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皮影》屬於人類口頭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著。陝西關中大地特定的自然人文空間孕育出獨特的關中皮影,由於受不同的地理、文化、方言、民俗等影響,產生了多種皮影聲腔流派,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徵。主要有華縣皮影戲(碗碗腔)、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秦腔(借用大戲的)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關中皮影
- 作者:梁志剛
- ISBN:7503953985
- 頁數:352頁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6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關中的自然地理、社會人文環境與民俗戲曲傳統
第二節關中皮影戲的淵源流布與地位影響
第二章關中皮影戲的聲腔種類與流布
第一節老腔
第二節碗碗腔
第三節阿官腔
第四節弦板腔
第五節燈盞頭碗碗腔
第六節秦腔
第三章關中皮影戲的班社組織及代表性傳承人
第一節關中皮影戲班社的組織結構
第二節關中皮影戲班社的傳承形式
第三節關中皮影戲的主要班社及代表性傳承人
第四章關中皮影戲的演出與習俗
第一節演出形態
第二節經營運作
第三節行規行話
第四節相關習俗
第五章關中皮影的雕刻藝術
第一節皮影製作的工藝流程
第二節皮影雕刻的相關知識
第三節關中皮影雕刻的傳承與優秀藝人
第四節皮影的生產經營
尾聲
附錄關中皮影戲代表劇本選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2004年以來,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康保成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課題項目“我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並分為若干子項目,成為其部分博士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因此,本書也是我博士論文《關中影系研究》所收集梳理材料的一部分。康師在指導我們充分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投人數十萬,組成以其博士生為組長的陝西、河北、東北、西南、兩湖、河南、山東、江浙、閩台粵9個田野考察組,進行了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全國性田野調查。我為陝西考察組組長,於2005年1月、7—8月,2006年2—3月先後三次(其中一次是6人同行,兩次是隻身獨往)赴陝西,重點對關中地區進行考察調研,受益頗多、感慨亦深、關切愈甚,現將相關文獻、考察筆記、攝影圖片等資料進行梳理,擬從生存空間、劇種聲腔、班社組織、演出活動、雕刻藝術等方面對“關中皮影”予以介紹,願能藉此為保護和搶救我國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盡點綿薄之力。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來自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在陝西進行皮影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得到了陝西省各級領導、管理者、研究者、藝人、愛好者及朋友們的諸多幫助,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們是(按考察行程次序):省政法委宋洪武書記,文化廳劉寬忍副廳長、趙登峰處長、王朝中老師,陝西師範大學寧銳教授,省民間藝術劇院藝術辦主任鄧津邱、副院長梁軍、原創作室主任楊飛及李淑文、荊田華,西安工藝美術研究所民間工藝研究室主任汪天穩,渭南市皮影協會原會長藺成江,臨渭區文體局局長兼現任會長藺振傑、秘書長於超武、副會長楊甫勛、車懷慶,文化館館長孫慧蘭,渭南市文化局調研員路樹軍、社文科科長馬輝志,華縣文體局局長賈平京,華縣民間藝術研究會的張更勝、高振強,攝影師張韜,華陰市文體局局長張福強、文化館館長寧文英,皮影收藏、鑑定師李天社,大荔縣文體局局長姚建忠、文化館館長唐世德、縣劇團團長何滿堂,蒲城縣文體局局長萬少平,安康市委秘書長鄒明、安康市文化局局長吳少華、局長助理向健剛,文化館館長呂農、股長林松壽,劇協主席陳濟元,平利縣文體局副局長黎勝勇、文化館館長常紀倫,漢陰縣文體局股長劉傑,旬邑縣文體局局長何家立、副局長江華,文化館館長袁彩娥,鹹陽市文化局局長韓煒、副局長張躍飛、科長薛恩光,鹹陽市教育電視台副台長王良,禮泉縣文體局局長劉振洲、文化館館長王鈞劍、社文股股長曹補充、研究者張廉、張公昀、晁生武,戲劇作家張漢,乾縣文化局副局長何朝朝、股長吳俊英,文化館館長齊旭峰、楊志英、劉劍琦,寶雞市文化局劉建州老師、群藝館副研究員趙家瑞、創作室主任韓民生,隴縣文化館館長楊秉權,千陽縣文化館館長蘇治國、研究者景岩,鳳翔縣文化館館長姚銳、創作室主任魯旭。藝人有(按音序):白兆武、陳光仲、陳進朝、陳藝文、陳贈禮、段滿瓮、黨建民、韓有芳、胡永春、胡曉妮、姜尚文、姜建合、康福海、雷孟乾、雷文禮、李貴傑、李世傑、李存才、李富平、李明才、李五常、李興余、劉步瑞、劉軍虎、劉亞利、劉華、劉興文、劉正宏、劉正娃、羅貴生、呂崇德、呂思道、呂自強、潘京樂、潘祥舜、沈繼生、石景亭、王存虎、王進發、王開選、王宏喜、王雲飛、王同春、王秀玲、王振中、汪天喜、魏存才、魏金泉、魏振業、衛興寶、肖振華、席宗虎、徐勝利、薛宏權、薛芝芬、嚴必榮、顏書有、顏耀榮、顏仲之、楊森達、余海娃、張潮寶、張國正、張華洲、張教練、張進有、張喜民、張新民、張軍民、張石民、張四季、張玉平、張玉琴、張有旺、張志榮、張志和、張轉民、趙百年、趙存智。相關朋友:高文讓、高成林、李娜、李僧杖、劉鳳英、孫前恩、王忠亮、王忠玉、王學民、薛飛、趙生玉、周顯明。再次感謝上述給予我極大幫助的趙登峰處長和吳少華局長、王朝中大姐、鄧津邱兄長、楊飛和姜尚文前輩、劉建州和趙家瑞老師及王雲飛、張喜民、李天社、汪天穩、姜建合等朋友。
感謝與本人一起參與陝西田野調查組工作的孔美艷、張勇鳳、杜冰、江佳偉、王子榮,他們付出了諸多艱辛勞作,在此向他們深表謝意。
如果沒有恩師康保成教授的該課題項目及由此展開的全國性的皮影戲田野調查活動,沒有諸多老師、藝人、領導、朋友的鼎力幫助,本書的面世是不可能的。寫作出版過程中,承蒙康保成導師、傅瑾教授的耐心指導,黃倫生教授、黃萍副教授、李躍忠博士、鄭劭榮博士、張軍博士的諸多幫助以及本書責任編輯程曉紅的認真編校,本人在此致以真誠謝意。
本書參考、借鑑、引用了多位前輩及同代人的科研成果、文獻資料,特向其作者、編者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還有許多有待完善之處,請專家多指正。
梁志剛
2012年於廣東金融學院
序言
伴隨著新世紀的開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總體上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並已發展為比較健全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保護制度。在進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國務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自治區也公布了省級保護名錄項目8566項,代表性傳承人9564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十多年前的單個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保護的意義越來越被人們所普遍認知和理解,人們越來越珍視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圍繞著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現在,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方法和方針、原則逐步完善和確立。在總結保護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恆定性和活態流變性的基本衍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既不是使它凝固不變,也不是人為地使之突變,而是要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去自然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遵循其本體規律。近些年來,我們提出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針對不同類型項日實施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在保護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準確認識、總結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特徵的基礎上,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保護方針和原則的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是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機構隊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僅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14.3876億元;2012年,中央財政轉移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增長至6.2298億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葉l心,16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近十年來,北京和全圉各地陸續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及保護成果展,對於社會公眾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意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兩三年來,主要的展演活動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2011年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門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轟動,增強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意識。
六是國際合作和交流不斷加強。2004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我國第一批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達36項,成為世界上人選項目最多的國家。201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北京)正式成立,這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繼乏人、生存瀕危的境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仍存在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的現象;在保護工作中,重開發、輕保護、輕傳承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開發、盲目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象仍有發生;一些地方對保護工作認識不到位,保護工作不落實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應該頭腦清醒,思想明確,進一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研究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真抓實幹,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紮實、深入的開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的實施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以及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檢查,以便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整。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會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保護工作的基礎,或者說我們科學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律,不斷取得保護工作成績的基礎是什麼,我想,首要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科學認知。今天,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整體性保護的情況下,更需要繼續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認真、科學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淵源,揭示它的價值,總結它的存在形態和演變歷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質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這樣的調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性及其傑出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由此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關注、重視或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正是基於此,我們組織專家學者或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者編撰出版了這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編撰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這次經作者重新修訂後納入現在這套叢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其項(書)目的選擇,則是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每個項目獨立成書,分批出版。第一輯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項,內容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它們形式各異,但都以其厚重的歷史、鮮明的特徵在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並長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絢麗斑斕,與其他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悠久博大、輝煌壯麗。
這套叢書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都是該項目研究的專家學者或項目的傳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項目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根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研究,本著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精神,詳盡梳理每一個項目的歷史淵源和沿革流變、分布區域和存續狀況,細緻描述它們的呈現形態,包括風格流派、技藝特徵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作品,並對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進行深入的闡發。這套叢書力圖以學術的權威性、敘述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成為廣大讀者全面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讀物,它的出版不僅有助於中國瀆者認識和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為世界人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一扇視窗。
是為序。
201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