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中山武公,是
中山文公的兒子。是公元前414年復國將國都遷入顧城之國君。武公幼年生活在中人城中山國王宮,其母是
魏文侯的女兒
公子傾,他看到父親文公被趙、魏所控制時所過的傀儡日子,倍感羞愧,並受到父親的傳統教育,從小立下了復國大志,文公死後,武公即了王位。他暗地結交、拉攏鮮虞族勢力,培植親信,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實現復國大業。
公元前425年,趙襄子死後,趙襄子的兒子浣即了位,是為趙獻侯。這時,趙國發生了內訌。
趙襄子的弟弟
趙桓子起事驅逐了
趙獻侯浣而自立,一年以後,趙桓子又死了,趙國的大臣們興事殺了趙桓子之子,重新迎接趙獻侯浣來臨朝執政。趙氏國內長達幾年的內訌,大大消弱了國勢,動搖了趙氏的統治地位。這對於被趙、魏所控制多年的中山國而言,帶來了有利的復國機遇。這時,中山武公乘趙氏內亂之機,加快了復國的步伐,於趙獻侯元年(公元前414年),帶領
鮮虞族餘眾對於趙、魏進行了頑強的抗爭,終於擺脫了趙、魏的統治,重新建立了獨立的政權,將都城由中人城遷都於顧城(東漢高誘注“中山,狄都,今盧奴中山也。”這實際上是說中山早期的都城顧城在今定州市)。武公以當時諸侯最高的爵位立國了。中山武公是史籍中記載第一位有“公”字頭銜的中山君王。
中山武公復國初立以後,立都顧城,加強軍備,加固城池,並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調整了外交策略,與東邊的齊國建立了友好關係,加強了對趙、魏的抗衡力量。約在公元前408年,便卒於顧城,傳位給桓公。
家庭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