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是2007年氣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建平、劉增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
- 作者:許建平 、劉增宏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07年
- 出版社:氣象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市
- 頁數:158 頁
- ISBN:7502942807
- 開本:0 開
《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是2007年氣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建平、劉增宏。
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 《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是2007年氣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建平、劉增宏。
王東曉、袁叔堯參加“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項目獲2007年度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黃小平、陳清潮、王華節、黃良民、陳楚群、張喬民等,完成的科研項目“珠江口海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技術研究”獲2005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王東曉、袁叔堯參加“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項目獲2007年度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黃小平、陳清潮、王華節、黃良民、陳楚群、張喬民等,完成的科研項目“珠江口海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技術研究”獲2005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在熱帶海洋年際變率與南海氣候、南海環流系統...
79. Xie J., and J. Zhu, 2008: Estimation of the Surface and Mid-Depth Currents from ARGO Floats and Error Analysis in Pacific. J. Marine System. in press.78. 李興宇, 郭學良, 朱江,2008: 中國地區空中雲水資源氣候分布特徵及變化趨勢, 大氣科學, 已接受.77. Wang R. W., J. Zhu, Z.D....
ARGO全球海洋實時觀測網是1998年,由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大氣、海洋科學家推出的一個大型海洋觀測計畫,構想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km布放一個由衛星跟蹤的剖面漂流浮標(即ARGO剖面浮標),總計為3000個,組成一個龐大的ARGO全球海洋實時觀測網,以便快速、準確、大範圍地收集全球海洋0~2000m上層的海水溫度和鹽度剖面...
Argo觀測網是目前唯一能立體觀測全球上層海洋的實時觀測系統,為研究海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廣視角,可以說是海洋觀測的一場劃時代革命。為了把握這一嶄新的全球大洋觀測系統帶來的發展機遇,我國於2001年加入國際Argo計畫,是該計畫較早的成員國之一。在國家有關部門特別是科技部的支持下,我國的Argo工作在觀測技術、...
為促進海洋科學研究的發展,需要針對研究熱點,優先選擇海洋科學的重點觀測內容,提升關鍵海洋現象和海洋過程的觀測能力,保證獲取有效的海洋科學試驗觀測資料。(二)發展現狀。目前(2014年),我國已初步形成涵蓋岸基海洋觀測系統、離岸海洋觀測系統以及大洋和極地觀測的海洋觀測網基本框架,在我國海洋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可以分為兩大組成部::一類與大洋有關;另一類與近海有關。我國海洋部門已初步建成了由海洋觀測站、志願觀測船、浮標觀測、海洋調查船、全國海洋驗潮網、岸基測冰雷達、“中國海監”飛機組成的海洋監測系統,其中海洋環境觀測站73個,志願觀測船200多艘,我國的國際大洋觀測計畫(ARGO)浮標站17個。...
發展了極地氣象觀測業務、開發了亞洲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CUACE/dust)、中國氣象數值預報系統(GRAPES)、中國霧-霾數值預報系統、新一代天氣雷達質量控制和數字拼圖系統、雷電臨近預警系統、人工增雨數值模式系統及裝備技術、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技術、遙感光合-水分脅迫作物估產技術、海洋Argo資料同化和短期氣候...
9. 劉增宏、吳曉芬、許建平、李宏、盧少磊、孫朝輝、曹敏傑. 中國Argo海洋觀測十五年,2016,地球科學進展,31(5):445-460.10.許建平、劉增宏、梅山、李睿、孫朝輝,西太平洋Argo實時海洋調查,海洋出版社,2019年,北京.11.許建平、劉增宏,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氣象出版社,2007年,北京.
2001起參與國際Argo計畫的組織實施,並擔任國際Argo科學組成員和中國Argo計畫首席科學家。負責組織、管理與實施的“中國Argo計畫”是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2003年期間圓滿完成“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項目負責人)”項目;2003-2007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組織實施,...
在“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2002-2005)中承擔數據同化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西北太平洋環流系統變化及其對東海營養鹽輸運的影響”(2007-2009,40676008);主持國家專項二項:“西北太平洋和中國近海三維溫、鹽、流診斷分析”(2003-...
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德國阿爾弗里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全球大洋Argo資料四維數值同化研究;2007年7月至2007年9月,漢堡海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和氣候變化研究;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漢堡海洋研究所訪問學者,從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和氣候變化研究;2011年8月至...
揭示了印度季風通過低層水汽輸送和高層南亞高壓影響東亞季風的兩種途徑,提出了土壤濕度影響東亞季風的機理,指出青藏高原低渦風場和環境風場與潛熱加熱的相互作用是導致低渦東移的重要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變化在高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資料有效改進了中國短期氣候業務預測技巧。
我國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全球海洋觀測計畫(ARGO)、國際大陸鑽探(ICDP)、國際大洋鑽探(IODP)、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GEOSS)等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畫;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知名科技期刊擔任重要職務的人數明顯增加;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地球空間雙星探測等我國科學...
開展海洋觀(監)測台站自動化系統、水質監測浮標、自沉浮式剖面探測浮標(Argo浮標)、傾廢記錄儀、船舶氣象儀以及海水二氧化碳(CO2)、化學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線上儀器等海洋觀測儀器/感測器的現場檢測、線上校準技術方法研究。針對偏遠海洋觀(監)測台站、海上平台等,開展遠程校準技術方法研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