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沫勤,孫若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
- 作者:郭沫勤、孫若風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定價:18 元
- ISBN:978750595578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沫勤,孫若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中國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簡稱“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指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申報、審批而確定的名錄。 截至2022年11月,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73]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已經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的名錄體系,四級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一大批珍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列入國務院批准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屬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截至2022年末,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共有在世...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辭彙,其概念提出的時間並不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誌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
物質文化遺產(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稱“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稱“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簡介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刻、雕塑、書籍、書法、繪畫和藝術品,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
中國文化遺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為保護保存在中國境內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址、藝術形式而啟動的計畫。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川都江堰、陝西兵馬俑、山東泰山、北京故宮等。截止至2019年7月,中國已有55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2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由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表述,國務院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務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是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經各地申報,文化和旅遊部進行調整和重新認定而發布的名單。 2019年11月22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調整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
(3)與物質文化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儀器的方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
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範化,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制定“國家 + 省 + 市 + 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按照國家文化部規劃建立的“國家+省+市+...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的保護理念,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管理工作,努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的台階,為構建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並發布了加強遺產保護的通知。保護範圍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
2008年6月7日,剪紙(瑞昌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6。 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江蘇省揚州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州剪紙是江蘇省揚州市文化藝術的一項重要組成內容,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剪紙線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主管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要職責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主要職責為:開展藝術創作、藝術理論研究;開展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承擔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具體工作,組織相關學術交流和展覽活動;承擔有關人才培訓工作...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開幕。展覽基本囊括中國制陶、刺繡、玉雕、紡織、制茶、剪紙、中醫等領域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技藝項目,展出的珍貴實物近2000件,現場還有160餘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示精湛技藝。 許多是一家齊出動,展館內人頭攢動。或是凝神關注,或是讚嘆不...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是全國影響廣、規模大、規格高、項目多、品類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10年10月在濟南舉辦。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12年9月在山東棗莊舉辦。自第四屆中國非博會始,國家文化部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永久落戶山東濟南。2024年10月17...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湖景東路16號,占地面積10463平方米,南鄰中國國學中心,北鄰中國科技館,地下二層、地上六層,總建築面積91126平方米,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博物館。2021年5月,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實現外立面亮相,館內陳列有藝術陶瓷、織錦、抽紗刺繡、牙雕、...
《川劇》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之一,是著重反映川劇的基本面貌、表現形態、美學或工藝上的主要特點、歷史,以及有代表性的主要傳人,同時也簡要介紹了當地政府為繼承與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所做的工作和未來的計畫。內容簡介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
打鐵花,是流傳於豫晉地區的民間傳統煙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打鐵花是中國古代匠師們在鑄造器皿過程中發現的一種民俗文化表演技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打鐵花多流傳於黃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為流行,開封打鐵花更被譽為黃河流域十大民間藝術之首。打鐵花表演時,在一處空曠...
皮影戲是一種高度綜合又比較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傳承與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澱。皮影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地方特色戲劇藝術的奇葩。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多種音樂文化元素不斷充斥著整個市場,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不斷發生改變等種種原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皮影戲的對外傳播。傳承狀況 皮...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京繡項目保護單位北京京都繡娘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定興縣燕都刺繡工藝品製造有限公司評估合格。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6月8日,作為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中京繡板塊的展演單位,京繡設計團隊D·Rita以...
民間舞蹈是動態的、以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為傳承特點的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是活態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們要大力搶救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戲曲 戲曲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經歷了孕育、形成、發展和興盛等各個時期。早在中國遠古時代,戲曲的種子已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