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釋義》是2021年1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逝夫,本書對“中庸”這一核心概念進行詳盡釋義,糾正了百餘年來的錯誤理解,逐字逐句對《中庸》進行了極為細緻的講解。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庸釋義
- 作者:邵逝夫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44442
《中庸釋義》是2021年1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逝夫,本書對“中庸”這一核心概念進行詳盡釋義,糾正了百餘年來的錯誤理解,逐字逐句對《中庸》進行了極為細緻的講解。
《中庸釋義》上篇:中庸釋義。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四書》是儒學的教科書,《中庸》是《四書》的基礎理論篇。自孔子創立中庸學說已二千五百多年了,對什麼叫“中庸”仍沒有一個確切的解釋,這阻礙了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國的...
度 度,漢字,拼音dù,度是中庸的一種動平衡的狀態。從某個角度講,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是度。度也是道的動態,如果一種形態來衡量度適宜的狀態,那就是自然。
重要哲學術語包括天、德、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陰陽、氣、天人之辯、天人合一、八卦、五行、性、仁、中庸、盡心知性、性善論、性惡論、民貴君輕、王霸之辯、道、自然、無為、道法自然、神器、逍遙、宇宙、非命、天志、三表、兼愛、...
【字詞註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大學》原文 // 69 《大學》意譯 // 72 《中庸》導讀 第一部分 // 82 本部分是全篇的總論,在明確“人性”的先天稟賦特徵的基礎上,論述了“人性”、管理之道和管理教育的一體化...
(三)《大學》原文、注釋、釋義及導讀 1.大學之道 2.弘揚明德 3.日日維新 4.止而有定 5.處事務本 6.格物致知 7.君子誠意 8.誠為人本 二《中庸》(一)簡介 1.《中庸》之成書 2.《中庸》之篇章結構 3.《中庸》之版本...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什篇第四 公治長篇第五 ……二 大學 朱熹《大學章句》序 《大學》程子提示 1 “經文”章 2 “傳文”十章 第一章 釋“明明德”……三 中庸 《中庸》名言警句 《中庸》重要研究著作 ...
致中和,是子思所著《中庸》中的語句,指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十分和諧的境界。引證解釋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達到。
選取了三位往聖前賢對《大學》《中庸》的註解。圖書目錄 學庸序 大學釋義 大學解 大學淺言新注 自序一 序二 序三 大學之我見 大學之定義 大學之源流 大學淺言新注 第一章 孔子語 總論 第二章 釋明明德 第三章 釋新民 第四...
“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意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里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是一個漢語詞語,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指從最隱蔽、最細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君子要學會慎獨。釋義 不要因為是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而放鬆自我要求,也不...
凡事預(豫)則立,不預(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禮記·中庸》。1.預:事先有準備,預先。2.凡事:無論什麼事情。3.跲:音夾,本意是絆倒。這裡是理屈詞窮的...
釋義 “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並不排斥人,人可以通過正心誠意修煉而成此道,旨在鼓勵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
“知恥而後勇”源於“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意為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明白自己錯了就最終到勇敢的時候了。儒家把“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釋...
德性,漢語詞語,拼音:dé xing,意思是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出自《禮記·中庸》。釋義 (1)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清· 劉開《問說》(2) [disgusting]∶同“德行”( déxíng)...
《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原指好的政令有賢人在就能施行,沒有賢人在就不能施行,現在多用來強調製度建設的重要性。釋義 原指好的政令有賢人在就能施行,沒有賢人在就不能...
反身而誠,是種漢語詞語,謂以至誠立身行事。出自《禮記·中庸》。詳細解釋 1、反身:內省的意思。2、誠:實而不虛,真誠,誠實。反身而誠,義同“誠身”: 謂以至誠立身行事。《禮記·中庸》:“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
“四書”與“五經”之合稱。四書之名始於南宋朱熹,五經之名則早始於漢武帝之時。向為歷代儒學子首要研學之書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春秋蓋由微言大義,故常與其注書左氏傳、公羊傳、...
後來的《四書》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韓愈、周敦頤、張載、二程...
予智,自謂聰明。《禮記·中庸》:“人皆曰予知。”鄭玄注:“予,我也,言凡人自謂有知。”後言人妄自矜誇曰“予智自雄”,本此。釋義 自謂聰明。出處 《禮記·中庸》:“人皆曰予知。”鄭玄注:“予,我也,言凡人自謂有知。”...
慎獨,漢語詞語,讀音為shèn dú,意為在閒居獨處中謹慎不苟,在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出自《中庸》。釋義 在閒居獨處中謹慎不苟,在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出處 《中庸》...
仁者壽,即德者壽,養生術語。謂道德崇高者,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的人容易長壽。出《禮記·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壽。”德者壽的觀點是儒家養生思想最為集中而典型的體現。簡介 仁者壽,即德者壽,養生術語。謂道德...
天地位焉,成語,意思是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出自《禮記·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南宋葉適及一些現代學者對其的解釋為“天地各得其位”。而學者聶文濤將其意思延伸為得道多助,是”天地...
勉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miǎn qiǎng,意思是能力不夠,還盡力做、不是心甘情願的、使人做他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將就或湊合、不充足等。出自《禮記·中庸》。釋義 能力不夠,還盡力做等。出處 《禮記·中庸》例句 1、盡力而...
行遠自邇,漢語成語,拼音:xíng yuǎn zì ěr,意思是走遠路必須要從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一步步前進。出自 《禮記·中庸》。釋義 [to go far,one must start from near] 走遠路從最近的一步開始。
至死不變,成語成語,拼音:zhì sǐ bù biàn,意思為是到死不改變。出自《禮記·中庸》。釋義 到死不改變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立場穩定 示例 除了...
困知勉行,漢語成語,拼音是kùn zhī miǎn xíng。出處 戰國·子思《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釋義 困知:遇困而求知;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