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於2006年9月14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該機構是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成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機構。中心承擔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具體工作,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諮詢;組織全國範圍普查工作的開展;指導保護計畫的實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演)及公益活動,交流、推介、宣傳保護工作的成果和經驗;組織實施研究成果的發表和人才培訓等工作職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成立時間:2006年9月14日
  • 類別:專業機構
  • 批准單位: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機構簡介,歷史成果,近來成果,工作人員,

機構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機構,承擔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具體工作,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諮詢;組織全國範圍普查工作的開展;指導保護計畫的實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演)及公益活動,交流、推介、宣傳保護工作的成果和經驗;組織實施研究成果的發表和人才培訓等工作職能。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成立,不僅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當代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件大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公布,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里程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此也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如何以國家級名錄的公布為契機,帶動並推進全國各地、各個民族對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系統、有序的保護工作,建立良好的保護工作機制和相應的工作機構已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建立一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不僅能夠全面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項工作,同時對我國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的義務,行使好中國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成員的各項權利都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成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建院的五十多年曆程中,一直致力於民族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保護和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藝術研究院歷來重視田野調查這一民族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遺產保護的基礎工作。從五十年代初的民族音樂全面普查到近幾年的“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國家重點課題的田野工作,大量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得以搶救、保護和傳承。如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就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專家楊蔭瀏先生等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田野調查過程中得以搶救,並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的。

近來成果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受文化部委託,承擔著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具體組織工作,為我國連續3次申報的4個項目都得以成功入選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中國也由此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組織申報工作中表現出的學術水平和工作態度,贏得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普遍讚揚。2003年初,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等單位,啟動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後,也將負責具體工作的“國家中心”,設在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中心在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承擔了試點單位確定的論證、人才培訓等大量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注重國際學術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經驗的交流,並分別於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成功主辦了三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以敏銳的眼光和高度的責任感,創造性地將學術界普遍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人為本”的原則付諸於實際工作之中,於2005年聘任了首批30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不僅有效地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闢了新的途徑。
與此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還著眼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承擔著大批國家級、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等重點課題項目。 特別是近一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全程參與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工作、承辦了我國第一個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全面介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宣傳等工作,為順利實現文化遺產日活動的既定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作人員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現有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專業的高級研究人員近二百人,其中有六十餘人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目前中國唯一的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也是由中國藝術研究的專家擔任。此外,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將全面系統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高級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