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路街道

中山北路街道

中山北路街道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區東部。東與閘北區毗連,西與朱家灣、石泉新村2街道接壤,南臨吳淞江與普陀路街道為鄰,北與宜川新村、甘泉新村2街道相連。面積1.09平方公里。1963年5月建立街道,以中山北路命名,辦事處設在中山北路1496弄4號,下轄18個居民委員會,共有居民1.6萬餘戶,5.2萬餘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萬餘人。中山北路街道於1982年、1984年2次被評為市愛國衛生先進集體,1985年、1986年被評為市文明衛生單位。1985年起,仁義里居民委員會連續3年被評為市文明單位。1970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交通環境,街道管轄,

歷史沿革

中山北路街道地境處於吳淞江、虬江與彭越浦交匯處,昔時大部分地區為河漫灘地,清代中葉,江流穩定,始有村落。自20世紀初起,滬寧、滬杭2鐵路先後築成,吳淞江兩岸興建工廠,蘇、浙、皖等地前來謀生的勞動人民在虬江和彭越浦兩岸搭草棚、滾地龍聚居,逐步形成潘家灣、潭子灣棚戶區,與朱家灣、藥水弄合稱滬西“三灣一弄”棚戶區而聞名於市。解放後,政府在此改建了街坊、道路,逐步完善水、電、衛生設施。為改善人民居住條件,先後在光新路東側建造了以磚木結構2層樓房為主的光新一村和二村,在鐵路西村、建民村、協記里、農林村等居民點,建造了一批3~5層的新住宅樓房;80年代,又在中潭路西、中山北路南側興建了14層的高層住宅樓房1幢,滬寧鐵路南、光新路東側興建多層住宅樓房數幢;同時,有1700餘戶居民改建私房14餘萬平方米,逐步改善了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但從全區比較,仍是一個居民密集而居住條件較差的地區。

交通環境

境內交通有吳淞江、彭越浦水運之便,吳淞江上有解放後改建的江寧路橋和昌化路橋與南岸相通,是溝通市區的要道。由於滬寧、滬杭兩鐵路橫穿全境,使陸上交通經常受阻。1986年,建成跨鐵路的中山北路交通路立交橋,此後又建成光新路人行地道,使交通有所改善。有7條公交線路經過設站停靠。

街道管轄

境內吳淞江沿岸,有大隆機器廠、上海造幣廠、上海油脂工廠、新風銅網造紙廠、第三紡織機械廠等11家市屬工廠,3家區屬工廠。街道所屬集體企事業單位有64家。商業網點集中在光新路、天助橋一帶,近年緊靠鐵路上海站的潘家灣地區,飲食、煙雜、旅館、人力運輸、打包託運等服務行業及綜合性商業有了發展。境內有中學1所、國小5所、幼稚園5所、託兒所9所、街道醫院1所、電影院1所及街道圖書館等文化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