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雲錦》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系列之一,由王寶林著。主要內容包括源遠流長的歷史、精妙絕倫的工藝、豐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藝的傳承、文化遺產的保護、南京雲錦與《紅樓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南京雲錦
- 外文名:nanjingyunjin
- 書名:南京雲錦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3952520, 9787503952524
- 作者:王寶林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241頁
- 開本:16
- 品牌:文化藝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雲錦的起源
第二節雲錦的誕生
第三節雲錦的發展
第四節雲錦的衰落
第五節雲錦的新生
第二章精妙絕倫的工藝
第一節雲錦的品種
第二節雲錦的設計
第三節雲錦的挑花結本
第四節雲錦的準備、造機
第五節雲錦的織造
第三章豐厚深邃的文化
第一節吉祥文化的重要載體
第二節 口浯文化的代表傑作
第三節花團錦簇的生動體現
第四章手工技藝的傳承
第一節發掘與開拓
第二節繼往與傳承
第五章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一節雲錦的搶救和保護
第二節雲錦的發揚光大
附錄 南京雲錦與《紅樓夢》
後記
後記
回顧走過的路,雖然承載著中華民族一千六百年文化積澱的南京雲錦,是中國優秀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但在歷經“文革”浩劫之時,卻也是面臨枯萎、凋謝的命運。是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雲錦重新煥發生機。又經過八年申遺洗禮,使雲錦重放光彩,閃爍出中國傳統國粹的耀眼光芒。在這裡,請允許我以真摯的誠意和深厚的感情,向所有關心、扶持、幫助我們走過艱難路途的所有領導、專家和朋友們深深地鞠一躬,獻上我們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同時,也向領導和朋友們獻上我們赤誠的心:我們會加倍努力回報社會,使雲錦事業更加輝煌!
20HD8年版的《雲錦》,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中的一種,在過去的歲月里,起到了無可取代的定位、傳承、宣傳、發展的作用。我們堅信,在南京青奧會召開之際,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南京雲錦》,也一定會起到新時期其他作品無法取代的作用,從而使世界青少年對雲錦產生濃厚的興趣,使雲錦這張南京“活名片”,向全球推廣、宣介。同時也是我們與文化藝術出版社共同將雲錦這項中國民族文化遺產推向世界所作的貢獻。
在此書出版之際,我們感謝那些畢生為雲錦技藝獻出自己聰明才智的古代匠人,無論他是官辦織局的額設工匠,還是民間機房的個體匠戶,他們世業相傳,通過師徒授受和技藝口訣,把雲錦技藝傳承至今;我們也要感謝那些傾注了一生心血的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雲錦技藝傳承人,他們殫精竭慮、使歷經劫難的南京雲錦獲得了新生;我們還要感謝正在為保護和傳承雲錦技藝默默奉獻的現代雲錦藝人,他們承上啟下,為雲錦的未來不遺餘力,傳承並光大了南京雲錦;我們更要感謝那些為南京雲錦的保護傳承以及申遺做出特殊貢獻的部門和人士,正是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才使得南京雲錦重現輝煌。
雲錦有幸,歷一千五百多年而依然充滿活力,它融入了時代精神並傳揚於世;雲錦人有幸,經五十多年辛勤奮鬥,終獲殊榮,他們不會辜負歷代祖師傳下的絕技,不會辜負社會各界的期望,一定會使雲錦技藝永世流傳。
值此《南京雲錦》出版之際,感謝王文章副部長的關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各位領導、專家對《南京雲錦》出版所傾注的心血和大力的支持。近日,我的腦海一直在翻滾,無數個鮮活的形象在交替出現,他們都是為雲錦申遺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領導和朋友,我在醞釀一本新書,暫定書名為《漫漫申遺路》,我要將這些鮮活的形象所作的貢獻定格為歷史。也許,《南京雲錦》這本書會是《漫漫申遺路》中最精彩輝煌的篇章之一。
謹以此書,獻給與南京雲錦有緣之人。
王寶林
2011年11月3日
序言
伴隨著新世紀的開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總體上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並已發展為比較健全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保護制度。在進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國務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自治區也公布了省級保護名錄項目8566項,代表性傳承人9564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十多年前的單個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保護的意義越來越被人們所普遍認知和理解,人們越來越珍視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圍繞著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現在,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方法和方針、原則逐步完善和確立。在總結保護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恆定性和活態流變性的基本衍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既不是使它凝固不變,也不是人為地使之突變,而是要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去自然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遵循其本體規律。近些年來,我們提出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針對不同類型項日實施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在保護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準確認識、總結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特徵的基礎上,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保護方針和原則的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是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機構隊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僅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14.3876億元;2012年,中央財政轉移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增長至6.2298億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葉l心,16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近十年來,北京和全圉各地陸續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及保護成果展,對於社會公眾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意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兩三年來,主要的展演活動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2011年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門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轟動,增強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意識。
六是國際合作和交流不斷加強。2004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我國第一批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達36項,成為世界上人選項目最多的國家。201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北京)正式成立,這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繼乏人、生存瀕危的境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仍存在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的現象;在保護工作中,重開發、輕保護、輕傳承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開發、盲目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象仍有發生;一些地方對保護工作認識不到位,保護工作不落實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應該頭腦清醒,思想明確,進一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研究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真抓實幹,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紮實、深入的開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的實施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以及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檢查,以便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整。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會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保護工作的基礎,或者說我們科學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律,不斷取得保護工作成績的基礎是什麼,我想,首要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科學認知。今天,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整體性保護的情況下,更需要繼續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認真、科學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淵源,揭示它的價值,總結它的存在形態和演變歷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質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這樣的調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性及其傑出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由此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關注、重視或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正是基於此,我們組織專家學者或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者編撰出版了這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編撰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這次經作者重新修訂後納入現在這套叢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其項(書)目的選擇,則是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每個項目獨立成書,分批出版。第一輯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項,內容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它們形式各異,但都以其厚重的歷史、鮮明的特徵在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並長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絢麗斑斕,與其他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悠久博大、輝煌壯麗。
這套叢書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都是該項目研究的專家學者或項目的傳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項目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根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研究,本著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精神,詳盡梳理每一個項目的歷史淵源和沿革流變、分布區域和存續狀況,細緻描述它們的呈現形態,包括風格流派、技藝特徵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作品,並對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進行深入的闡發。這套叢書力圖以學術的權威性、敘述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成為廣大讀者全面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讀物,它的出版不僅有助於中國瀆者認識和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為世界人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一扇視窗。
是為序。
2012年5月6日