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製作技藝(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的地方傳統技藝)

中山裝製作技藝(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的地方傳統技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山裝製作技藝,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山裝製作技藝歷史悠久,主要分布在中山市沙溪鎮一帶。中山裝製作有量體、原料檢驗測試、製作紙樣、排版、裁剪、成衣縫製等工藝流程,有20多道大的縫製工序,加上其他工序共有100多道工序。

2022年5月18日,中山裝製作技藝入選中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裝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5月18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中山市沙溪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1912年,孫中山在《復中華國貨維持會函》中提出:“禮服在所必更,常服聽民自便……”中山裝是在辛亥革命時期正式誕生的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服裝,最早的雛形是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將自己的革命思想,結合自己穿著的中西服裝的特點創造性設計的新式中裝。辛亥革命之後,經過反覆研究、比較、製作、試穿和不斷改進後才正式推廣,該款式服裝因為是孫中山設計倡導而被大家稱之為“中山裝”。
中山裝製作技藝
中山裝

工藝特徵

1.款式結構廓形平整,穩重挺括
收腰前片為中式直門襟,左襟壓右襟的傳統方式。四個方中寓園的貼袋,上下左右對稱。後片是一整片,無開衩。既有西裝的大方、幹練,又有中國人嚴謹、持重的精神,符合國人傳統美學中對稱美的審美情趣。此外,穿著比西裝更簡便穩重而大方,給人以莊重而精神的感覺。
2.立式翻領關門貼合,美觀實用
領口為“八”字形,保持了中國傳統的立領對稱格局。領角和領型在工藝上做成窩勢,順應頸部形體特徵,貼合自然,訂有風紀扣,可以擋風保暖,既簡便實用,又美觀大方。
3.四個貼袋大小有致,方便實用
標準的中山裝門襟兩側胸、腹對稱各安兩小、兩大的貼袋。上面兩個小袋為平貼袋,呈上方下圓,上小下大形。小貼袋緝0,4厘米明線。大袋為“風琴袋”(邊緣懸出2-3厘米),上小下大,下袋蓋上邊緣必須對準前襟第五粒扣。袋的大小正好與A5規格的書籍和筆記本尺寸相當,便於放置書本等必需用品。口袋的尺寸可按服裝的號型比例調整。
4.袋蓋設計剛柔並濟,安全實用
四個口袋均加上軟蓋,袋蓋為倒置筆架形,抹去銳角,蓋中心開眼系扣。且小袋左側袋蓋上邊留有插筆口,大袋蓋為長方形,既美觀又安全。從設計上看,弧形袋蓋剛柔並濟,是款式上的一個亮點。
5.園裝衣袖中西結合,舒適內斂
袖型為兩片結構採用西服袖的結構,但袖口有細微變化,袖口假開衩釘三粒裝飾扣。取中國的吉祥數字“三”,符合中國人的數學信仰和審美。
6、前後片結構完整,工藝獨特
中山裝的後衣身是獨塊式的,前片是左右兩片,設腰省、腋下省兩個,以達到收腰的目的。要想使平面的後衣片符合人體的立體造型必須經過“推歸拔燙” 起到合體作用。這需要較高的熨燙技藝。

工藝流程

中山裝製作技藝有量體、原料檢驗測試、製作紙樣、排版、裁剪、成衣縫製等工藝流程,有20多道大的縫製工序,加上其他工序共有100多道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中山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刻的政治、文化內涵
中山裝的誕生是對中國舊式服裝的一次革命,是對西方服裝文化的一次吸納。使具有新思想的人們脫掉了長袍馬褂,從封建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向世人呈現出一個嶄新的中國人形象。
2.中山裝具有獨特的民族魅力
中山裝成為展示中國民族文化、民族禮儀和民族自尊的符號。

傳承狀況

中山裝製作技藝對製作者的技藝要求較高,能堅持學習者或能學到精髓者寥寥無幾,使中山裝製作技藝的傳承比較小眾,瀕臨失傳。

保護措施

陳福星打造中山裝小型主題博物館,館內著重展示中山裝演變發展過程, 能將中山裝的文化內涵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中山裝。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5年,陳文鑄和其兒子陳福星以中山裝為核心產品創立了“華人禮服”品牌。同年,專門為此設計製作了數十款新中山裝參加在沙溪鎮舉辦的第六屆中國休閒服裝博覽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