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火炬開發區”),又稱中山港街道,隸屬中山市,位於中山市東部,是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於1990年共同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距中山市中心12公里,東臨橫門出海處,南至南朗鎮,西與石岐區東區接壤,北隔橫門水道與民眾鎮相望。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幅員面積90平方公里,轄7個社區;常住人口24.05萬(2013年戶籍人口7.03萬);2014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06.9億元。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有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基地、中國技術市場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山)示範基地、國家火炬計畫中山(臨海)裝備製造產業基地、中國綠色食品產業基地等7個國家級基地。2013年,火炬開發區獲評為國家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別名:中山港街道 火炬開發區
  • 行政區類別:國家級開發區
  • 所屬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 下轄地區:7個社區
  • 政府駐地:康樂大道31號
  • 電話區號:0760
  • 郵政區碼:528437
  •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西南部 中山市東部
  • 面積:90平方公里
  • 人口:24.05萬(2013年)
  • 方言:石岐話、水上話、東鄉村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沙邊遺址 張惠長故居 
  • 火車站中山站
  • 車牌代碼:粵T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 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社會保障,交通,公路,水路,航空,輕軌,名勝古蹟,民俗文化,著名人物,歷史人物,先進人物,海外知名人士,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在原張家邊區的基礎上發展建設起來的。張家邊在香山立縣前屬東莞縣地,立縣後分屬得能都、四大都。
中山火炬開發區新居中山火炬開發區新居
光緒初年(1875年)歸屬香山縣東鎮。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張家邊稱中山縣東鎮。
1949年10月稱中山縣第四區。
1952年7月,中山縣四區分為上、下四區,屬上四區。
1953年3月與下四區複合稱張家邊區(四區)。
1957年2月改稱為張家邊鄉、濠頭鄉和南朗鄉。
1958年9月,改稱張家邊公社,濠頭公社、東風公社。
1958年1月合稱張家邊大公社,分張家邊耕作區和南朗耕作區;轄下的神涌、東椏2個自然村劃歸五桂山農場管轄。
1959年4月分為張家邊公社和南朗公社。
1961年1月改稱張家邊區,管轄張家邊公社、濠頭公社、西椏公社、小引公社。
1962年後,張家邊區曾數易其名。
城區雕塑城區雕塑
1963年2月稱張家邊公社。
1966年8月改稱紅旗公社。
1973年8月復稱張家邊公社。
1983年11月設定張家邊區公所。
1985年11月改稱張家邊鎮。
1986年12月建立張家邊區辦事處。
1993年1月,原張家邊區、中山港區和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併,定名為中山港區管理委員會。
1995年1月,改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為中山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2002年6月,將24個自然村整合為4個行政村(六和、聯富、城東、海濱)和1個社區(張家邊)。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轄7個社區:張家邊社區、博凱社區、聯富社區、六和社區、城東社區、海濱社區、中山港社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康樂大道31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中山市東偏北部,東經113°30′,北緯22°50′,北臨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橫門水道,東至橫門出海處,南至南朗鎮,西至中山市東區,北隔橫門水道民眾鎮相望。總面積90平方公里,是全國53個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對外開放口岸中山港的所在地,著名僑鄉之一。

地形地貌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貌為西南向東傾斜,南部為丘陵地帶,以平原為主的地區。根據地形地貌的成因,可分為山丘和平原兩大類。東北部面臨江海,地勢西南面略高,為丘陵地帶,東北面近海較低,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河網交織,土地較為肥沃。低山與丘陵集中分布在南部與中部,由多種岩石組成,山地坡度平緩,表層多被黃土覆蓋。主要山體有:馬鞍山、橫門山、大常山、煙管山、飛鵝山、大王頭山、百稔嶂山等。其中百稔嶂山為最高,海拔277.9米。
鄉村鄉村

氣候特徵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低緯,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太陽高變角大,陽光輻射量豐富,常年氣溫較高;瀕臨珠江口,夏季風、颱風帶來大量雨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因此,形成光熱充足,雨量充沛,乾濕分明,災害較頻的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較高,歷年平均為21.8C,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3C;7月最高,達28.4C,極端最高氣溫達36.7C,極端最低氣溫-1.3C。氣溫的年際變化不大,年平均氣溫最高22.6C,最低為21.2C;年最大降雨量2784.2mm,最小降雨量1336.2mm(1989年),2004年8月29日降雨量高達 294.4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耕地面積有28786.2畝,其中東北部為沙田區;西南部屬民田區,土質一般疏鬆,宜種農作物,以水稻為主。至2005年,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耕地面積僅有8600畝。一般缺乏有機質及磷鉀成份,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分為10種土。泥肉田占23%,泥骨田占11%,湖洋田占20%,沙泥田占10%,鐵鏽田占6%,反酸田占11%,黃泥田占8%,泥炭土田占4%,白鱔泥田占4%,旱田占3%。
古樹逢春古樹逢春

礦產資源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原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質地層分布簡單,礦物產資源較少,只有小型礦床或礦點,大規模開採價值不大,主要礦物有:石料、耐火粘土、鎢鉬鉍礦、泥炭土、鈾料等。其中石料:主要是花崗岩石,分布於區東南的低山谷地,已開發利用。耐火粘土:為第四紀沖積­層瀉堆積型粘土,已開發利用。鎢鉬鉍礦:礦物以黑鎢礦為主,伴有黃鐵礦、鎢鉬礦等,均為小型礦點,儲量較少,開採價值不大。泥炭土:主產于山間谷地小河溪的第四紀沉積層中,平均厚度約2米,含炭量一般在10%左右,泥炭土層中可見水松殘體,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鈾料:1985年廣東省地質礦產局派勘察隊進行探測,未開採。

水資源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地形是西南向東傾斜,地處珠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河網交織,區內河道起源於西部,均流入橫門水道注入伶仃洋。
水鄉水鄉
橫門水道:橫門水道上接小欖、雞鴉、石岐水道,在港口鎮大南尾匯流而成。因此水道流向為橫向,出口處象橫開的口,故稱橫門。出口處的小島稱橫門島,水道稱橫門水道。水道向東流經民眾、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朗等3個鎮區的邊界,至橫門島馬鞍則分南、北兩支分流入珠江口。由大南尾至馬鞍頭河段長12公里,馬鞍頭至爛山河段(北支)長3公里,馬鞍頭至橫門口河段(南支)長3公里,總長19.87公里。流經本區河面平均寬500米,低潮時水深3.5~6米,設一等航標,可航行1000~3000噸位輪駁船,是江門、廣州、梧州等地區通往中山和港澳地區的主要航道之一。中山港坐落在橫門水道兩岸,是區農田主要排灌河,排灌面積7800畝。汛期最大流量8220立方米/秒,在西北的石岐水道的東端河口,築有東河口水閘,淨寬160米,為中山市最大的排水灌溉、防洪防潮水閘。
地下水源: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部,原鵝盆墩地面,昔日是狗坎田有1眼溫泉,泉深1.2米,直徑0.5米,泉面不斷有氣泡冒出,水溫燙手,達70C度。

人口民族

人口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常住人口22萬 其中:戶籍人口6.4萬 外來常住人口8.2萬。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開發區總人口為109878人。包括常住本地,戶口在本地44032人;常住本地半年以上,戶口在外鄉鎮的59761人;居住本地不滿半年,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5821人;居住本地,戶口待定262人。

民 族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有15個民族。在冊常住人口47970人中有漢族47735人、少數民族235人,其中壯族121人,土家族30人,瑤族25人,滿族15人,朝鮮族14人,其他少數民族如黎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畲族、侗族、土族、仫佬族等共30人。由於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無獨立的聚居地或成群集居者。
2005年,常住人口中有1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93人,其中壯族174人,土家族53人,瑤族34人,滿族28人,苗族27人,朝鮮族26人,蒙古族18人,回族15人,畲族、侗族、白族等共18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以第二產業為主,以第三產業產業為輔,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9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145.8億元,比2012年增長18.4%。三次產業比例為0.1:80.5:19.4。
得能湖得能湖
2014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06.9億元,比2013年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90.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3.5億元,比2013年增長9.6%;固定資產投資130.2億元,比2013年增長19.2%;國地兩稅收入79.1億元,比2013年增長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億元,比2013年增長11.8%;預計實現出口總值85.5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4.1%。上述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均位居中山市首位且基本實現2位數增長。同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占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總量達到86.1%。

第一產業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總產值6338萬元,比2012年下降11.71%,糧食種植面積5514畝。全年完成林相改造300畝,其中京珠高速公路生態景觀林帶80畝。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建成檢測室12個、檢測點35個。

第二產業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6億元,比2012年增長7%。先進裝備製造業、新能源產業、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健康科技產業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分別為376.45億元、180億元、621.63億元、163.41億元,生產值占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總量的84.48%,38家企業獲認定為市“新三百”企業;80家重點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18.71億元,占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的76.75%。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納入市重點項目23項,其中年度建設項目15項,2013年計畫投資42.4億元,前期預備項目8項。至11月底,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5個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45.7億元,占年度計畫108.63%;納入省重點建設重點項目4項,年度投資計畫19億元,完成投資24.5億元,為年度計畫128.95%。

第三產業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3.32億元,比2012年增長8%。全年中山港貨物吞吐量612.5萬噸,貨櫃吞吐量80.18萬標準箱。房地產業投資38.34億元,比2012年下降3.55%;商品房銷售面積98.46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35.28%,銷售額62.8億元,比2012年增長57.79%。全年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73億元,批發零售業營業額69.3億元。舊機動車交易中心交易汽車2.25萬輛,交易額6.74億元。
萬噸貨輪中山造萬噸貨輪中山造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8億元,比2012年增長6.2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04.7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9336元,居民人均年純收入2.17萬元。居民生活用電量22128千瓦時,汽車擁有量9163輛。2013年,咀香園共接待遊客19.7萬人次,銷售額675萬元。
外經外貿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在“3·28”中山招商經貿洽談會暨招才引智合作交流會引進項目17個,投資總額5.97億美元。全年利用區外境內資金22.1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93億元,契約外資3.69億美元。出口總值87.21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1.6%;進口總值49.27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6.9%。
夜色城市夜色城市
財稅金融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稅收總額68.24億元,比2012年增長10.62%。其中,國稅收入45.13億元,地稅收入23.1億元(含農業兩稅)。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71億元,比2012年增長13.2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8.46億元。至年底,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83家,其中銀行9家,銀行各項存款餘額243.75億元,貸款餘額146.05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公辦學校13所,包括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所、普通中學2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8所、幼稚園1所;民辦學校6所、民辦幼稚園32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教職員工2869人,其中專任教師1686人,在校學生4.3萬人。9所幼稚園通過省級規範化幼稚園的驗收,2所創建市一級幼稚園。濠頭中學獲批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火炬職院創建國家骨幹院校,推動高職教育發展。

科學技術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獲中國產學研促進會評為國家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並獲省技術創新專業鎮稱號,健康產業基地被科技部定為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醫療產業化基地,留學人員創業園升級為部(人社部)省(省政府)共建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
完善創新環境,新制定和修訂科技創新政策10項,全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新申報科技項目265項,獲立項8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項,獲資助6037萬元;獲省、市科技進步獎項目14個;企業專利申請2790件,其中發明專利1023件,申請量占中山市的50%。
新引進的美味鮮山東大學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實驗中心通過市級認定;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省級工程中心10家、市級工程中心7家,省級工程與技術中心增至33家,市級工程與技術中心增至90家。中智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新海事股份有限公司獲準成立博士後工作站;康方、聯合光電、漢唐量子3個創新團隊獲評為市創新科研團隊;盧林發博士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即“萬人計畫”)。博凱社區獲評為國家科普示範社區。

文化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完成特級社區文化室高水準全覆蓋7個社區;圖書漂流站點實現資源共享、通借通還;中山市首批數字圖書館落戶區內,開發區圖書館通過文化部組織的全國公共圖書館第五次評估定級驗收,成為中山市鎮區唯一的國家縣一級公共圖書館。
落實文體惠民工程,舉辦“才藝之星”電視大獎賽、“愛國歌曲大家唱”民眾廣場歌詠大賽等活動300場次,廣場電影進廠企、進小區150場,舉辦講座、培訓120堂。開發區宣傳文體服務中心創作出《QQ小木龍》《東鄉戀》《再現木龍》《東鄉民歌》《少年英雄中國夢》等優秀劇目。區文體隊伍獲市級以上特等獎、金獎或一等獎等獎項32個,其中《少年英雄中國夢》獲全國經典讀物情景劇大賽金獎、黨員電教片《碟變》獲中山市第21屆遠程教育教學課件觀摩評比一等獎和最佳編導獎。

醫療衛生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醫院共有病床480張,衛生技術人員698人,年診療127萬人次,手術9000台次。區內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1個和門診部5個。全年新建電子健康檔案5.21萬份,累計建檔16.6萬份。開展50歲以上居民健康管理9727人、老年人體檢9000人次。建立中醫“治未病”中心,在張家邊和凱茵社區衛生服務站設定健康評估、調養諮詢、中醫康復理療和健康教育4個診療區域。
全年預防接種13.16萬人次,其中免費為適齡兒童接種9.25萬人次。落實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孕婦免費唐氏篩查、地貧篩查92人;孕婦(新生兒)免費愛滋、梅毒、B肝篩查人數4625人,干預治療164人;免費發放葉酸1461人;免費產後訪視3168人。

體育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全民健身廣場(占地135畝)、明珠文化健身長廊及運動健身器材長廊。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7個社區下轄的24個小區全部設有燈光球場1個、桌球台2張、運動健身器材20件以上,均達到省級民眾體育建設要求。
舉辦第七屆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運動會,共設13類39個項目的比賽;舉辦迎春長跑、籃球聯賽、羽毛球賽、桌球賽、橋牌賽、武術邀請賽、“粵港澳”龍獅爭霸賽及趣味運動會等近40項體育比賽,共1.8萬人次參賽。推進體教結合工作,訓練項目由11個增至17個。細化文體服務網路,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社會文體活動指導員450人,文化體育項目協會18個,會員6000人,打造特區特色活動品牌,基本實現區內“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賽”。

社會保障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城鎮新增就業2549人,城鄉失業人員再就業45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5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1人,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平均就業率82.71%。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670人,家政培訓367人,創業培訓232人。全年向2618人次發放各種創業就業獎勵及補貼共1112.5萬元。組織企業參加招聘會,達成就業意向1634人。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2.1萬人,補充醫療保險4.75萬人,基本門診醫療保險7.2萬人,基本養老保險19.48萬人。辦理在職死亡及出境退保164人,退保金額424.74萬元;一次性生活補助1999人,發放金額354.22萬元;生育醫療費用待遇報銷1363人,發放金額431.42萬元;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登記638人,登記金額20.7萬元;農轉城退休老人撫恤金喪葬費181人;審批農轉城退休436人;一次性繳納基本醫療保險117人;開具參保繳費憑證8651份;開具個人參保證明1.07萬份、單位964份;換髮社會保障卡2.74萬張。

交通

公路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交通發達的珠江口,廣珠高速公路京珠高速沿海高速江中高速公路建設中的廣珠輕軌、中山至香港的海運交通相互交匯,距離深圳機場僅需1個小時,距珠海機場約半小時,形成了現代發達的交通體系;規劃中的港珠澳大橋,論證中的深中大橋近在咫尺。如此交通樞紐為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
高速路網高速路網

水路

從中山港乘雙體飛翼船抵香港只需70分鐘,位居全國貨櫃吐量十強之列的中山港吞吐量400萬噸和80多萬隻貨櫃。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緊鄰珠江入海口,北鄰廣州南沙,與深圳、香港隔海相望。中山港客運: 每天24班對開飛翼船往來香港,單程只需75分鐘。

航空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00公里範圍內有6個飛機場。

輕軌

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和廣珠鐵路在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設有站點,乘輕軌到廣州中心只需27分鐘。

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一覽表
景點圖片
大環華陀廟宮花遺址
大環華陀廟宮花遺址,位於宮花村,屬沙丘遺址。其遺物散布範圍約1000平方米。該遺址所採集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陶器兩類。石器有石錛、石網墜、石祖等。陶器類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器形有高頸敞口、敞口折沿罐等,陶器花紋有繩紋、曲折紋、素麵、米字紋、小方格紋等。屬於新石器晚期、戰國時期至漢代的文化遺址。
大環華陀廟大環華陀廟
濠頭青雲橋
濠頭青雲橋,位於濠頭村,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
濠頭青雲橋濠頭青雲橋
浦江世澤坊
浦江世澤坊,位於濠頭村,建於明代。
浦江世澤坊浦江世澤坊

水洲山炮台
水洲山炮台,位於沙邊村的水洲山上,建於清代鹹豐四年(1854年)。水洲山高24.71米,全山面積約8000平方米。炮台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圓形,正中設有3間室做駐兵用,四周共有13個炮位,原有鐵炮5支(已失)。炮台用夯土牆修築,土牆高4米,厚0.9米。1990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水洲山炮台水洲山炮台
三仙娘山炮台
三仙娘山炮台,位於張家邊村三仙娘山的南坡上,建於清代鹹豐四年(1854年),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炮台平面呈半圓形,南面入口處有五間室做駐兵用,北面有12個炮位,原有鐵炮3支(已失),炮台用本土牆修築,牆高4米,厚1.15米。現基本保存完好。
三仙娘山炮台三仙娘山炮台
下岐山炮台
下岐山炮台,位於下岐村下岐山的山坡上,建於清代鹹豐五年(1855年)。炮台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夯土牆修築,牆存80厘米。平面呈半圓形,向北面有7個炮位,原有鐵拋1支(已失)。現炮台保存完好。
下岐山炮台下岐山炮台
濠頭村石獅子
濠頭村石獅子,原放於鄭氏宗祠內,後因鄭氏宗祠改學校,將獅子移放於村口,現存放於濠頭村委門前。獅子雕於明代,以黑花崗石塑造。獅子共兩隻,一雄一雌,體積高大,氣勢雄偉,獅子呈蹲伏狀,前高1.01米,尾高70厘米,身長88厘米,寬43厘米,墊座四周附有花紋圖案浮雕,正面為向日葵,兩側為富貴花。
濠頭村石獅子濠頭村石獅子
光緒鐵鐘
光緒鐵鐘,鑄於清代光緒十年(1884年)。鐘高65厘米,上圓周118厘米,下圓周160厘米,鐘口直徑55厘米。該鐘陽刻有銘文和雲龍圖案。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沐恩弟子梁英昭敬送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光緒十年歲次仲夏吉日立隆盛爐灶。”現放於下岐村黎村古廟內,保存完好。
光緒鐵鐘光緒鐵鐘
張惠長故居
張惠長故居,位於大環村口,建於民國初年,故居坐北向南,建築面積約220平方米,主樓為仿西式磚木兩層建築,左邊為三層碉樓式築構。故居已嚴重破壞,現為村委會駐所。
張惠長故居張惠長故居
江尾頭村碉樓
江尾頭村碉樓,坐東南向西北,於1926年落成,樓高15米,磚、木、石、鋼筋水泥結構,分四層,仿歐洲古堡式設計。該碉樓為旅秘魯華僑李可寬產業。
江尾頭村碉樓江尾頭村碉樓

民俗文化

東鄉民歌
中山城區東面東鄉(今火炬區)一帶的濠頭、陂頭、白廟、元山、起灣、土巷、鰲溪、大嶺、陵崗、張家邊等鄉村,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民謠——東鄉民謠。它一般是村民在田間勞動、男女傾訴感情、女子出嫁、陪嫁和村民表達生活感受時傳唱的歌謠。它的主要內容是反映東鄉一帶農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感受,歌詞與東鄉的地理環境、人物風景、風情習俗和生活際遇等息息相關。民謠歌詞飽含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具有濃厚的嶺南民間文學色彩。但是,隨著老一代民間藝人日漸年事已高或逐漸離世,年輕一代缺乏繼承的熱情,東鄉民歌已經處於瀕危狀態。
東鄉民歌手李玉燕演唱東鄉民歌手李玉燕演唱
東鄉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話或東鄉話傳唱,有敘事歌、嘆情歌、風俗歌、送別歌、陪嫁歌、哭喪歌等多種類型。其中敘事歌有《拆蔗寮》、《水仙花》、《傻佬嘆五更》等;嘆情歌有《望夫歸》、《三爺盡孝》等;風俗歌有《一個花碗打開十三邊》、《插秧歌》等;陪嫁歌有《送嫁歌》、《啼夫歌》等;送別歌有《送軍歌》等。哭喪歌有《百歲燈》、《女作哭》、《買水歌》等。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東鄉村民都用自己的民歌表達心中的情感。
濠頭金龍
濠頭舞龍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民國初期已流傳至今。濠頭人將舞龍稱做“耍龍”。濠頭“耍龍”的特點就是大,屬於“重龍”,僅龍頭就重35公斤,全長41米,龍分四大部分,龍珠、龍頭、龍身、龍尾,而在龍身的周邊布有龍爪。
獅龍表演獅龍表演
按習俗,濠頭金龍是在每年的佛旦節,即農曆四月初八晚上進行,首先為金龍塵垢,點睛。金龍在舞動時,是由龍珠帶動引起龍頭左右擺動。金龍在進柵門時,先向左點三下頭,然後向右點三下頭,最後向中間點三下頭,然後便開始做出各種陣式。
在每一次的藝術展演中,都會由70多個濠頭的小伙子同時舞動巨龍。它們的重頭戲“雙龍爪珠”,每每給廣大觀眾送上一個又一個的驚奇。這是濠頭民間藝術隊的一個重要標緻——濠頭金龍。
濠頭飄色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濠頭飄色作為其民間藝術的代表之一,濠頭飄色最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與其他民間藝術並存和沿襲。濠頭由於元明時期大量南海、番禺、順德、新會等地氏族遷徙而至,人口不斷地增多,其民間藝術也相互影響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過去的飄色有“信子”、“出會景”等稱謂。據現有地方史料佐證,濠頭飄色巡遊活動沿襲至清朝晚期是最鼎盛的。以往的飄色巡遊,多在春秋祭祠時,以及重大的神誕日而搞的社火活動中出現,到清朝光緒年間(1875年至1908年),每隔三年舉辦一次盛大的飄色巡遊活動。
濠頭飄色,主要由色櫃(或稱色板、色箱)、色芯、色腳、色梗、色槓等組成。傳統的飄色色櫃,多用人抬著行進。以色彩艷麗、色芯嬌俏、講究力學、色梗幼細、造型大方、裝置奇妙、內容含蓄、形態典雅、玲瓏飄逸而名揚海內外。
飄色飄色
江尾頭村龍母廟彩炮
江尾頭村農曆五月初八放彩炮,是江尾頭村民間文化傳統。在數百年前,因為村民的農田水稻受蝗蟲、水災侵害。有一位經商的村民,生意失敗了,來到江尾頭村龍母廟求拜,回家之後生意果然好轉,得知龍母娘娘神通廣大,這位村民樂助資金酬謝神恩。村里老年者為紀念龍母娘娘五月初八誕辰,組織村內善男信女購買禮品(如金戒指、家私、布匹等物件)酬謝神恩,燃放彩炮。凡幸運拿到炮膽的村民,一年內樣樣順利,心想事成。幾百年來,江尾頭村五月初八龍母誕燃放彩炮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
江尾頭村龍母廟彩炮江尾頭村龍母廟彩炮
濠頭木龍
濠頭木龍,濠頭木龍別具一格,龍分三截,有雄雌之分,體格之大為眾木龍之首,木龍全身金黃,鰭翠綠,鼻前兩條長須上掛彩球,唇下朱紅鬍子一尺來長。
按照習俗,濠頭木龍舞是在每年四月初七晚上11點左右進行,之前要為木龍洗去塵垢、點睛,這樣才能為村裡帶來大豐收。舞龍地點就在北極殿前的坪子上進行。每年四月初七晚上,無疑是濠頭村最熱鬧的時候,濠頭村全村人都會聚集在北極殿前的坪子上翹首期待木龍的出現,將坪子圍個水泄不通。晚來的村民只得在人牆之外聽聽鑼鼓聲。濠頭木龍曾作為重頭戲出現在2002年的慈善萬人行中,還角逐過“山花獎”等民間藝術獎項,可謂風光無限。
濠頭木龍濠頭木龍
開發區民間藝術團
開發區民間藝術團由威風鑼鼓隊、民間武術隊、8支龍獅隊、金龍隊、木龍隊、太極功夫隊、東鄉民歌隊、曲藝隊、器樂隊、幼兒體操隊、健身舞隊、等多個隊伍聯合組成,擁有近700人的強大陣容。
民間文藝團內的各隊伍平時訓練刻苦,藝術造詣不斷提升,經常受邀參加中山市、開發區及其他地區各類大小型活動,受到各界的讚賞。如民間武術隊、龍獅隊參加海內外的比賽、表演活動;太極功夫隊參加市萬人行活動;威風鑼鼓隊參加電展會開幕式迎賓表演等。

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呂文成(1898-1981)廣東音樂演奏家、作曲家。生於張家邊大環村。
李凡夫(1906—1990年),原名鄭錫祥,濠頭村人。出生於窮苦華僑工人家庭。1990年病逝於北京。
孫康(又名孫一藝、孫映雪、孫藝文),生於1906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沙邊村人,1986年離休,1996年病逝於廣州,享年89歲,是副省級幹部。
蔡北華(1913—1996年),中山市張家邊村人。1935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6年2月病逝於上海,享年83歲。
張惠長,火炬區大環村人,字錦成,1889年生。1980年病逝於台灣,享年91歲。
歐陽可亮,祖籍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嶺村,1918年5月23日出生於北京,1992年5月1日去世於東京,享年74歲。
陳茂垣,火炬區蓢尾村人,1898年生,病故於1987年。

先進人物

高衛國,男,中山市浪網人,生於1947年6月,中共黨員。
鐘丘,男,江西省人,生於1957年9月,中共黨員。火炬區醫院五官科副主任。
梁森,男,張家邊人,生於1950年3月,原任張家邊醫療站站長,後任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鎮村醫療一體化辦公室副主任,中共黨員。
陳倩梅,女,張家邊人,中國工商銀行中山分行張家邊支行行長,中共黨員。
朱燦標,火炬開發區水稻專業朱燦標同志,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光榮地赴京參加表彰大會。
李俊駒鄧新謝碩文李文彬李三元等5名旅港澳鄉親對中山市的建設作出較大貢獻,光榮成為中山市榮譽市民。
李練江,1990年8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部在北京召開了“火炬計畫十周年經驗交流會”,中山市委常委、區委書記李練江獲“火炬先進個人”稱號。
左忠文,中山廣盛運動器材有限公司員工左忠文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詹道可,工業開發總公司招商辦主任詹道可被評為2000年度中山市“十傑市民”。

海外知名人士

孫仲明(1945-),祖籍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沙邊村。於20世紀30年代(青年時期)僑居南美洲特立尼下和多巴哥(俗稱千里達)。曾任千里達財政部長兼旅遊部長。
歐陽金海,1956年出生於火炬區大嶺村,18歲時在美國服兵役。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劉百安,中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小引村人。二十世紀50年代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曾在舊金山華裔警察局工作,從警員到警官、大隊長,1990年擔任警察局副局長,後升任警察局局長要職。劉百安於1998年10月隨美國舊金山長布朗率領的訪華團訪問中國。其間,他與布朗市長一行曾到小引村尋根問祖。

地方特產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特產主要有茂生香蕉、禾蟲、龍舟地西瓜、黎村苦瓜、風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