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幫裁縫

奉幫裁縫

奉幫裁縫又稱紅幫裁縫,是浙江省寧波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已經在2010年8月7日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奉幫裁縫(紅幫裁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技藝精緻的著名人物有:王才運、金德欽、金興君、金達迎等。

紅幫裁縫,指既出名又賺錢、專做西裝的裁縫,他們是同行業中的一幫紅人,故得名“紅幫裁縫”。其實,“紅幫裁縫”乃由“奉幫裁縫”訛傳衍化而來。 19世紀末,許多浙江奉化人紛紛外出謀生。由於經濟拮据,不少人只得在異鄉從事裁縫這種工具簡單、成本低廉的手工勞動。站穩腳根及至事業有成後,他們又把親戚、朋友、同鄉帶到外地共同從事裁縫行當。久而久之,隊伍壯大,形成了“奉幫裁縫”。 甲午戰爭以後,中國境內出現許多“洋行”,於是在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尤其是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出現了一股穿西裝熱。奉幫裁縫及時把握並跟上這股潮流,從做中裝轉為做西裝。他們重質量、講信譽,生意日益火紅。如奉化人最早在上海南京路開設的“榮昌祥呢絨西裝號”就頗負盛名,後來,他又帶同鄉人在南京路上開設了十幾家西服店。

現存的奉幫裁縫門店有培羅蒙集團、杭州奉幫服飾有限公司等。

奉幫裁縫在上海的實力和地位可謂火紅,上海人就叫“奉幫裁縫”為“紅幫裁縫”,加上滬語中“奉”、“紅”同音,於是“紅幫裁縫”一說便沿用至今。

正宗直系傳承譜系:第一代:王才運;第二代:金德欽, 余元芳; 第三代:金興君 柳志飛;’第四代:金達迎、金輝。

文化保護,申報地區,裁縫簡介,

文化保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紅幫裁縫技藝

申報地區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奉化市

裁縫簡介


奉幫裁縫(紅幫裁縫)的源流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的孫張漕村,發祥地在毗鄰該村的奉化江兩岸-----姜山、雲龍、鐘公廟、下應和奉化市的大橋、江口、西塢一帶。寧波人習慣上把藍眼睛、高鼻子和棕色頭髮的洋人稱為紅毛人,為紅毛人做洋服的裁縫則稱為奉幫裁縫(紅幫裁縫)。奉幫裁縫(紅幫裁縫)以上海為中心,影響波及全國20多個城市,及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蘇聯等地。
奉幫裁縫(紅幫裁縫)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中國服裝史上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件西裝;中國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家西服店;中國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中國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為我國近現代服裝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奉幫(紅幫)技藝以父子、師徒和工場作坊為傳承方式,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先後有六七代出類拔萃的傳人,湧現了裁縫狀元、巧匠、工藝發明師、國服高手和高級管理人員。他們曾為孫中山先生、為黨和國家四代領導人、外國元首製作過精美絕倫的服裝。他們創業和創新的精神,有力地推動了寧波當代服裝業。
由於種種原因,海內外的奉幫裁縫(紅幫裁縫)總計百餘人,且都已七八十歲高齡,奉幫(紅幫)技藝面臨著人絕藝亡的危險。
紅幫裁縫(奉幫裁縫)正宗直系傳承譜系
第一代:王才運,浙江奉化人,紅幫裁縫(奉幫裁縫)創始人。1910年與同鄉合夥開辦榮昌祥呢絨西服號。1911年,“榮昌祥”曾經為孫中山縫製第一套中山裝。1916年,榮昌祥改由王才運獨資。王才運重視技藝的傳承。上海一批有影響的西服店從“榮昌祥”分立出去。
第二代:金德欽,紅幫裁縫創始人王才運弟子,余元芳同門師兄弟。金德欽老師傅為紅幫裁縫培養了大量的傳人。1929年金德欽在上海的創立紅幫裁縫店,在滬期間,還被蔣介石等奉化老鄉親切的稱為:“紅幫小人物”。在上海灘期間,為蔣介石、宋子文、蔡元培、馮玉祥、梁啓超等製作了大量的服裝。真正確立了紅幫裁縫在上海的地位和名氣。
余元芳,浙江奉化人,王才運弟子,金德欽同門師兄弟。1949年從“榮昌祥”分離出的“王順泰”西服店辭職創辦“波緯”西服店,練就通過目測獲得胸圍、腰圍數據的本領。1956年,“波緯”從上海遷至北京,後來更名為北京紅都時裝公司,多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領導人和外國使節縫製西裝
第三代:金興君,金德欽之子,手藝一脈相承。技藝高超,擅長西裝、中山裝的製作,金興君夫婦同樣為紅幫裁縫培養了許多傳人。特別是為紅幫裁縫在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和技藝重新發揚光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柳志飛:金興君妻子,在傳統手工旗袍的製作高超,並為傳統旗袍製作技藝的改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四代:金達迎、金輝,兩位均為金興君和柳志飛之子,紅幫裁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金達迎師傅是“紅幫裁縫”新時代的領航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傳承人,是年輕一代政府認可的非遺傳承人,高超的手藝折服了大量中外同行和服裝界人士,榮獲"光榮浙商"的指定“紅幫裁縫”,同時也被義大利、法國等國外頂級服裝設計師聘為御用裁縫,為發揚紅幫裁縫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為搶救奉幫裁縫(紅幫裁縫),寧波早在10餘年前,已著手調查轄區內的紅幫源流,成立了寧波紅幫鄞縣服裝技術協會;1998年創建以紅幫史陳列為支撐點的中國首家服裝專題博物館——寧波服裝博物館;編寫了《寧波服裝》、《紅幫服裝史》等專著;召開了各種形式的寧波紅幫文化學術研討會……,當地的奉幫裁縫(紅幫裁縫)傳承企業杭州奉幫服飾有限公司金輝、鄭建炳等熱心人士也在積極參與搶救工作,弘揚民族技藝。
細說奉幫裁縫(紅幫裁縫):
1、學藝學藝
奉幫(紅幫)學徒分“學店堂”和“學工場”兩種,“學店堂”的重在門市接客,“學工場’的主要是縫紉、熨燙、整理。紅幫學徒從十三四歲開始拜師學藝。拜師要有薦頭人,薦頭人一般是業主或師傅的親友、同鄉,是徒弟的學徒期擔保人。進店之前,要簽訂拜師協定。進師之日和滿師之時,必須宴請送禮。出師後,有的要幫師一年。一年以後由本號引薦,他號方能錄用。由於西服製作難度大,學徒必須苦練基本功,如在熱水裡撈針、牛皮上拔針,以提高速度和力度。三年滿師後,逐步掌握量、算、裁、縫技藝。
2、製作技藝
奉幫裁縫(紅幫裁縫)在17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西服製作的“四個功”、“九個勢”和“十六字標準”,成為中國縫製西服的經典。1、“四個功”:即刀功,手功、車功、燙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縫紉機操作或用縫紉機操作達不到高質量要求的部位,運用手上工夫進行針縫,主要有扳、串、甩、鎖、釘、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攙等14種工藝手法。“車功”指操作縫紉機水平,要達到直、圓、不裂、不趨、不拱。“燙功”指在服裝不同部位,運用推、歸、撥、壓、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燙,使服裝更適合體型,整齊、美觀。2、“九個勢”:是指脅勢、胖勢、窩勢、凹勢、翹勢、剩勢、圓勢、彎勢、戤勢。如袖籠山頭必須做到圓順,袖子要做成有彎勢,後背要有戤勢使兩手伸縮方便,子口要有窩勢,不向外翹,前胸要有胖勢,肩頭要有剩勢等。3、十六字標準:即“平、服、順、直、圓、登、挺、滿、薄、松、勻、軟、活、輕、窩、戤”。“平”是指成衣的面、里、襯平坦、不傾斜、門襟、背衩不攪不豁,無起伏。“服”指成衣不但要附合人體的尺寸大小,而各部位凹凸曲線與人體凹凸線相一致,俗稱“服帖”。“順”指成衣縫子,各部位的線條均與人的體型線條相吻合。“直”指成衣的各種直線應挺直,無彎曲。“圓”指成衣的各部位連線線條都構成為平滑圓弧。“登”指成衣穿在身上後,各部位的橫線條(如胸圍線,腰圍線)均與地面平行。“挺”指成衣的各部位要挺括。“滿”是指成衣的前胸部要豐滿。“薄”是指成衣的止口、卜頭等部位要做得薄,能給人以飄逸、舒適的感覺。“松”是指成衣不拉緊、不呆板、能給人一種活潑感。“勻”是指成衣面、里、襯要統一均勻。“軟”是指成衣的襯頭挺而不硬,有柔軟之感。“活”是指成衣形成的各方面線條和曲線靈活、活絡,不給人呆滯的感覺。“輕”指成衣的穿著感到輕鬆。“窩”是指成衣各部位,如止口、領頭、袋蓋、背衩,都要有窩勢。“戤”是指成衣寬舒度,伸手時不扳緊,手放直時戤龍不縐。以上十六字,都是相互聯繫,統一在一件服裝上,就能顯示出紅幫特色工藝的特點。在女式服裝上還體現鑲色、嵌條、滾邊、切圖、繡花等工藝特點,使女子服飾造型上更優美,有時代特色。
3、工藝流程
度身訂製西服,先量體,選擇面料,然後劃樣、裁剪、縫紉、扎殼。先出毛殼,請顧客試穿,成為光殼後,再次試穿。有的需試樣3-4次,試一次,修改一次,邊試邊改,直到滿意為止。最後進入整燙、鎖眼、釘扣。西服從衣片上打線釘標誌算起,到成衣,整個工序多達130餘道。這些工序中的縫紉,除直向縫合用縫紉機外,其餘都得用手工縫製。紅幫裁縫還善於對身體有缺陷的顧客,如斜肩、駝背、將軍肚、體瘦等等,採取各種縫紉方法,使之穿上西服後,能掩蓋缺陷。紅幫裁縫在縫製時善用針箍是技術上的又一個成功之處。他們把針箍套在中指的中間一節,運用時腕指用力,肩膀不動。經過長期鍛鍊,拉起線來平直、均勻。縫製的服裝,儘管一次次洗滌,卻不會皺縮。衣服基本做成,俗稱“光殼”,還有鎖眼、釘扣和拆線、整燙。
現在奉幫裁縫(紅幫裁縫)最著名的裁縫師傅為金達迎,金達迎師傅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傳人,引領奉幫裁縫(紅幫裁縫)走向新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