伍)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柒)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柒)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貳)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壹)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貳)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叄)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叄)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肆)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肆)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伍)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陸)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陸)
【混組】【混組】【混組】【仄平】【平】(韻伍)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柒)
【混組】【混組】【混組】【平仄】(韻柒)
彼得拉克體
【混組】【混組】【混組】【混組】【混組】【隨】(韻) x 14
韻牌
格式壹【A-B-B-A. A-B-B-A. C-D-E. C-D-E.】
格式貳【A-B-B-A. A-B-B-A. C-D-C. D-C-D.】
格式叄【A-B-B-A. A-B-B-A. C-D-C. C-D-C.】
韻牌
格式壹【A-B-B-A. A-B-B-A. C-D-E. C-D-E.】
格式貳【A-B-B-A. A-B-B-A. C-D-C. D-C-D.】
格式叄【A-B-B-A. A-B-B-A. C-D-C. C-D-C.】
莎士比亞體
【混組】【混組】【混組】【混組】【混組】(韻) x 14
韻牌
【A-B-A-B. C-D-C-D. E-F-E-F. G-G.】
韻牌
【A-B-A-B. C-D-C-D. E-F-E-F. G-G.】
斯賓塞體
【混組】【混組】【混組】【混組】【混組】(韻) x 14
韻牌
【A-B-A-B. B-C-B-C. C-D-C-D. E-E.】
韻牌
【A-B-A-B. B-C-B-C. C-D-C-D. E-E.】
雪萊體
【混組】【混組】【混組】【混組】【混組】(韻) x 14
韻牌
【A-B-A. B-C-B. C-E-C. E-D-E. F-F.】
韻牌
【A-B-A. B-C-B. C-E-C. E-D-E. F-F.】
亞歷山大體
【混組】【混組】【混組】,【混組】【混組】【混組】(韻) x 14 (半逗律)
說明
【隨】指的隨意,平仄韻皆可。
格律依據
十四行詩
抑揚格
揚抑格
如果一個音步中有兩個音節,前者為重,後者為輕,則這種音步叫揚抑格音步,其專業術語是(trochee, trochaic.)。重讀是“揚”,輕讀是“抑”,一重一輕,故稱揚抑格。與抑揚格恰好相反。
格律
中國律詩絕句,每句詩中要求平仄相間,使音調抑揚頓挫,鏗鏘有聲,具音樂感,十四行詩雖不要求每行詩詞數相同,但要求同樣的音步,每個音步有一輕一重兩個音節,斯賓塞體、莎士比亞體要求每行5個音步,10個音節;彼得拉克體要求11個音節;法語要求12個音節。奧涅金詩節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最後一個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有的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
音節
音節是聽覺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語音單位,有一個或幾個音素按一定規律組合而成。漢語中一個漢字一般一個音節,每個音節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組成;英語中一個元音音素可構成一個音節,一個元音音素和一個或幾個輔音音素結合也可以構成一個音節。
關於沐遠詩節
沐遠詩節脫胎於普希金的奧涅金詩節。
普希金是俄羅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各種文學體裁均擅長,被稱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的太陽”,其詩歌也是琳琅滿目、美輪美奐的,樣式多種多樣。
他根據文藝復興以來流行的十四行詩格律,參照它在義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國的不同詩人筆下的十四行詩體的格律變化和發展,同時考慮到俄語辭彙的音節重音特點,創造性地制訂了“奧涅金詩節”這一獨特的格律。普希金在詩歌形式上對歐洲詩歌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和他作品內容上對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文學中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繫。
“奧涅金詩節”規定:長詩中的基本單元是詩節,每一詩節中包含14個詩行,每行中包括4個抑揚格音步,每音步兩個音節。這14行詩中,有的每行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最後一個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有的每行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陰陽韻變換的規律和詩行間押韻的規律之間又有嚴格的配合,這十四行詩的押韻規律是:ABAB、CCDD、EFFE、GG。各行音節數為9898、9988、9889、88。這些嚴格的規定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奧涅金詩節”特有的格律特徵。前四行是一個整體,押的是交韻;第二個四行押隨韻,其實也可以看做兩個兩行。問題比較大的是後面六行。它可以分析為押抱韻的四行再加上兩行,也可以分析為互有聯繫的兩個三行。可以看成囊括了交韻、抱韻、隨韻和疊韻四種韻式,也可以看成是四加四加三加三的結構。和彼得拉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比起來毫不損色,自有其獨特的美。在普希金之後,俄國文學史上,只有他的當之無愧的繼承者萊蒙托夫,使用這一格律寫出過一篇五十餘節的詩體小說《唐波夫財政局長夫人》(《葉甫蓋尼·奧涅金》凡四百二十多個詩節,還有一些別稿),此外再無其他詩人敢於問津,可以說,“奧涅金詩節”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奧涅金詩節中的陰韻可類比於漢語中的平聲(輕音),陽韻可類比於漢語中的仄聲(重音)。運用混組音構成沐遠詩節,詩節中交韻、抱韻、隨韻、疊韻齊備。
歷史介紹
中文十四行詩歷史
中國民國時期也有詩人寫作中文的十四行詩,如聞一多的《收回》、馮至的《原野的小路》。《收回》前半8行,分為兩節,每節4行,後半則一節6行;韻式是"a-b-a-b, c-d-c-d, e-f-e-f-g-g",形式上和英國的十四行詩相似。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馮至的詩更具代表性,他在1941年一年內寫了二十七首十四行體新詩,似有些偶然,又有些必然。他在《我和十四行詩的因緣》一文中有頗詳細的敘說。他第一次譯作十四行詩,是1928年他不懂法語時經友人范希衡講解,略加整理而成的法國阿維爾斯(F·Arvers,1806—1850)的一首《十四行詩》。馮至在寫《十四行集》之前,除讀了中譯的莎士比亞、布郎寧夫人等的十四行詩外,進北京大學德語系學習後,呂菲烏斯(Gryphivs)的沉痛的《祖國的淚》,普拉滕(platen)的明淨的追求美和形式的《威尼斯十四行》,給了馮至以難忘的印象。他說:“沉痛也好,明淨也好,我漸漸感覺到十四行與一般的抒情詩不同,它自成一格,具有其他詩體不能代替的特點,它的結構大都是有起有落,有張有弛,有期待有回答,有前題有後果,有穿梭般的韻腳,有一定數目的音步,它便於作者把主觀的生活體驗升華為客觀的理性,而理性里蘊蓄著深厚的感情。”
以上中文十四行詩雖引入西洋韻式,但未注意英文詩歌中抑揚格與揚抑格(少量)等格律現象。
因為音樂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詩的格律亦相當嚴密,某些地方(如押韻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過了中國古詩詞。
西洋韻式
交韻(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韻”、“換行韻”——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韻(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韻”、“環抱韻”——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隨韻(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連續韻”——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疊韻(ov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疊韻”——兩行押韻(AA)。
相關作品
蓮花
作者:王沐遠
西子眸齒笑顏似蓮花
搖葉掩容羞怯不歸家
風起驚塘群鳥何走
垂柳塘畔舞姿搔首
墨人常贊品行甚高潔
落胎腐泥無染勁驅邪
香遠益清衣角輕擺
只可遠觀無許人采
明月俯首極力望清蓮
奈何霧遮不能盡觀顏
揚淨去濁問知多少
素衣青袖笑何時老
內通外植魚肚清亮
不蔓不枝池水微漾
抒憤
作者:王沐遠
老翁山里種田妒年韶
觀中垂死道人去摘桃
不問新水怒襲宏岸
破衣舊缽世人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