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和街道辦事處位於蕪湖市鏡湖區西部,瀕臨青弋江至長江的交匯處,其範圍西沿長江,南抵青弋江,東鄰青山街、冰凍街、申元街,與鏡湖街道相鄰;北至中山北路,與赭山街道、弋磯山街道接壤。總面積約2.96平方公里,總戶數為16559戶,總人口有51682人。 現轄六個社區居委會。即:進寶街社區居委會、青山街社區居委會、濱江社區居委會、申元街社區居委會、獅子山社區居委會、健康路社區居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吉和街道
- 所屬地區:蕪湖市鏡湖區西部
- 面積:2.96平方公里
- 人口:51682人
概況,沿革,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街道特色,相關信息,街道榮譽,
概況
吉和街道位於鏡湖區西部,瀕臨青弋江至長江的交匯處,其範圍西沿長江,南抵青弋江,東鄰青山街、冰凍街、申元街,與鏡湖街道相鄰;北至中山北路,與赭山街道、弋磯山街道接壤。總面積約2.96平方千米,共16559戶、51682人(2006年前後)。轄進寶街、青山街、濱江、申元街、獅子山、健康路6個社區。辦事處駐吉園小區9號樓。古蹟有建於1618年的中江塔,建於1886年的天主教堂(雨耕山)。
沿革
1960年屬新蕪區新蕪公社,1979年設長江路街道,1981年改吉和街街道。轄區位於蕪湖市區西部,西臨長江,有吉和街、江岸路、北京西路、車站路等主要幹道。1996年,面積0.6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雨耕山、迎江街、臨青里、八角亭、半畝園、石頭路、北京西路7個居委會。
轄區位於新蕪區南端,東至中山路,南抵青弋江,西瀕長江,北接北京西路,面積約1.2平方千米,轄進寶街、新蕪路、石頭路、臨青里、八角亭、曾家塘6個社區,常住人口1.9萬。辦事處駐半畝園12號。
2006年屬鏡湖區。同年4月,吉和街街道更名為吉和街道,並劃入原北京路街道的申元街、青山街2個社區及原濱江街道的北京西路、獅子山、健康路和土龍山4個社區;原吉和街街道的新蕪路等2個社區併入鏡湖街道。原濱江街道位於新蕪區中南部,東臨工農路、鳳凰街、銀湖南路,西瀕長江南路、濱江北路,南抵北京西路,北接赭山北路、中山北路,面積約1.5平方千米。原轄10個居委會:幹道口居委會,駐長江路市第三塑膠廠巷道內;趙腰村居委會,駐趙腰村7號;大官山居委會,駐大官山323號;陶家山居委會,駐陶家山28號;勞動新村居委會,駐勞動新村118號;蕪紡新村居委會,駐蕪紡新村平房4號;勞動路居委會,駐蕪紡路59號;蕪紡路居委會,駐蕪紡路蕪紡廠大門右側;獅子山路居委會,駐江南新村內舊平房;健康路居委會,駐健康路市規劃設計院隔壁。後整合為7個社區。辦事處駐濱江新村。2006年改屬鏡湖區;4月撤銷濱江街道,將3個社區劃入赭山街道,北京西路、獅子山、健康路和土龍山4個社區劃入吉和街道。
原新蕪路街道屬新蕪區。1960年建新蕪公社,1980年改新蕪街道。轄區位於蕪湖市區中部偏西,西臨長江,南濱青弋江,有新蕪路、中山路、沿河路、長街、二街等主要幹道。1996年,面積0.2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進寶街、華盛街、新蕪路、小戲院、曾家塘、新橫街、寺碼頭、集益里、下二街9個居委會。
原勞動路街道設立於1960年。屬新蕪區。轄區位於蕪湖市區中部,有勞動路、團結路、蕪紡路、延安南路、長江路、江岸路等主要幹道。1996年,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健康、陶家山、獅子山、蕪紡新村、趙腰村、大官山、幹道口、勞動新村、蕪紡路、勞動路10個居委會。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340202004:
~001 111青山街社區
~002 111進寶街社區
~003 111濱江社區
~004 111健康路社區
~005 111獅子山社區
~006 111申元街社區
~002 111進寶街社區
~003 111濱江社區
~004 111健康路社區
~005 111獅子山社區
~006 111申元街社區
街道特色
街道境內既有建於1618年的中江塔,又有法國1886年在雨耕山建造的天主教堂。沃爾瑪、吉和廣場、濱江公園、新吉和大市場坐落在我轄區內,一則以購物娛樂聞名,一則以休閒文化著稱。
街道位於吉園小區9號樓,建築面積1022.8平方米。提供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計畫生育、醫療保健、法律援助、政策諮詢、科普宣傳、文體娛樂、市容環境等多種便民利民服務項目,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手段,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相關信息
惠民生 幫扶體系逐步完善 機關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在職黨員結對幫扶社區困難民眾,鏡湖區吉和街道在秉承市委組織部這一檔案宗旨的前提下,結合街道實際情況,形成了市直機關、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上下一體、四級聯動的幫扶網路體系。
在民眾中摸底,聽取基層意見後,街道黨工委首先確定了六大類幫扶對象:特困家庭,特困女童,特困學子,特困老黨員,拆遷特困戶,以及因意外災害等特殊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難家庭。針對這些幫扶對象,街道黨工委清醒地認識到,物質幫扶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難題,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生活狀況,就必須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使受助對象掌握一定的技能,從而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物質幫扶和技能幫扶相結合,在救急解難的同時,向困難民眾提供相關政策信息,這樣的救助理念在吉和街道成為大家的共識。
自2007年來,鏡湖區吉和街道多次對轄區零就業家庭開展全面摸底調查,根據自身特點,以街道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平台為依託,與相關技能培訓中心合作,與企業合作,多次舉辦技能培訓,將招聘會迎到社區,切實解決困難民眾就業難問題。2009年4月16日,在中山北路原政法大樓樓下,獅子山社區黨委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心連心促就業”現場招聘會。12家招聘單位前來招聘,約有50個工作崗位供社區居民選擇。社區失業人員高興地說:“社區舉辦招聘會,這下我們不出社區就能找到工作了”。
2009年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街道就業幫扶工作開展更為深入。截至2009年11月,街道共有739名靈活就業人員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新增就業1043人,開展免費職業介紹197次,免費再就業培訓203人,4050人員下崗再就業163人,清騰公益性崗位6個,使轄區內的下崗失業人員得到多層次的社會保障。
暖民心 困難群體沐浴陽光
作為一位長期接受幫扶的特困民眾,72歲的陸峻由衷地說:“如果沒有政府的幫扶,我可能早就失去了生活的勇氣。”陸峻是吉和街道健康路社區居民,1992年腦中風后喪失勞動能力,去年又腰部骨折,65歲的妻子沒有工作,女兒還在上學,一家人只能靠低保維持生活。陸峻的妻子清楚起記得家庭所受到的資助:“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春節,半年時間就收到了1400元的救助金。”2009年,在街道幫助下,陸峻和妻子擁有了第一人民醫院門口書報亭的經營權。眼看著女兒即將從職校畢業,自己又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陸峻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
想困難民眾之所想,急困難民眾之所急,吉和街道的幫扶工作細緻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在2007年,吉和街道就在幫扶方式上進行了一次創新:開展黨員就業服務卡、黨員愛心奉獻卡、黨員責任卡“三卡”活動,以拓寬服務渠道,落實幫扶政策。圍繞著“三卡”制度,街道、社區開展了向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培訓和致富信息,設立愛心家教等系列活動。街道所轄6個社區幫扶活動各具特色,亮點紛呈。如健康路社區公共單位幫扶形成規模,進寶街社區拆遷幫扶效果凸顯,濱江社區“關愛明天”基金會特色鮮明,申元街社區義務家教場面火爆。
針對城市大建設,吉和街道在幫扶一般困難戶的同時,又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拆遷特困戶。2008年3月,進寶街社區來龍里棚戶區拆遷工程啟動,殘疾人張長根家庭面臨著無房可住的窘境。在此情況下,街道與社居委工作人員幾次開會討論解決辦法,最終決定將社區的一間活動室騰出來供張長根一家居住,黨員活動改至會議室舉行。張長根一家在社區活動室里一直住到次年棠梅新村安置房交付使用。
幫貧扶困活動在吉和街道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09年,蕪湖市直單位黨組織與區委、街道、社區的黨員們紛紛參與其中,100多位黨員幹部身先垂範,深入社區,送錢送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民惠民”的深刻涵義。
聚民力 扶貧幫困形成長效
2009年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來,吉和街道幫扶力度進一步加大。一年多來,100餘名黨員幹部走訪慰問了370餘戶社區困難家庭,送上慰問金37000餘元,棉被、衣服、大米、油等價值9800餘元;幫助困難民眾解決生活問題2563個;為655名困難家庭成員聯繫介紹工作;為60餘名困難家庭子女解決了就學困難問題;幫助困難家庭看病就醫337人次。
一串串數字述說著吉和街道結對幫扶的赫赫成效。在黨員幹部的感染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自覺投身到幫扶工作中,無私地向困難群體伸出援手。今年春節期間,在該街道青山街社區發生火災,居委會隨後設立捐助箱,號召大家為受災家庭募捐。社區居民紛紛慷慨解囊,截至目前,已籌集捐款近4000元。讓工作人員身受感動的是,一位昔日的幫扶對象——生活困難的70多歲老黨員姚如有也來到居委會,為受災民眾獻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惠民生,暖民心,聚民力,幫貧扶困如一根紐帶,緊緊地將吉和街道黨員和民眾的心連在了一起,將政府和基層連在了一起。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將在總結之前幫扶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幫扶力度,創新幫扶形式,切切實實為困難群體解決困難,讓和諧之聲響徹街道的每一個角落。
街道榮譽
1、2009年1月獲得中國商務部頒發的“全國社區商業示範社區”稱號;
2、2010年2月獲得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稱號;
3、2010年10月獲得中國婦女聯合會頒發的“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範街道”稱號;
4、2010年獲得中國社會服務教育基金會社區發展基金頒發的“二○一○年全國社區服務先進街道”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