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世紀80年代前,中山有石岐港、小欖港和大黃圃港3大港,基本屬於內河自然港,其中小欖港和大黃圃港屬於貨主碼頭。
1984年,中山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6月15日,中山港一期工程全面施工。
1985年2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建成中山港公共碼頭,並開通了中山至香港航線。
2004年12月,中山港開通中山至香港國際機場航線。
2017年8月18日,中山港開通中山至深圳福永機場碼頭航線。
區位環境
位置境域
中山港位於東經113°28′50,北緯22°34′20″,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心偏南,毗鄰深圳、香港(距離香港為55海里,距離澳門為38海里,距離深圳鹽田為110海里,距離蛇口為45海里)。
氣候條件
中山港常風向為北和東北風,4-7月為東南風,強風向為北風,最大風速為28米/秒。颱風多發生在5-11月間。
中山港年均降水量1724.6毫米,4-9月雨水較多,占全年的82.9%。年均霧日為16.8天,每年10-12月至翌年1月為多霧季節。歷年平均氣溫21.8攝氏度。
中山港年平均氣溫22.1℃,極端最低氣溫-1.3℃,極端最高氣溫37.6℃。
水文特徵
中山港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最高潮位2.26米,最低潮位-1.12米,平均高潮位0.62米,平均低潮位-0.48米,平均潮差1.1米。
中山港為沿河道往複流,流向受水下深槽控制,不論洪季、沽季,漲潮流小於落潮流;漲潮最大流速1.14米/秒,落潮最大流速1.71米/秒。
硬體設施
中山港一期工程建成貨碼頭泊位6個,其中5000噸級泊位1個,1000噸級泊位2個,500噸級泊位3個;二期工程包括3000噸級泊位2個,1500噸級貨櫃、件雜貨泊位4個。
截至1997年,中山港新建的碼頭泊位13個,岸線總長741米,港口設計年通過能力240萬噸。
運營情況
主營業務
中山港主要經營中山港至香港、澳門、中國沿海的散雜貨和貨櫃水上運輸;港口貨物裝卸、倉儲、理貨業務;與水路運輸相銜接的陸路送貨上門業務;港口貨物拼箱與物流配送業務;貨櫃及散雜貨陸路運輸業務;第3、4、5、6.1、8、9類危險品裝卸與運輸業務等。
客貨運量
2001年,中山港貨物吞吐量54.64萬噸,比上年增長8%,超過了珠海,列中國第九位
2002年,中山港貨物吞吐量為370.44萬噸,比2001年增加了43.62萬噸,貨櫃吞吐量達54.78萬標箱,比上一年增加了7.4萬標箱,在全國排名第九。
2003年,中山港貨物吞吐量達到1501萬噸。
2004年,中山港貨物吞吐量達1900萬噸,貨櫃運輸約119萬個標準箱,
中山市貨櫃吞吐量居當時中國國內港口第九位。
2005年,中山港貨物吞吐量達2072萬噸,其中貨櫃吞吐量達99.87萬標準箱。
2012年,中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15萬噸,同比下降6.04%,其中完成外貿貨物吞量4471.39萬噸,同比下降6.67%;完成集裝吐量12404萬TEU,同比下降3.59%,完成旅客吐量12404萬TEU,同比下降3.59%。
交通配套
中山港交通便利,陸路距市中心13千米,30米寬的中山港大道與廣州、珠海的廣珠公路及番禺的番中公路相連。公路運輸以廣(州)拱(北)、(石)歧灣(仔)為骨幹線,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汽車通往全省各縣市。水路自中山港新港區東出橫門距香港52海里,北距廣州76海里,南出磨刀門,距澳門50海里。內接
珠江水系,外連伶仃水道,可通往沿海各港及國際航線。
建設規劃
《中山港總體規劃》提出中山港劃分為5個港區9個作業區,分別為中山港區(第一、第二、民眾作業區)、馬鞍港區(貨櫃、客運作業區)、小欖港區(小欖作業區)、神灣港區(神灣作業區)和黃圃港區(黃圃、龍九頃作業區)。中山港共規劃泊位數112個,預測2020年、2030年港口吞吐量分別達到8700萬噸、8800萬噸;2020年、2030年客運吞吐量分別為130萬人次和135萬人次。
價值意義
中山港作為對香港、澳門運輸的“餵給港”,在中山地方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